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断奶仔猪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治体会
2021-01-10杨延辉
杨延辉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
1 发病情况
2019 年11 月,商丘市某养殖户求诊,一窝共9头的断奶仔猪,断奶后当天开始使用教槽料,其中4 只仔猪于断奶后的第3 d 开始出现腹泻现象,第7 d整窝仔猪全部腹泻。且使用庆大霉素、穿心莲注射液治疗后,效果很不理想。
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精神状态、采食量、体温均无异常表现,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消瘦,排出黄色、灰黄色粥样粪便。粪便中内含有一些未消化的饲料残渣,并伴有酸臭味。
3 鉴别诊断
临床上,仔猪消化不良的症状特点与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腹泻、猪轮状病毒、猪结肠小袋虫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进行鉴别诊断。
3.1 与猪副伤寒的鉴别
猪副伤寒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多发于1~4 月龄的仔猪,患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佳、食欲废绝,后期出现腹泻,排出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的粪便,并伴有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部出现紫色斑点。
3.2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寒冷季节较多发。该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患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排出灰色、褐色水样粪便,呈喷射状,5~7 d后腹泻停止而康复。
3.3 与猪流行性腹泻的鉴别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多发,各种年龄的猪群均可感染,患猪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排出的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水样,并有恶臭味。
3.4 与猪轮状病毒的鉴别
猪轮状病毒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呈地方流行性。患猪常出现呕吐,并迅速出现腹泻,患猪排出黄色或暗黑色、水样或糊状粪便。
3.5 与猪结肠小袋虫病的鉴别
猪结肠小袋虫病是由结肠小袋虫寄生于猪的大肠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呈地方流行性,主要危害40~80日龄的仔猪,患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排出浆糊状粪便,随后排出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带组织碎片,并散发出恶臭。后期病猪被毛粗乱,皮肤弹性下降、脱水。
综上所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此次发病为仔猪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4 防治措施
4.1 治 疗
停喂原有的仔猪教槽料。而后,第1天饲喂大米粥,口服乳酶生,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口服补液盐,以合理补充营养,防止脱水。第2天改为乳猪配合饲料。采取上述措施后,第3天该窝仔猪排便正常。
4.2 预 防
4.2.1 加强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为提高其对固体饲料消化利用率,应在哺乳期的7~10 日龄进行补料。仔猪断奶后应使用优质、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做好饲料过渡,按每天20%过渡,5 d 内完成断奶过渡。同时,按照少喂、勤添、定时、定量的原则,防止仔猪一次采食过多,引起过偿性下痢。保证充足清洁饮水,在饮水中可添加电解多维,减少断奶应激。
4.2.2 提高胃肠消化机能
仔猪断奶后可在的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如延胡索酸、柠檬酸等,也可使用一些酶制剂,促进其对饲料的消化[1]。
4.2.3 减少应激反应
仔猪断奶后,不应立即转圈,应保持原圈舍饲养5~10 d,待仔猪适应断奶生活后,再将其从原圈舍转到保育舍,在此期间无关人员不得入内,避免引起应激反应[2]。
4.2.4 严格控制环境温度
给断奶仔猪应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有研究表明,舍内环境温度28~30 ℃时,有利于促进断奶仔猪肠道黏膜的生长发育[3]。应保持圈舍卫生干净,注意通风换气,定期对圈舍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对于水泥地面饲养的猪舍,应在仔猪休息的地面铺上木板,上方安装保温灯,以提高圈舍的温度,尽最大努力给仔猪提供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以减少仔猪应激反应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断奶仔猪舍内温度应控制在22~27 ℃,同时要保持舍内温度处于恒温状态[4-5]。
4.2.5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在临产前可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进行免疫。仔猪可根据不同日龄,进行猪伪狂犬疫苗、猪口蹄疫疫苗、猪瘟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和猪副伤寒疫苗的免疫接种[6]。
5 体 会
该猪场断奶仔猪发病主要是由于断奶仔猪刚开始采食很少,随后因为饥饿一次性采食大量的教槽料,而导致消化不良,短时间内营养物质未经消化,滞留在胃肠道中,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引起腹泻的发生,故在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时效果不理想。因此,断奶仔猪出现腹泻后要综合考虑发病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