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的应用
2021-01-10李智
李智
(中铁建珠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珠海 519000)
0 引言
城市大多建设在水系密集的区域,以确保水资源得到高效供给。但在城市水系遭到过度开发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供水、内涝等灾害频繁发生,导致居民生活质量开始下降。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通过发挥海绵体自循环、自净化等特性增强城市的弹性和适应性,使城市排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方面,还要加强该理念运用,继而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
1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概述
所谓的海绵城市,实际就是通过使城市展现海绵性质应对降水等环节变化,能够使城市获得较强的弹性和吸收承载能力。在雨季,海绵城市能够对雨水等资源进行吸附保存,并通过净化、下渗使城市浅层地下水资源得到补充。而在旱季,可以利用存储在海绵体内的水资源对城市河道等水系统进行补充,确保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由于城市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天气变化,维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运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通常要求城市拥有丰富水系分布,在利用排水管线排水的同时,能够利用绿地、绿化带等海绵设施实现降水调蓄和净化,避免发生积水、内涝等问题[1]。在水体得到吸收和存储的情况下,能够使城市与自然较好融合。基于该理念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对河道等水系进行治理,通过加强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减轻市政系统压力,并通过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针对防洪、净化、调蓄等不同要求,可以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同时能够使各单元在同一体系中共同运作,因此能够保证城市高效运行。
2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的河道综合整治分析
2.1 工程概况
B 片区绿地驳岸海绵城市项目位于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在中心河以北方向,总设计面积约116.5hm2。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将海绵绿廊当成是基本设计单元,利用生态基底发挥洪涝滞蓄作用,并通过提供开放空间实现城市空间衔接。做到“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新城发展。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结合现状空间肌理,需要对由190m 主排河、50m 双湖路排洪渠、185m 中央水系和200m 中心河构成的整体水系网络进行梳理。B 片区位于中央水系汇水分区,水体彼此连接,通过泵站抽排,容易发生水淹问题,因此还要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利用一切可利用自然条件加强雨洪处理,顺利完成生态型驳岸建设。
2.2 综合规划思路
在项目建设期间,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整治需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出发,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落实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使河道周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项目实地考察结果来看,周围分布有较多鱼塘,通过地表自然汇入沟渠方式进行水体排放,能够用于构建滞留塘,确保雨洪得到有效处理。周围分布的耕地、村庄、河涌等场地拥有较厚淤泥层,地层多数为岩性第四系全新系,由砂土、淤泥土等构成,地下水位较高,给雨水下渗带来了困难。而规划地块标高为3.6m,周围道路标高3.8m,河道常水位为0.6m,最高为2.6m,安全超高0.6m。结合洪水位标高和子汇水区分别,需要使场地主要设施高程达到3.2m 以上。周围片区雨水需要利用市政管网实现汇集,利用出水底标高在0.1~0.8m 之间的雨水管排入河道。为实现雨水净化,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保证河道水质良好,还要将雨水先汇集在市政道路绿化带内,并通过建设雨水湿地加强处理,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SS 总去除量至少达到60%。如图1 所示,公园道路为透水铺装,地表径流可以汇入植草沟或植被缓冲带,进入植草沟需要经过雨水湿地处理,否则可以直接排入河道。而周边道路径流可以进入植草沟,也可以进入市政雨水管道,然后通过雨水湿地净化,最终进入河道。
2.3 具体整治措施
2.3.1 绿化驳岸设计
图1 项目规划设计技术路线
在驳岸设计上为形成丰富滨河界面,同时使水质净化能力得到提升,需要完成自然生态驳岸和抛石驳岸两种岸线布置。针对水流湍急的位置,还要完成抛石河岸设计,应对河水冲刷,保证结构稳固。其他位置需要完成绿化驳岸设计,利用近水和挺水湿地植物发挥雨水拦截作用,实现净利污染处理。为满足河道综合治理要求,还应将绿色生态建设为标准,将驳岸改造与水环境改善工作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对雨水管网进行利用的同时,完成沿河截污箱涵的建设,利用净化后的雨水对河道进行补给,不仅可以维持良好生态景观,还能扩充水环境容量[2]。
2.3.2 植草沟设计
建设生态型护岸,还要完成植草沟的设计,通过植物种植使海绵结构得到完善,使进入河流的地表水水质得到提高。为保证河岸稳定,需选用本土耐水湿的物种,保证植物成活率,使河岸原本植物群落得到恢复,以免出现沙土流失问题。植草沟深0.3m,两侧拥有1:3 坡度,沟内需要完成粒径100~200mm 碎石带布置,使雨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得到滞留。为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还原,还要对利用人行道暗涵收集的雨水进行二次过滤,然后流入植草沟处理,如图2 所示。二次过滤可以采用砾石渠,在道路雨水处理上则要在入口铺设砾石,并完成透水路缘石铺装,然后利用绿化带完成雨水初步过滤净化,实现雨水蓄滞下渗处理。在暗涵铺设上,还应按照3%坡度对道路雨水进行引导,并每隔50m 铺设一组,确保雨水得到有效汇集。
图2 植草沟与人行道暗涵的衔接
2.3.3 梯级湿地设计
经过植草沟初步净化后,雨水将进入梯级湿地得到进一步净化处理。在湿地设计上,需要采用毛石水堰形成体积高差,构成的调蓄塘深度不超0.6m,在上游汇入的雨水量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发挥滞洪作用。利用周围自然水塘进行湿地建设,还要结合用地条件进行清淤改造,使场地得到适当扩容。完成多种水生植物的种植,不仅可以使湿地发挥防洪排涝功能,还能起到净化作用。此外,结合规划沿着河堤岸完成植被绿化带的种植,通过建设服务性河岸带为居民构筑滨水休闲空间。
2.3.4 缓冲绿化带设计
实际河道周围存在天然雨水储存净化场所,如坑塘湿地等,还应加强保护。在河道两侧建造5~50m 的绿湖带,构成河滨植被缓冲带,能够实现雨水滞留塘的低影响开发,使项目所在区域保持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需要完成水路并行线条设计,打造城河相靠格局。为此,还要对道路间植被绿化带进行充分利用,完成缓冲带和横向泄水管道的建设,将地面雨水引入缓冲带。在地势相对低的区域,还应配合开发雨水滞留塘实现地表水调蓄[3]。
2.3.5 下凹绿地设计
针对公园场地内雨水,利用植被缓冲带实现雨水中污物拦截后,需要利用下凹绿地实现雨水净化,然后流经前滩湿地进入河道。相比其他海绵设施,下凹绿地SS 去除率能够达到90%,拥有明显净化效果。从结构上来看,下凹绿地最底层需要进行素土夯实,其上铺设200mm 厚碎石,然后铺设300mm 厚掺20%细砂的种植土,最上层为粒径100~200mm 的自然石。下凹绿地深度达到0.5m,两侧坡度为1:3,可以达到一定调蓄容积,发挥渗流、调蓄和净化等多重作用。
2.3.6 景观修复设计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景观修复技术的利用,使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针对施工范围内的坡岸、河道堤防等,需要加强绿化处理。在河道清淤等工作开展过程中,一旦造成植被破坏还要及时修复,利用各湿地景观节点完成生态景观系统建设,构成一体化、多层次的河岸绿化带。此外,还应对隐藏河道进行适当改造,结合城市调水、蓄水等要求恢复河道功能,使项目所在区域水系沟通网络得到不断完善,能够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维持河道周围生态环境平衡,能够实现水资源平均调控,使河道水质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2.4 河道监测分析
为确定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效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在河道和典型绿地设施位置布设了总计6个监测点,用于对年径流污染物控制率的达标情况进行确认。各监测点需要分别在大雨、中雨和小雨场次对水质进行监测,对水样的SS、COD 等指标进行分析。从监测结果来看,在不同场次下水样的各项污染指标均符合要求,因此项目能够取得较好河道治理效果。
3 结论
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还应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加强自然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合理进行各种海绵设施布局。结合公园、道路等不同地表雨水径流净化、调蓄等需求,完成植草沟、梯级湿地等不同设施设计,能够使河道水环境得到优化,并实现雨涝可循环利用,因此能够通过建设海绵城市使河道环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