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的研究概况分析

2021-01-10徐新宇谢家训马焕焕应志康王玉凤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鞘膜水湿五苓散

徐新宇 ,谢家训,马焕焕 ,应志康 ,王玉凤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2.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230038;3.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睾丸鞘膜积液因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常,从而导致鞘膜囊内积聚过量液体而形成,是泌尿科常见疾患之一。现代医学认为鞘膜积液的发病与睾丸、精索或其临近组织的炎症、损伤、肿瘤、寄生虫感染,或者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异常均有一定联系[1-2]。积液少者常无明显不适,液体积聚过多则表现有阴囊的坠胀疼痛,行动不便,积液严重亦影响睾丸、附睾等生殖器官的血液循行,可影响生殖。现代医学对睾丸鞘膜积液的治疗主要以手术、穿刺引流及药物注射为主,但易复发,且有发热、局部红肿、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3]。

中医无“鞘膜积液”的病名记载,通常将其归属于“水疝”的范畴。《灵枢·刺节真邪论》言“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认为水湿停滞是鞘膜积液的形成原因。《灵枢·四时气》言:“徒荥,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以尽其荥。”徒荥,指单纯的水病,即水湿蕴结于局部的病症,在治疗上取脐下关元穴,用铍针针刺后用竹管插入针孔放水,反复进行,使水排尽。《儒门事亲·前阴门》描述水疝的特点,“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提出“漏针去水”的治疗方案,均是较早的中医治疗本病的记载。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鞘膜积液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得到不断丰富。笔者通过检索“中医”“中医 药”“鞘膜 积液”“水 疝 ”“针刺 ”“艾灸”等关键词,共收集CNKI 数据库建库至今关于中医药治疗鞘膜积液的文献共78 篇,以近25 年为主体,既往文献为辅助,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概况进行总结。

1 病因病机

鞘膜积液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灵枢·刺节真邪论》云:“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指出鞘膜积液的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病机则以“津液内溢”和“血道不通”为主。饮食不节则伤及脾胃,脾胃不运化故水湿滞留;情志失调则伤肝,肝气不疏则水道不通。《素问·逆调论》又言“肾者水藏,主津液”,肾与水液的运行关系密切,肾气蒸腾气化不及则水湿壅滞;水湿既滞,流注下焦,形成积液。肝脾肾均与水液运行关系密切,是导致鞘膜积液的重要因素。外因方面,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所言“疝之为病,随脏腑虚实,感伤外邪,寒泣风散,暑郁湿着”,即外感风寒暑湿之邪皆可引发此病。《外科理例·囊痈》言“醉后饮水入房,汗出遇风寒、湿毒乘聚于囊,名水疝也”,亦属外感致病的描述。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对此形成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俞景茂[4]认为本病与肝脾肾的异常均有关联,尤以肝郁水停为鞘膜积液的基本病机。秦国政[5]认为鞘膜积液的病位在肾、肝、脾三脏,肾失气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皆可致水湿之邪积聚于阴囊,形成鞘膜积液。张吕夫[6]认为鞘膜积液与肝脾密切相关,脾不化湿则聚而成痰,痰湿郁结肝经,本病乃成,甚可郁而化热,变为湿热蕴结之证。崔云[7]认为患者先天肝肾不足,水液气化失司,或外感寒湿之邪留滞肝脉,或食伤脾胃致水湿停聚,结于睾丸,发为此病。总之,鞘膜积液的内因责之脏腑功能失调,外因责之外感风寒湿热邪气,且外因入侵于内,影响气血、津液之运行,对脏腑功能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这些病因病机的认识为鞘膜积液的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撑。

2 辨证分型

国医大师王琦[1]认为,感受寒湿、先天不足、脾虚不运、肝气失疏、外感染虫等皆可引发本病,根据其病因,主张将本病分为五型,即水湿内结型、寒湿内结型、湿热蕴结型、肾虚水滞型和虫积阻络型。钟启良[8]认为本病发于阴器,责之脾肾,可由脾失健运、肾气失司引发,故本病属本虚标实,本在脾虚和肾虚,标在水湿蕴结,其将本病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利水(澄源)、健脾(塞流)、益肾(固本)。贾六金[9]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包括脾肾亏虚、寒凝肝郁及风湿袭下,脾肾亏虚型、风湿袭下型更为常见。秦国政[5]认为脾肾不足、肝气不疏、水湿之邪停滞是本病形成的关键,分为脾虚湿蕴型、肾虚水泛型、肝郁水滞型。总之,诸医家认识本病善从整体把握,多是从脏腑合病、内外合邪的角度去确立本病的病因病机和分型辨治,这是本病在论治上区别于其他疾病的显著特点。

3 治疗方法

3.1 经方名方治疗

经方也称仲景方,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包含的方剂,名方则是古代除经方外较为常见、常用的方剂,经方、名方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了其显著效果,得到不断的方义拓展和应用。治疗鞘膜积液的经方有五苓散、四逆散等,名方包括无比山药丸等。五苓散用于脾虚失运之蓄水、痰饮、水湿内停等。李昌荣[10]主用五苓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15 例,所用方药为桂枝3~6 g,猪苓、白术、橘核、茯苓、泽泻、薏苡仁各10 g,木香5 g,连续治疗2 周后,痊愈(积液消失,透光实验阴性)13 例,有效(积液消失,透光实验阳性)2 例,有效率100%。何前松等[11]运用茴楝五苓散治疗本病17 例,药用茯苓、猪苓、川楝子各 12 g,泽泻 10 g,白术 9 g,桂枝、小茴香 6 g。每日 1 剂,分 3 次内服,7 d 为 1个疗程,2~3 个疗程后,治愈 12 例,好转 5 例,有效率100%。刘卫[12]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鞘膜积液20例亦取得显著疗效。除经方、名方单方化裁外,经方联用或经方与名方联用在鞘膜积液的治疗中亦取得显著效果。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用于肝郁及肝脾不和,可针对肝郁水滞所致鞘膜积液发挥治疗效果。鲁以明[13]运用四逆散联合五苓散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患者98 例,药用白术、白芍、薏苡仁各30 g,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5 g,柴胡、桂枝、桃仁各 12 g,甘草 6 g。治疗 2 周之后总有效率92.86%,表明了经方合用治疗本病的高效性。林贞慧等[14]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鞘膜积液患者21 例,辨为湿热下注型、脾肾亏虚型两种,前者用茵陈滑石五苓汤治疗,后者用无比山药丸合五苓散治疗,服用2 剂阴囊肿物消失者 3 例,4 剂消失者 7 例,9~20 剂消失者 9 例,且未见复发。茵陈滑石五苓汤为五苓散之衍生方,较五苓散多清热之功。无比山药丸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具有补益固摄之功,补脾肾之虚损,兼五苓散清水湿之蕴结,两方相合,标本兼顾。此外,尚有四物汤外用[15]、橘核丸内服[5]、当归四逆汤内服[16]治疗该病获良效的个例报道。

3.2 专方治疗

专方是指现代临床医家依据自身临床经验所创制的方剂,因临床实践多年,确有良效,故冠以方名,称为治疗专方,具有针对性治疗的优势和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这些方剂或内服,或外敷,均获良效。内服方有疏肝渗湿汤、水疝汤、消水汤[17]、疝消汤[18]等。潘正平[19]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在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致运化失司,肾虚气化不利,引发水液停滞,或为寒邪侵袭肝肾,阳气被遏,寒凝气滞,水湿聚于阴囊而发,治疗上重视疏肝健脾温肾,兼用活血通络、利水消肿。自拟疏肝渗湿汤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患者36 例,药物选择茯苓12 g,川楝子、橘核、泽泻、青皮、猪苓、荔枝核各10 g,小茴香6 g,广木香7 g,吴茱萸3 g,桂枝5 g。10 d为1 个疗程,治疗3~4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4.4%。该方由五苓散及《沈氏尊生书》之导气汤化裁而来,前者健脾渗湿,后者行气散寒止痛,并加橘核、荔枝核、青皮行气散结,全方主在疏肝利湿,兼能健脾、止痛。周和平[20]认为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肝失疏泄及外感寒湿等是引发此病的重要原因,立健脾补肾、疏肝散寒、利水之法,用自拟水疝汤治疗睾丸鞘膜积液70 例,包括黄芪、党参各20 g,车前子、白术、山药各 15 g,泽泻、茯苓、巴戟天、山茱萸各10 g,小茴香、柴胡、青皮、紫苏梗、吴茱萸各6 g,甘草3 g。治疗1 个月后,总有效率达92.9%。消水汤、疝消汤立足点均在于内调肝脾肾或外祛风寒诸邪,且不忘利水之核心,尤以五苓散为组方之常用。李锦春[21]认为风湿之气侵犯肝经,致使经气不利、疏泄失职,津液运行障碍,水湿凝集,湿毒下注,故成此病。治疗上以疏风解毒、利水消肿为原则。自拟疏风消肿汤外敷治疗30 例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患者,方用蝉蜕30 g,茯苓20 g,金银花、炒白术、泽泻各15 g,猪苓12 g,防风、陈皮各10 g,羌活6 g,桂枝5 g。方以蝉蜕为君,疏散肝经风邪、调达肝气;白术、泽泻、猪苓、桂枝奏五苓散之意,重在利水祛湿;金银花发散风湿之气,陈皮理气燥湿,防风、羌活祛风胜湿,诸药共用,疏肝、祛风、行气、利水兼顾,符合鞘膜积液病机。用此方外敷阴囊治疗,方法:用干净毛巾或纱布趁热蘸药液外洗和湿热敷阴囊,每日3 次,每次30 min,药液冷后可重新加热使用。每日1 剂,10 d 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100%,表明专方外敷亦可取效。

3.3 针灸治疗

3.3.1 针刺治疗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是传统中医外治法的瑰宝,在鞘膜积液的治疗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顺逆出入之会。”意在借助于一种细微的针具来疏通人体脉管,调理人体气血,调整脉管血气的逆顺,即通过针刺的方式发挥行气活血之功。田家耐[22]认为禀赋不足,水液失调聚于肝经,或感受湿邪,任脉经气受阻,下注阴囊发为本病,治疗上善取肝经及任脉穴。其以针刺疗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47 例,穴位选择气海,双侧足三里、水道、阴陵泉和蠡沟,蠡沟施以平补平泻法,其他穴位施以补法,诸穴均留针5 min,隔日针1 次,经3~8 次针刺后,患儿全部治愈。《素问·骨空论》言“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儒门事亲》认为“诸疝,皆归肝经”,故取任脉之气海、肝经之蠡沟,使下焦气机条畅,水湿不滞。足三里、水道属胃经,阴陵泉属脾经,施用补法可健运脾胃而化湿,尤其水道穴为利水祛湿之特效穴,诸穴共取,专注于肝脾等脏腑,重在祛湿,故病得治。

此外亦有针刺经验穴的记载,王芝[23]认为鞘膜积液由肝气郁结不疏、水液运行障碍引发,治疗善取肝经穴位。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广疝一穴,用以治疗鞘膜积液,效果显著。此穴位于行间穴下一分处,处在大敦穴及行间穴之间,亦属肝经,针刺此穴可使得肝气条畅、水道不壅,鞘膜积液得以清除。

3.3.2 针刺电解治疗 所谓“针刺电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针疗法,偏重于针刺放液,此法的原理在于借助电解能量将睾丸壁层鞘膜灼烧出一个微小的孔洞,从而疏导出睾丸鞘膜腔内积存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使其进入阴囊皮下的疏松组织内,从而进入体液循环以消除阴囊积液。其大致操作如下:在阴囊水肿暴露的皮肤处选择2 处进针点(两针相聚2~3 cm),用保鲜膜严密包裹(防止电流灼伤阴囊皮肤)的毫针刺入,当针体刺入鞘膜壁层全层时,停止进针,并通电4~5 min(用1.5V 1 号电池为电源),即为 1 次治疗[24]。治疗 1次有效率100%,治愈率84.37%,疗效较高。

3.3.3 艾灸治疗 《灵枢·官能》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常借助于艾草之热效应作用于穴位,发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之效,相对针刺而言,其作用点更深。关于艾灸治疗鞘膜积液的报道中,所涉及的穴位包括水道、关元、气海和阳池。《素问·骨空论》言“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关元、气海均属任脉穴,二者皆主“少腹疼痛,疝气”[25],具有升阳补气、培肾补虚、调理下焦、利水通淋之功,补泻兼备,重在理脏腑、祛湿邪。故取任脉二穴,可使气机畅达,疝结得消,效果显著,可作为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切入点[26]。水道穴属足阳明胃经,主“疝气”,王惠云[27]通过艾灸水道穴治疗7 例睾丸鞘膜积液患儿,每日1 次,每次用艾灸5~7壮,治疗2 周后皆痊愈。艾灸水道穴可发挥温肾阳、除水积的效果,热则通利,加速鞘膜积液的吸收,故收效迅速。Wu Shuang 等[28]以雷火灸法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患儿10 例,悬灸关元及双侧水道约15~20 min,以皮肤红热为度,每日1 次,治疗20 d后,有效率100%。

阳池为三焦经之原穴,灸之可调畅三焦气机、促进水液代谢,张文光[29]以艾灸双侧阳池配合中药外洗阴囊的方法治疗33 例本病患者,艾灸操作方法:双侧阳池以75%酒精消毒,点燃艾条一端,待火力温和时距离皮肤2 cm 进行悬灸,待局部泛红并伴烘热感时,移灸对侧穴位,如此反复,每日灸1 次,连续治疗10 d。外洗中药用自拟水疝汤(五倍子、枯矾、小茴香、乌药、肉桂、煅龙骨等),每晚浸洗阴囊1 次,每日1 剂,治疗10 d 后有效率高达97%。

3.4 穴位埋线治疗

埋线法主张将丝线或可吸收线植入穴位处,通过对穴位进行刺激,从而发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及气血的功用。王乾国等[30]采用患处埋线与愈疝膏外敷两肾俞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鞘膜积液患者110 例。埋线的位置选择在患者站立时阴囊肿物的横径最大处至肿物上缘0.5 cm 范围内,呈十字样交叉埋入两根丝线,丝线需穿过囊腔,后以无菌纱布包扎,15~30 d 后拆线。愈仙膏贴敷两肾俞,每周更换1 次,4 周后,治疗有效率100%,疗效十分显著。患处埋线可使鞘膜内外形成通道,加速液体被鞘膜外组织吸收,与针刺电解有相似之处。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鞘膜腔内抽液后药物注射。刘德华等[31]治疗12 例鞘膜积液患者,先抽取5~16 mL 积液,而后注射消痔灵及利多卡因共3~6 mL,观察2~4 周,若仍有积液则行2 次注射,结果1 次注射治愈10 例,2 次注射治愈2 例,疗效明显。消痔灵为中成药,含有五倍子、明矾等药物,可发挥收湿敛疮之功效。此外,高明江[32]采用抽液后药物注射联合丹参片口服的方式治疗鞘膜积液患者31 例,有效率达90.3% 。王清等[33]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患者13 例,采用抽液后注射链霉素的方式,结合枯矾、五倍子煎汤浸泡睾丸,效果显著。

4 小结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鞘膜积液具有显著优势,且具有丰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刺、艾灸、针刺电解、穴位埋线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大大提高了本病的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发挥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

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药治疗鞘膜积液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抽液、注射、放液等外治法具有引起发热、局部红肿、药物过敏等副作用的可能性,临床运用一方面要严控无菌,一方面要着重研究中药抗感染在外治手段中的辅助作用。第二,对于鞘膜积液的治愈标准,78 篇文章中有16 篇为积液消退,51 篇为肿块消失、症状消失(症状以阴囊疼痛、肿大为主),但未提供积液消退或肿块消失的判断方法;只有11 篇指出采用B 超检查无液性暗区作为治愈标准。且不同临床实验的疗效标准不一致,多数以临床观测为主,临床数据难以进行对比,故应对疗效标准作出统一。第三,临证总结出的经验穴,如广疝穴,可深入研究以推广于临床。以上即是文献综述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后续研究亦当注重解决这些问题,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

猜你喜欢

鞘膜水湿五苓散
经方五苓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睾丸鞘膜结石一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好事近·中秋感怀
小儿鞘膜积液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