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下养鸡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021-01-10邹振兴梁称福NGUYENTHITHANHHAI唐玲珏伍贤慧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养鸡林地养殖

邹振兴,梁称福,NGUYEN THI THANH HAI,唐玲珏,伍贤慧

(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a.生物工程学院,b.园林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2.越南北江农林大学 畜牧兽医学院,越南 北江 236100)

自2012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及2015 年国家林业局制定《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 年—2020年)》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体的4 种林下经济模式[1-3],尤其是林下养殖将林业与畜牧业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林业和畜牧业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模式,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4];2012 年,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福建省武平县实现林下养殖人均年产值6.15 万元[5],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随着林下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基本形成林禽、林畜、林虫(蜂)三种养殖模式[6],其中在养殖方案选择方面,我国以林下养鸡最为普遍,这与胡继宽[7]构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林下养殖决策模型检验结果一致,这表明林下养鸡的普及是我国各地区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内在选择结果,林下养鸡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本文从林下养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林下生态环境对鸡的影响两个角度归纳总结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以期为林下养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林下养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林下养鸡对土壤的影响

1.1.1 林下养鸡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土壤是林地植被得以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的物理性质是判断土壤肥沃的重要指标,严重影响林地植被的生长发育。土壤的结构及通透性可以由土壤的容重、总空隙度以及大小孔隙间的比值进行反映.曾祥艳等[8]人研究表明林下养鸡林地土壤的容重变小、孔隙增多、持水量升高、非毛细管孔隙度/毛细管孔隙度的比值变大,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增强,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为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土壤水分是林地植被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其中土壤毛管水易被植物吸收,是土壤水分中最宝贵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植物的水分吸收和生长。李秀珍等[9]人研究发现林下养鸡条件下,其0~5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可比对照地提高14.11%,5~10 cm 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提高10.02%。林东等[10]人也证实林下养鸡能提升林下土壤的水分涵蓄能力,提升林下土壤的供水性能以及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下养殖密度的增加,土壤水分的涵蓄能力也随之增强。

土壤酸碱度是反应土壤性质的最基本指标之一,它对土壤养分、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植株生长以及病虫害的发生都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与土壤的结构性、渗透性、通气性、吸附性和缓冲性存在密切关系。曾祥艳[8]、林东[10]、刘婷霞[11]等人的研究均表明未养鸡林地土壤酸碱度均高于养鸡林地,与鸡舍中心距离越远其酸碱度越大;养鸡林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远高于未养鸡的林地,与鸡舍中心距离越大有机质含量越小。说明林下养鸡可以改善林地土壤酸碱环境、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且在一定养殖密度范围内,养殖密度越大效果越明显。

林下养鸡还可以影响土壤的碳汇功能。钟林茂[12]研究表示,柑橘林下养鸡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和稳定态碳的含量;提高微生物碳、活性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有机碳中的比例;同时提高土壤的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碳库活度和活度指数,且以上指标均随养鸡密度的增大而升高,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同时各碳素组分、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柑橘的产量、柑橘单果重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林下养鸡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碳储量和碳截留量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1.2 林下养鸡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土壤养分可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须的营养元素,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鸡粪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能给林地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被的生长。陈志豪等[13]人研究表明,适宜的养殖密度能有效促进土壤总碳和有机碳含量的积累,养殖密度为300 只/hm2时,土壤总碳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40.1%和10.5%;林东等[10]人研究表明,梨树林下养鸡可提高林地土壤中总氮、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周乃富等[14]人研究表明,油茶林下养鸡能显著改善表层土壤(0~20 cm)的养分,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其中有效磷的含量的增加最明显,但是对中层土壤(20~40 cm)养分影响不大。

1.1.3 林下养鸡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5],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土壤中的氧化、硝化、硫化、氨化、固氮等过程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土壤中细菌密度高则意味着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林下养鸡中鸡的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有调节作用。曾祥艳等[8]人的研究结果表面,林下养鸡的土壤微生物种类及数量远远高于未养鸡林地,其中细菌与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升高,而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却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鸡粪排入林下土壤增加了土壤氮素和碳素的含量,从而激活土壤中细菌及真菌的活性,而对土壤中放线菌生长表现抑制作用[16]。

1.2 林下养鸡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林下养鸡模式下,鸡只在林下活动将粪便直接排入林地土壤,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从而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果实的产量。李秀珍[9]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养鸡能在一年内显著增加杨树(5 年生树)树高(8.39%)和胸径(8.79%)。陈志豪[13]也证实,林下养鸡可促进广玉兰胸径的增长,养殖密度为300只/hm²时,对苗木生长的促进最强,胸径增长量较对照组提高37.5%。李薇[17]的研究结果显示,养鸡林地的花椒树苗比未养鸡的树高平均增高31 cm 以上,树径平均增加0.22 cm(3 年苗);此外,放养鸡的花椒林无一株因虫害而死亡,而未放养鸡的花椒林因虫害导致的死亡率为15.4%。周乃富等[14]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林下养鸡可以促进油茶树苗的生长,并能增加植株中钾、氮、磷的含量,尤其对升高油茶叶片中钾的含量最为显著。钟林茂[18]研究结果显示,柑橘林下养鸡能显著提高柑橘园的经济效益,柑橘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9.9%~27.1%,单果重量增加20.2%~37.4%。由此可见,林下养鸡可通过鸡只排出的粪便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因鸡只采食昆虫、害虫而降低林地害虫的发生[19]。

1.3 林下养鸡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鸡在林下养殖活动时,由于鸡的啄食、刨食及破坏,对林下的草本植物及灌木会产生一定的破坏。邬枭楠等[20]的研究在山核桃林和早园竹林下养鸡中发现,林下养鸡对植物多样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林下植物的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和植被盖度等指数都随鸡只活动的影响而下降,呈显著负相关,且植被物种重要值也随鸡活动程度的频繁而降低,部分林地的优势植被物种也出现更替现象。距鸡舍越近的林地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类越少。说明鸡在林下活动时对草本植物及灌木的生存和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2 林下生态环境对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林下生态环境对鸡只成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林下养鸡可以为鸡只提供较广阔的活动场所,鸡只可自由嬉戏、活动,从而体质得到了锻炼;同时,林区内的小气候条件可以快速消除鸡粪中的氨气及其他有害物质,有利于鸡只的生长发育;而且,鸡喜杂食,林下丰富的杂草、草籽、昆虫、土壤中的有机质等,可为鸡只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有效减少精饲料的投入,提高鸡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并减少疾病的发生。言天久等[21]对10 种类型林地、20 个规模林下养鸡场进行试验,研究表明80%以上的林地鸡群成活率在95%以上,且林下养鸡对平均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都具有影响。熊洪林等[22]研究结果表明林下养鸡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低于工厂化养鸡,具有很高的出栏率,林下养鸡的生长周期虽长于集约化养鸡,却较农户散养土鸡可缩短一半,整体经济效益最高。然而在试验和实际生产中,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成活率下降的情况发生,张昌莲等[23]在进行柑橘林下养鸡试验时,成活率为85%,其中由黄鼠狼、狗、果树农药等导致的致死率占总死亡率的71.6%。由此可见,林下养鸡可以降低鸡只疾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而且还能节约饲料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养殖前景,但在进行林下养鸡时应充分重视起饲养管理。

2.2 林下生态环境对鸡只肉品质的影响

林下养鸡鸡只活动范围大、活动自由,导致肌肉结实,屠宰率高;林下舒适的环境,鸡只应激少,导致鸡肉风味好、品质优异;林下丰富的食物种类摄入、且无添加剂、致使产出的鸡肉营养丰富、绿色无公。毛培春等[24]研究结果表明,林间草地养鸡的活体重、屠宰体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屠宰率、全净膛率、腿肌率,胸肌及腿肌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肌苷酸、磷等含量均高于普通散养鸡。孙宝盛[25]的研究表明,林下养鸡显著提高鸡胸肉蛋白质、肌苷酸及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并显著降低粗脂肪的含量。叶家义[26]研究结果表明,八角林下养鸡可提高鸡肉的肉质、嫩度、脂肪质量、不饱和脂肪酸比率等肉品质指标,同时降低鸡蛋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说明林下养鸡可以提高肌肉及鸡蛋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2.3 林下生态环境对鸡内脏器官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林下放养状态下鸡采食的饲料种类复杂、运动量大,鸡只肠道及免疫器官发育优势明显。王剑龙等[27]研究结果表明,与笼养鸡相比,林下放养可增加鸡只各肠段绒毛长度、宽度及肠段隐窝深度,降低除盲肠外各肠段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并显著提高肝脏、胰腺、胸腺、法氏囊的质量以及胸腺和法氏囊器官指数,提升了鸡的消化吸收和免疫器官能力。杨海明等[28]研究结果表明,与笼养相比,林下散养产蛋鸡可降低鸡的体重,增大内脏器官指数(肝脏指数、肌胃指数、腺胃指数、肠道指数),降低繁殖性能(鸡产蛋率、输卵管重量、卵泡重),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提高白细胞介素-2含量,对机体的健康状况有一定改善作用。王健等[29]研究结果表明,林下放养蛋鸡能显著提高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红细胞比容、血清球蛋白含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葡萄糖含量。

3 小结与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相对于单一育林及集约化养鸡模式,林下养鸡可更好地耦合生态环境和高经济效益产出的要求[30],既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调节,改善鸡只的生长性能,提高肉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有利于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31]。在林下养鸡的实践中,放养密度、归舍训练、适当补料、疫病防控、防止农药中毒等应重点关注。日后,开发林下生态养鸡与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复合模式是林下经济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书写更生动的答卷。

猜你喜欢

养鸡林地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冬春养鸡如何提效
伏天养鸡 注意这四点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健康养鸡突出“四个关注”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