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吟诵激活儿童想象的“三力”

2021-01-10宋艳萍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吟诵三力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常以现代方法朗读古诗词,为“应试”而过细地翻译,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问题,提出让吟诵回归课堂,以激活儿童想象的生发力、还原力、创造力“三力”的教学建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吟诵 想象生发力 想象还原力 想象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45-0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特定的结构,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让它和美术、音乐等艺术一样,具备非常宽广的想象空间,成为培养青少年儿童想象力的沃土。同时,诗词中的意象、精神、语体文化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寄托。青少年儿童从小阅读、学习诗词,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浸润和传承。

吟诵既是古诗文最主要的创作方式,又是我国传统的美读古诗文的方法,还是古典诗文语音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让其正式回归课堂,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融创作、欣赏、教学和传播于一体的诗词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想象的生发力、还原力和创造力,不失为一个突破口。正如著名古典文化学者、一直身体力行推广吟诵的诗人叶嘉莹所述:“我以为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的心灵能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与感应。”笔者拟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吟诵与想象“三力”培养的关联。

一、因声入境,激发儿童想象的生发力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著名词人辛棄疾的作品,这首词用鲜明、生动的寥寥数语,描绘了古代乡村各具情态的人物形象,勾画了美丽的田园景物和农家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为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笔者尝试以吟诵引领学生“因声入境、以声入景、以声悟情”感受吟诵的新奇,开启一段与古人隔空交流的想象之旅。

想象的生发力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发生、展开想象的能力,它表现为对形象的一种丰满和拓展。古诗文的学习,需要读者对诗词的意境、形象进行头脑加工,使它们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这是古诗词学习与想象力培养的一种天然契合。诗词吟诵多了,成习惯了,想象的生发经验也就越丰富,想象的生发能力也就越强。

师:(出示课题《清平乐·村居》)今天,老师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以“唱”的方式与大家见面!请你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南京六合《鲜花调》轻轻吟诵课文)

师: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应是“村居”。“村居”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听了老师的吟诵,关于“村居”,你的脑海里会联想到哪些内容?

生1:有一间低矮的茅屋在那儿,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潺潺流动。

生2:那儿的草长得非常茂密,非常绿。

生3:……

整首词,全然有别于辛弃疾其他激昂慷慨的词作,而是呈现出一种清丽、宁馨的风格。整首词讲求音韵之美,朗朗上口。教师第一次以南京六合《鲜花调》吟诵之,悦耳动听,使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立现;每一名学生的眼睛里都眨巴着欢欣与新奇,并对教师的吟诵报以掌声。之后,学生竟也跟着轻轻地“唱”起来,让人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犹如身临其境。

二、以声入景,激发儿童想象的还原力

想象还原力是恢复形象、情境本来面貌的能力。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想象的还原力再现诗词的意境,在脑海中重现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只有讲究曲调,动之以口,诵之以声,才能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领会于心。这样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想象的还原力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师:所见的先是景,是一眼就看到的吗?

生:不是的,是先听到他们的谈话,然后才看到原来是一对老夫妻。

师:先有所闻,再有所见。环顾四周呢?

(学生吟诵描写大儿、中儿、小儿活力的诗文)

师:眼中所见的都是人!连起来说一说。

生:远远看到……听到……原来是翁媪在“相媚好”;看看四周,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动情地描述,对词意的理解已到位。)

师:我们一起来完整地吟诵一番吧——

(师生共吟诵:茅檐……溪上……)

师:进了村,听到——

(师生共吟诵:醉里……好)

师:仔细一看——

(师生共吟诵:白发谁家翁媪)

师:环顾四周,只见——

(师生接龙吟诵:大儿锄豆……,中儿正织……。最喜小儿……)

师:你觉得此情此景,可用怎样的词来形容呢?

生: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村居,很安逸,很静谧,很和谐……

师:正如大家所想象到的画面,这是一个朴素、宁静、和平的村居,因而作者用的词调是清平乐。清平乐是期盼天下太平的曲调,悦耳动听,令人神往。来,让我们一起通过吟诵还原这幅宁静祥和、其乐融融的村居图吧!

朱熹曾这样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吟诵亦然。步步以声入景,凸显语言学习的层次性:能字正腔圆地朗读作品则是感悟作品的起步之基,能熟读成诵则是联通读者与作者心灵感应的沟通之门。古诗词学习,口中有“声”,以声入景,是过程,也是目的,更是语文技能的训练之策。

三、以声悟情,激发儿童想象的创造力

想象的创造力是形象的改变能力,也是一种产生新形象的能力。就诗词而言,它的意境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可以说人人都是诗词意境的主动建构者。

师:跟随吟诵的平长仄短,再看插图,请联系上下文,你都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可以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默读静思)

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你可以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我觉得“亡赖”这个词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说的“无赖”意思完全不同。我刚才通过听老师“唱”,自己也“唱”,感觉到其中透着作者那一股子对“小儿”的喜欢。再看插图,我认为这里的“亡赖”应是“顽皮、调皮”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创作这词时对“小儿”的无比疼爱之情。

师:非常棒!边“唱”边看边悟,这个学习方式真是高效啊!来,我们也一起试试看。接下来,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往村居里走得更近些。此时,你就是辛弃疾。饭后,你无比悠闲地漫步田园,那是一片怎样的田园风光啊?

(学生齐闭上眼睛,集体轻轻齐吟诵。)

师:睁开眼睛,说说你看到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动情地描述着作者笔下村居的景、人、事、物,对整首词的理解水到渠成,通过想象的还原与创造,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吟诵因带音乐感而能辅助记忆,唤醒想象的创造力。学生或借助插图,或联系上下文,或思索,或讨论,用吟诵来理解作品。他们的学习潜能在动静转换的钻研中被开发,他们的钻研热情在合作中被唤醒。在理解了作品字词意义后进行的方式多样的朗读,是更高质量的读,那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完整的生命活动。

但是,在具体的诗词教学中,想象创造力与还原力通常难分伯仲,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清平乐·村居》教学中对还原和创造就很难界定,因为严格来说,只有诗人亲眼所见才是真面貌,而读者想象则是一种创造。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多么幸福的乡村生活啊!请你想一想:这对白发夫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犹如点睛之笔道出了他们的心情,在哪?

生1:“醉”!

师:好一个“醉”字!仅是喝了点小酒的缘故吗?

生1:当然不仅如此,翁媪醉了,有沉醉,更有陶醉——陶醉于自己生活环境的优美,更陶醉于自己生活的美满,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师:你的分析真全面。词中的翁媪幸福地醉在其中。还有谁看到此情此景也醉了呢?

生2:还有辛弃疾。他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也醉了。

师:是的,大家都想到了,当时的辛弃疾心里是有他的想法的。是怎么样的想法呢?别急,我们先看一段有关辛弃疾的介绍。

(教师出示关于辛弃疾心系百姓疾苦,但因受到奸臣陷害而报国无门的生平简介。)

师:看完了这段词外的故事,你能推测出辛弃疾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吗?

生3:他怀着国泰民安的理想,却遭受报国无门的苦闷。

师:是的,复杂的思绪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向往吗?

(学生齐读、齐背全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品出词句的内涵和情味,才有可能吟诵出感情来;也只有找到并把握好与文本对话的“金钥匙”,才能把书读薄——因明理而薄,进而又把书读厚——因丰富的拓展而厚。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这堂课,没有“边缘人”。吟诵的曲调易于入门,大家因声入境,以声入景,以声悟情,人人有事做,人人能做到。课堂里的声声吟诵,宜静宜动,词的意境、作者的情怀无不通过吟诵的方式感染着课堂里的每一个人。大家在吟诵中想象,在吟诵中思索,在吟诵中发掘,在吟诵中感悟,共同感受着中国古诗词言简意赅的魅力,享受着中国古诗词给个人性情的陶染,想象力得以生发、还原和创造。殊不知,亲近母语,研习古诗词,原本就该如此。

语文,是一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善待文本,尊重文体,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更为突出。如果教学古诗文与教学现代文的方式方法都如出一辙,无疑就会轻视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潜在的教学价值。只有识体而读,适体而教,才能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功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

让吟诵回归古诗文教学,坚持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激活青少年儿童想象的生发力、还原力、创造力,涵养其情思,敏锐其语感,使学生在浸润中华文化、习染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从小就做一名“有根”的中国人!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2018年度广西考试招生和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经典诗文吟诵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8ZJY2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艳萍(1980—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中兴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汉语言文学方向。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吟诵三力
“三力合一” 推动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
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加强“三性”建设 促进“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