遥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1-01-10金伟贾维敏李义红王连锋吴官翰
金伟 贾维敏 李义红 王连锋 吴官翰
摘要当前高校遥测专业面临课程设置老旧、知识点固化、脱离实战化教学等突出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素质指挥与技术人才的培养锻造。为此,本文以我校遥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方向,分析论述了当前课程体系短板,梳理了未来遥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框架与方向,指明了培养“指技俱精”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战略方针。同时立足于基层岗位任职的迫切需要,从课程理论、装备实操、业务训练等方面制定了遥测专业学员培养方案,加快我校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遥测专业课程体系纵深发展,向未来、向实际转型,进一步促进新型人才力量人才的快速成型。
关键词 遥测 课程体系建设 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6.016
Research on th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lemetry Specialty
JIN Wei, JIA Weimin, LI Yihong, WANG Lianfeng, WU Guanhan
(Rocket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8)
AbstractAtpresent, thetelemetrymajorinmilitaryacademiesis facedwithsomeprominentpracticalproblems,such as old curriculum, solidified knowledge points, and out of practice teaching, which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command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the arm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lemetry major in our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ourse system, combs the framework and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lemetry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tual combat, and points out the strategic policy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new military talents with "excellent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urgent needs of grass-roots posts, the training scheme of telemetry professional students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my is formul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theory, equipment operation, business training, etc., so as to speed up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elemetr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of our university, transform to the future and actual combat,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apid formation of new military talents.
Keywordstelemetry;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new talents
0引言
在當前航天、武器发射任务中,遥测装备是获得高质量遥测数据的重要手段,[1]现阶段遥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课程难度相对不高,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对于遥测技术最新发展没有及时跟进,难以适应当前岗位实战化需求。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需求之下,当前遥测专业学员无法满足遥测岗位任职需求。为提升学生实战化的技术运用和保障能力,需要尽快转变当前单一的教育模式。以“教为战、学为战”的思想理念加强课程学习向部队实战化贴近,最大限度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促使学员牢牢夯实遥测技术理论根基,适应掌握当前遥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型遥测专业人才。
随着当前实战化练兵备战的不断推进,当前单一的教育模式应当顺应改革不断深入,向纵深发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在面向实战化、岗位任职等需求下,需要快速熟悉部队的装备操作使用,深入贯彻“以战领教、为战教战”的教学训练思想,提升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以遥测技术实战化教学为牵引,大力开展实战化培训和学习。
本文以我校遥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方向,分析了当前遥测课程体系短板,梳理了未来遥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框架与方向,指明了培养“指技俱精”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战略方针。同时立足于基层岗位任职的迫切需要,从课程理论、装备实操、业务训练等方面制定了遥测专业学员培养方案,加快我校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的遥测专业课程体系纵深发展,向未来、向实际转型,进一步促进新型人才力量人才的快速成型。
1课程体系重建设,新型技术注生机
为满足学生岗位任职需求,从难从严是一以贯之的指示方针。在当前军队院校教育中,各类课程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导向,为确保学员将来能够满足第一任职的岗位能力需求,培养懂技术会指挥的高层次专业技术指挥人才,既需要其对课程理论知识深入理解掌握,又需要熟悉当前装备的运用,同时还应当对当前新兴专业技术具有一定的熟知。[2]在课程学习中,军校学员区别于地方高校学生,不光在专业技术方面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能力,还需要适应当前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转型,对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军校学员作为未来战场的指挥者与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时刻保持过硬的指挥、技术一体化能力。然而,遥测装备更新快,遥测专业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实装操作能力、技术指挥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1.1从学员能力素质要求看课程体系建设
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高校需要针对各类学科课程的内容实际,梳理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程难度与深度,保證教学质量。[3]在课程设置方面,当前遥测专业课程侧重基础理论,但与实战化教学要求上还是存在差距。为构建我军未来指战员“指技俱精”的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加快现代化新型军事技术人才塑造,培养适应遥测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指挥技术人才,必须尽快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针对遥测岗位的实战化需求,未来的遥测专业课程教学需对接岗位实际,学员必须达到:①能够胜任遥测装备技术岗位,从单一遥测装备,向全体制遥测、遥控等多途径技术手段转变;②具备快速遥测保障能力,从单一遥测装备的跟踪测量保障,向全程遥测遥控及分析评估能力转变;③具备新型作战理论的指挥管理能力,从单体制装备使用指挥及遥测数据测量传输,向全体制装备使用指挥及测量数据反演评估装备的效能转变。
1.2从厚基础、深专业、宽面向方面加快课程体系演进
遥测专业涉及专业面广,相关基础课程种类繁多,如需具备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电波传播与天线、数字信号处理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相关课程基础,也需要雷达原理、光学测量原理、大地测量等测控工程方面专业知识,还需要深入学习遥测原理、遥测系统和遥测装备等专业课程。因此,以遥测装备运用为牵引,深入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夯实学员课程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有力抓手,激发学员对课程内在的兴趣爱好,健全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依据课程学科特点制定实操计划,提高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
1.3从当前遥测专业新兴技术中,为课程体系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武器系统发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遥测数据具有复杂性、实时性等突出特点,测量数据的精准与否直接关系着到武器评估的性能。因此,高精度的遥测技术离不开精确的模型构建与参数估计,先进的技术方法对于遥测的精度提升至关重要。随着当前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一些新兴技术也应运而生,学生势必会走向高科技信息化的未来战场,在跨学科多专业以及交叉领域广的时代背景下,学员急需扩充知识面以应对未来复杂态势下的信息化战争。为此,优化的课程体系应当顺应当前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人工智能等领域第四代工业革命的浪潮,培养学员广阔的知识面,并引导学员向所学专业转化。
2立体教学多手段,部队实战谋打赢
遥测专业极具基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学员不仅在理论基础方面要有过硬扎实的科学素养,还必须聚焦实战化练兵备战,从当前实际任务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同时突破体制限制,快速适应对武器装备的迅猛发展。
对于传统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授课方式,学员只是被动听和被教学,学员存在应考式、突击式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转换以学为中心,激发学员的兴趣导向,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案例法、角色转换法、专题研讨法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调动学员学习动力,加强学员岗位技能不足的迫切认识。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将理论结合到实践操作让学员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各方面促进学员理解掌握遥测设备和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深化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实装教学时,学员应当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原理和知识体系,了解遥测装备的任务目的,能够在指导下完成实施任务,并且能够针对一些典型的故障案例快速进行故障定位和排除。在当前装备更新迭代周期不断缩短的背景之下,针对某一遥测体制的设备教学不切实际,应当淡化体制限制,培养学员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以原理和结构类型划分学习模块,通过讲解和对比的方式促进引导学员提炼装备共性,掌握根本的知识原理。
同时对接部队岗位实际,大力弘扬将课堂讲在“战场”上的现场教学法。对于学员基层岗位任职能力方面的塑造,需加强学员对遥测实装运用以及组织指挥的能力,将设备教学模块化分解,从分系统组成、信息流程到设备检修检测、仪器仪表使用、指标测试和零部件维护保养等,各层次各方面分解教学,让学员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消除对设备的陌生感,保证将来到对应岗位后能够快速胜任工作。在学员组织指挥能力锻造方面,依托专业实习等经历,培养学员对遥测任务全流程掌握,参与试验、遥测任务的方案预案拟定及演练、试验任务文书撰写、质量一体化工作评审报告等实际部队业务,并从实际任务出发,安排学员参与测控通信联调、实施发射、遥测跟踪和事后任务数据处理等具体业务流程。
3线上线下齐发力,混合教学促成效
军校学员学习时间具有碎片化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专门进行教学设计。线下课堂上主讲原理和理论基础,辅以新颖生动的教学手段,建设多种样态丰富、生动形象的新形态教材,夯实学员课堂上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同时建设难点知识的微课、重点知识MOOC和装备运用的军职在线课程等,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方便学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充实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实战化背景之下,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在课程体系建设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职干部学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大部分学员需要适应不同专业的岗位任职需求,针对这一现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重点以遥测的专业理论为出发点,保证学员理论基础的扎实过硬,并且侧重于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以开放式先进的教学模式拓展学员的知识层次,让学员终身受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完善教学评估和考核机制,改变过去卷面分数决定一切的局面,[4]考试可作为主要手段而非唯一手段,应防止“填鸭”式教育和学员的逆反情绪。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平台,从虚实结合、强化装备原理、弱化外形特征等方面进行遥测专业课程教学,以遥测参数采集传输处理为主线,模块化建设通用遥测教学实验平台,通过参数设置,基于单体制遥测装备开展映射型实践教学,解决多个不同遥测体制教学装备的建设难题。實行全程考核考试机制,充分调动学员学习动力,设定主观和开放式考题,让学员能够更加贴合未来实战化条件下的岗位实际,并且布置一些课外任务和经典参考文献,让“要我学”的传统形式向“我要学”的形式转变,从多方面为学员学习成果进行打分评估,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学习能力。
4总结
随着武器装备实战能力建设的跨越发展,遥测岗位职能面临急速拓展和巨大挑战,为促进学员能够岗位任职能力的快速生成,我们新时期的军事院校课程教育需要在实战化的模式背景之下,考虑部队任职需求,依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各方面快速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快速生成。遥测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关系到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在当前实战化背景之下,对遥测专业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为更好培养出“敢打必胜”“指技俱精”的新型军事人才,进行全面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为更好提升部队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打赢能力,有必要针对学员对成长的需求,开展遥测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为学员日后的岗位任职打下坚实基础。立足遥测专业岗位任职的实际需求,开展实战化教学是未来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多手段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结合岗位实践是主要抓手,健全完善多机制的考核评定方法是主要途径,培养学员自主能动的学习能力是主要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实战能力要求的遥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9BZ075)和2020年度火箭军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遥测原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HJJKT2020008)的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刘蕴才.遥测遥控系统[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2]袁桂亭,陈好.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11):118-120.
[3]孟祥豪,安永旺,梁言.军队院校本科学历教育装备类课程“金课”建设探索[J].髙教论坛,2021(2):1-3.
[4]王泽锋,程湘爱,王睿,等.军校本科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以《应用光学》课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01): 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