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医学
——《黄帝内经》继承与创新的新视角

2021-01-10刘晓燕

陕西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素问黄帝内经中医学

刘晓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主体,“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天人感应”是中医养生修炼的核心法则。可见,注重“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医学认识宇宙和生命最独具特色之处。“天人医学”正是秉承“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的思想,以我国的天人观为指导的医学,即以“天”对人体生命的影响为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核心的医学。它是中医理论天人观念的集中体现,是《黄帝内经》生命观以及中医学区别于其它医学体系的核心精髓所在。《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从天-人关系角度认识生命的专著,其中就有2/3的篇幅是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谈论生命现象和机制,因此“天人医学”是继承《黄帝内经》生命观的集中体现。

1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医学”理论构架

1.1 人的生命来源于“天” “人的生命从何而来?”这是医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源自父母精卵的融合。《黄帝内经》也有相同的论述,如《灵枢·天年》曰:“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之生命源自父母合精,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却是不全面的。作为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则从更大维度给出了答案。在运气七篇第一篇《素问·天元纪大论》就明确指出了生命的来源问题,即“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即万物均来源于宇宙,天体七曜(日、月、木、火、土、金、水)的周而复始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生命,地球生命的生化及呈现形式主要决定于七曜的周期性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也同时指出天道变化是地球生命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故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即人是天地的产物,正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由此可见,人的生命除了与“父母”合精有关,还与“天地”合气密不可分。而天与地相比,则“天”是根本。这里的“天”正是“天人医学”的“天”,即指与地球生命密切相关的天体运行——“七曜周旋”。现代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的研究也表明[1-3],天体的万有引力、宇宙射线(电磁波)、高能粒子流等严重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太阳和行星都不同程度地通过万有引力、电磁场、高能粒子流等机制对地球的气候和人体生命过程发生影响(影响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且作用机制都有方向性。《内经》时代就认识到天体运行对生命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将天体运行规律与人体生命现象有机结合,形成“天人相应”的学术体系。

1.2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密不可分 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现代医学主要集中体现在生理学中。第九版《生理学》[4]指出“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活动是机体各个细胞乃至生物分子、器官、系统所有技能活动相互作用、统一整合的总和。”可见,现代医学对于生命活动的认识还是仅仅局限于生物体自身。与之相比,中医学则是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正如前述,我国先哲早已认识到地球生命的产生根源于天体的运行,而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不可能脱离开“天”而独立运行。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医学仅从人体自身出发考虑生命活动问题就如同经典物理学,是一个在“理想状态下”的简单分析。《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提出人要健康长寿,就应该至少如“贤人”一样“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因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开篇即云:“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第四篇《金匮真言论》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第九篇《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活动,无论是从整体生命的寿夭,还是局部五脏的功能,无论是形体官窍还是情志神色都与“天”是密切相连的。这里的“天”除了指天体的运行,还指天体运行影响之下地球的气候变化。经文中反复提及的“阴阳四时”正是代表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的往复运动所造成的季节气候的变化。

除了太阳,月亮和五星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同样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就有:“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综上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运转,人体是受天体运行影响之下的周期性波动的人体,这正是《内经》“天人医学”所展现的人体生理,这比现代医学前沿的时间生物学在认识人体方面更胜一筹。

1.3 人的疾病产生与“天”紧密相连 疾病的产生表面看是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失常所呈现的异常表现,但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疾病的产生不仅与人体自身结构及功能失常有关,还与病原体、人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以及心理状态有关。然而,这些仍然不是疾病产生的全部原因。《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明确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这里指出了,疾病的产生与违背阴阳四时的规律,即天道规律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另外,疾病的产生还与“天人相应”和“天人感应”有关。这两个方面正是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所重点阐释的内容。在“天人相应”方面,由于天道七曜的运行,就使得五运有太过、不及和平气的不同,六气有司天、在泉之气主政。这些均会造成不同的气候特点,进而影响生物出现盛衰旺消的变化;如果影响人体脏腑,就会产生不同的疾病。相关内容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天人感应”方面,《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这里就提出了,“人身之虚”(包括先天禀赋和后天的阴阳失调)与“天之虚”(天体格局变化所致气候的异常),“两虚相感”(人与邪的属性相同,同气相感)导致疾病的论点。《素问》遗篇《刺法论》则提出了“感而三虚”的论述,如曰:“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这里就指出了“人虚”即心虚;“天虚”即君相二火司天失守且火运不及;“邪虚”即黑尸鬼,即五行属水的邪气,因为水客火,致使心火更虚;这样“天人感应”虚者更虚,故导致暴亡。

由此可见,《内经》的“天人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天人一体的角度进行考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比单独考虑人自身的疾病观要更趋完善和全面。

1.4 人的疾病预防与治疗需顺“天”而为 《内经》的“天人医学”因为是建立在天道规律(即天体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医学体系,因此其非常强调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然而中医未病先防的根基在于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把握。因为“天”是生命的根源,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疾病的源头。而天体的运行是有周期性规律的,因此掌握了“天”的规律就可以提前预测预警,就可以做到预防。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云:“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这就指出了人与天的关系,就如同根本与枝叶的关系。也就是说读懂天象是了解人体生命现象的重要途径。

在治疗方面,《内经》主张:“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遣方用药要“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素问·五常政大论》)。在针刺治疗上应“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素问·八正神明论》)。由此可见,疾病的治疗除了针对疾病本身以外,考虑天道规律是中医临床疗效提高的保障,正如《阴阳应象大论》曰:“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综上可见,《黄帝内经》就是一部将人体生命置于“天地之间”,从天道规律把握生命规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核心就是“天人医学”。“天人医学”概念的提出和明确不但有助于以清晰的思路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精髓,更有助于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接轨。

2 “天人医学”创新发展《黄帝内经》的科学基础

作为医学体系,“天人医学”具有明确的科学属性。“天人医学”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之下,将人体置于天体运行及其影响之下的气候气象和物理因素(如电磁场等)之中,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预防治疗疾病的医学科学。因此,“天人医学”将不仅具有生物学基础,还具有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基础。

2.1 “天人医学”的天文学基础 “天人医学”的“天”指的是天体运行,故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就是“天人医学”整个医学体系的科学前提。前提是关键,前提错了,则整个判断就跟着错了。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之下的,而阴阳五行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如果前提是哲学,那么中医学是哲学的结论自然就应运而生。但是,哲学是无法诊病治病的,这就出现了前提与结论的矛盾。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医,同时也是制约中医创新和发展的关键点。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内经》在认识人体生命本源时,是明确指出生命来源于“天”,这个“天”不是抽象的“天”,而是有实体所指的“天”即客观的天体运行(即七曜周旋)。

五运六气理论是《内经》中“天人医学”的集中体现。运气七篇的前三篇《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在论及五运六气的重要问题时,都是从天道规律的角度出发而阐发的。如《天元纪大论》在论及五运时就先援引《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五运行大论》在论及阴阳时也是援引《太始天元册》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奎娄。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乃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六微旨大论》在论及三阴三阳标本中气时亦是从天道论及:“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由此可见,中医理论至少从《内经》的论述看,中医的许多重要概念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都是从观察与地球生命紧密相关的天体运行规律而来的。至于阴阳五行此后发展为哲学思想,这也与其本身反映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医学是建立在天文学的前提之下的,它是以客观存在的天体运行规律为指导的自然科学。中医学作为医学是自然科学本质,而不是哲学本质。这正是本文要将中医学的精髓“天人医学”明确提出的重要原因。

关于中医天文学背景的研究,靳九成先生的系列文章已经就中医学的阴阳[5-6]、五行[5-7]、天干[8]、地支[9]、五运六气[10]与七曜(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和破解,这为今后中医学“天人医学”从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探讨生命规律提供了研究基础。另外,现代天文学对太阳系天体运行规律所进行的大量研究成果,也将成为“天人医学”创新和发展《黄帝内经》的科学基础。

2.2 “天人医学”的生物学基础 “天人医学”作为医学,其本质还是要探讨人体生命的客观规律,只是在探讨这个规律的时候不是孤立的围绕“人”本身,而是将生命置身于天体运行规律之下进行探讨。正因为天体具有周期性运动变化的规律特点,因此人体的生物学变化不应该只是线性地去观察,而应该是“应天”即“应时”地去观察人体的动态周期性变化规律。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天人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所用,只要把它们与天体运行的周期性规律联系起来,就可以形成“天人医学”的特色生物学基础。郭霞珍教授和本文作者所在团队的大量“天人相应”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已经看到了这一研究路径的可行性和创新性[11-18]。

2.3 “天人医学”的物理学基础 天体的运动会产生万有引力、宇宙射线(电磁波)、高能粒子流等,它们会影响地球的气候气象、大气环流、潮汐运动以及大气电磁场的变化;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均会对人体的生命健康产生影响[1-3]。这里尤其以气候气象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最为受研究者重视。《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中就呈现了天体运行六十年甲子周期下,不同干支年的气候特点以及人体产生的相应生理、病理反应。如《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之纪……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萎不收,濡泻血溢。”由此可见,人体的疾病与天体的格局、气候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探讨天体运动所造成的物理因素的变化(气候气象、大气环流、潮汐运动以及大气电磁场等)与疾病发病的关系,亦是“天人医学”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天人医学”自然科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天人医学”所具备的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的这些科学特质,使其脱离了中医学是哲学的束缚,使其回归医学科学的本源,这将赋予其创新的动力,使其除了拥有浩瀚的中医历史文献基础,还拥有了现代科技多学科知识的滋养,使其真正具备了与现代科学全面接轨的能力,这将使“天人医学”成为真正的以中医为体,西方科技为用的未来医学。

3 小 结

钱学森先生曾说过:“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19]。而且钱老还说过:“中医这个宝库似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打开后,才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而这项工作又必须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1987年4月18日致徐宝源)[20]。“天人医学”正是建立在中医理论精髓思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天人医学”使“天”脱离了唯象和抽象的哲学涵义,明确认定为客观天体的运行。这使得“天人医学”成为探讨天-地-人为一体的大科学的生命体系。“天”包括了天文学、物理学;“地”包括了天体运行影响之下地球的气象学、大气电磁场、地理学等;“人”包括了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药学等。“天人医学”将通过运用其对于天体运行格局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天体运行产生的气候气象规律的把握,从而达到对疾病-疫病的长周期预测,进而实现“上工治未病”。同时通过对局部人体生理、病理、生物学的变化与外界天地物理因素联系规律的把握,从而达到精准医疗,治病求本的目的。“天人医学”将使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由现代医学的局限于人体本身,拓展到能够影响生命运行的全方位因素。这将有效地克服现代医学精于局部,短于整合的不足;同时也克服了传统中医常于宏观,短于微观的欠缺。因此“天人医学”将是在继承《黄帝内经》核心精髓的基础上,中医与西医结合、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真正未来医学。“天人医学”的提出将开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未来医学的大门。

猜你喜欢

素问黄帝内经中医学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