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吟诵教学三法
2021-01-10冯碧江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六年级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吟诵策略,建议教师从感受诗歌意境、掌握吟诵技巧、体会诗歌韵味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吟诵技巧,并体会吟诵艺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意蕴中的作用。
【关键词】吟诵特点 吟诵意境 吟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47-03
对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古典诗歌相较于普通课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令人回味的如画诗境,或凄美、或壮观的绝美情境不是读一两遍就能领悟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吟诵作为一种诵读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吟诵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吟诵本身的特点,明确吟诵的曲调,另一方面还要将其与诗歌内容相结合。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体验和练习机会,以养成吟诵古典诗歌的习惯。
一、回环往复,感受诗歌意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较为关注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却较少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主体性认知和感悟,使学生对诗歌的过程性缺乏理解。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吟诵氛围,引导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歌意境。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与诗歌相关的内容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吟诵中进入诗歌意境,领悟作品的主旨。回环往复地吟唱能营造诗歌意境。回环往复即将一首诗歌定好韵律后,反复吟唱,唱的都是同一个曲调,吟唱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某些字词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来拉长或缩短腔调,形成简单的曲调。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冰冷的文字变成一首首悦耳的歌曲,一边吟诵,一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画面。这样的吟诵让人心旷神怡,让学生如置身诗词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中的《夜宿德江》为例,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烟雾笼罩的江面上,一条小船孤零零地停靠在岸边,一位旅人在江边徘徊,一会儿望着江上,一会儿仰望着惨白的月亮,满腔心事……全诗以“愁”为中心,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空旷的原野,压低的樹木,近人的月亮,都承载着作者的满腔愁绪。为了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千愁万绪,笔者在课上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画,画中有停泊的船、有日落时的小舟、有无边无际的原野和清澈的江水。笔者展示的画作,使学生顺利进入这一情境氛围中,同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之后,笔者引出古诗,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吟诵,再结合课件中的图画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意境,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具体做法如下:
师:请再读一遍这首诗的前两句,读的时候要注意诗的节奏。请你来读,大家注意听,听听他是如何停顿的。
生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师:真棒!你学会了按诗的节奏朗读。全班齐读这两句诗——
生(全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师:你们真会读书!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能读出诗的味道,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先听老师范读。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听出什么了?
(指名读)
师:好一个“日暮/客/愁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受!
(生读略)
师:你们真了不起,已经能领略到这首诗背后的意味了!请你们再仔细回味,好好冥想,此时此刻,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板书:孤独的小船、惨淡的夕阳、空无一人的荒野、孤零零的树木、静静的河流、惨白的月亮)这一幕让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1:内心孤独。
生2:心情苍凉。
生3:心头沧桑。
师:把这种感觉带到诗里再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诗中哪个词最打动你的心?
生:“愁”字。
师:一人在外,独自漂泊,内心的孤单寂寞唯有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无论是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或是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诗人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惆怅和绵绵思乡的忧闷。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如何的悲哀?谁再读一遍这首诗,请你,让我们听听你的悲伤。
(生4读)
师:这是什么样的悲哀?
生4:它是孤独的悲哀,是诗人怅然若失的孤寂。
师:遥望远方,诗人的双眼似乎穿越时空,看尽尘世,满腔的情绪无处发泄,没有人能听他诉说,而看来看去,似乎只有江里的月亮,此时竟然是如此的近,近得可以听诗人一一诉说。所以诗人只有将这绵绵无尽的惆怅情绪交给翻滚的江水,让它随着江水流入无边大海;又或者将此愁及哀思寄托于身边的大树和江水中倒映的皎洁月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全诗齐读,激发情感共鸣。)
通过一读正音、二读明意、三读出韵、四读悟情这四个步骤的反复吟诵,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表达的孤独、沧桑、凄凉之感;体会到夜幕降临后,诗人孤身夜宿,身处异乡,借月抒情的满腔愁绪。
回环反复地吟诵能营造氛围,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诗人情怀,从而总结出赏析古诗词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掌握了这一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还可以对相似的古诗《旅夜书怀》等进行学习,加深对这个学习方法的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多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
二、把握节奏,掌握吟诵技巧
吟诵与传统阅读不同,需要学生把握一定的节奏,灵活处理好吟诵的停顿和快慢。对吟诵技巧尚不熟悉的小学生,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向学生强调吟诵中要注意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吟诵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吟诵的节奏美,还能够从中接触到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考虑到小学生虽然能够进行吟诵,但一直未能真正掌握这一技巧,笔者进行了如下步骤的吟诵指导。
(一)了解诗歌的吟诵符号
(二)西江月词牌格律的平仄调格式
笔者先出示西江月词牌格律的平仄调格式: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然后,针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诗做了平仄调标注如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 ! ! — - ! - — | ! - ——
明 月 别 枝 惊 鹊, 清 风 半 夜 鸣 蝉。
| — - | - — — | | - — ! ——
稻 花 香 里 说 丰 年, 听 取 蛙 声 一 片。
! ! | — - | | — | — - ——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山 前。
| ! - | | — — | | - — ! ——
旧 时 茅 店 社 林 边, 路 转 溪 桥 忽 见。
(三)吟诵提示
这是一首仄起的词,吟诵节奏为:4224。吟诵时应拖长的平声字有“枝、风、花、丰、声、星、三、时、桥”;入声字“月、别、鹊、夜、一、七、八、忽”读短音。整首词情趣盎然,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吟诵时宜诵出清淡、自然、灵活、轻快的感情基调。
笔者一边示范一边强调吟诵要重视高低抑扬,重视长短和间歇,以及快慢张弛,让学生了解如何把握吟诵的节奏。在简单示范后,笔者要求学生尝试自己吟诵,并在巡视中及时纠正一些明显的问题。借助这一示范指导过程,学生对吟诵有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体验,真正读出了词的节奏和韵味,并唤起了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除此之外,笔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吟诵比赛,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提出问题,从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吟诵技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入情入境,体会诗歌韵味
吟诵是诗歌学习中入情入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读者体会诗歌韵味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外在景物的还原带学生入物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的心中之境,从而达到入心境的效果。二者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吟诵中将诗歌进一步内化为自己心中独特的诗境,这对于小学生真正体会诗歌韵味、感受诗歌魅力有积极影响。
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單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江南春》的教学为例,此诗语言优美,意境非凡,情感真挚。笔者在课上先出示了江南春天美景图,让学生在观察此图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吟诵,以吟诵入境,从而感受诗中“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邻水村庄”“依山城郭”等景象,并为这一明媚的江南春光所吸引。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吟诵成果后,笔者让学生通过进一步吟诵明晰诗歌意思,体会诗歌情感。在此期间,笔者让学生感受诗人写景时的感官、春景的特点、情感的基调,一步步引导学生“入情”:在读通诗句后,让学生圈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学生脑海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幅美丽的江南春景图——红花绿草、黄莺鸣唱、炊烟袅袅的村庄、依山而建的城郭,处处是飘扬的酒旗,而晨钟暮鼓的寺庙就掩映在这风景如画的山村酒阁中,楼台若隐若现,濛濛细雨,缕缕轻烟,使江南春色在烟雨空蒙中别有一番情趣。只有将学生带入诗人的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才能使其感受到诗人所写的江南春日的美好,感受到诗人为国家命运深深忧虑的情感。
显然,通过吟诵,学生能够对诗歌有更加深入的剖析和体悟,这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古诗无与伦比的深邃魅力对培养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作为担负着中国传统文明传承重任的重要科目,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三观具有其他科目难以比拟的优势。通过吟诵,学生能够拉近与诗歌的距离,了解诗歌的时代韵味和意义。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在循序渐进中渗透吟诵技巧的指导,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品味诗歌意境和情感,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文硕.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刘丽娜.吟诵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考试招生和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经典诗文吟诵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8ZJY2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碧江(1979— ),女,壮族,广西靖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中兴小学,研究方向为诗歌吟诵在教学中的作用。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