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2021-01-10李玉宗
李玉宗
(永城市畜牧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永城 476600)
为了保障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各级养猪单位应以提高母猪的繁殖力为主,针对影响母猪繁殖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有效的技术措施,侧重母猪的年龄和胎次的合理选择、控制好胎龄结构,定期进行防疫,科学饲养和管理,从而达到高产、优质以及高效等生产目标,并在提升母猪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保障养猪场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 确保母猪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在通常情况下母猪群主要是以3~6胎为主,并且年更新率需要保持在20%~30%。母猪的年龄和胎次对实际产仔数以及仔猪的成活率具有直接影响,3~6胎属于母猪在繁殖阶段的高峰时期,当母猪在生产第8胎之后,其产仔数会逐渐降低,导致仔猪的成活率也随之下降。为此,用于繁殖的母猪其年限需要保持在3~4岁,当母猪的生产能力较高时,可以适当的延长生育年限。在一般情况下,保障母猪的理想年龄结构,有助于提升实际的生产效率,当母猪处于1~2胎时,其生产母猪的占据比例应在30%~35%,而3~6 胎的母猪比例应保持在60%左右,对于7~8胎的母猪来说,其占比为5%~15%。
2 强化疾病免疫效果
猪瘟、乙脑、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以及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都属于猪场常见的病症类型,会带来母猪的繁殖障碍等问题,从而降低母猪的繁殖能力,减少了实际的产仔量以及仔猪的成活率,最终导致繁殖工作失败。因此,在仔猪出生之后,需要积极落实国家规定的免疫强制措施,确保养猪场以及生产企业能够及时明确免疫工作的重要性,并充分结合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进行全面化地分析,再结合有效的疫病防控经验,确保疫病免疫的有效执行,提升疫病防控的整体水平,为母猪提供良好的生长以及繁殖环境[1]。不仅如此,为了保障母猪繁殖能力的基础,及时避免疾病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养猪场还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制定相应的免疫防护程序,在保障程序完善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在配种工作开始之前确保免疫防护以及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在维持机体健康状态的同时,达到提高母猪机体免疫能力的效果,降低死胎以及弱仔等情况的发生几率。
3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3.1 注重后备母猪的营养搭配
将15%粗蛋白与0.7%氨基酸等物质添加到后备母猪的日粮中,并通过混合搅拌,在保障混合均匀性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后备母猪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除此之外,在日粮当中还需要添加0.95%钙元素以及0.80%的磷元素,为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在实施选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障母猪的体重在60 kg 左右。由于此时母猪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所以需要选取营养成分含量较多的饲料产品,并保障日常饲料供给的充足性,提升饲料当中蛋白质的含量,确保体重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2]。当母猪的体重超重时,将难以达到正常饲养情况下母猪的繁殖效果,同时还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繁殖力下降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养猪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母猪自身的机体状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母猪营养标准的及时调整,保障后续饲喂量的平衡性,确保后备母猪的体质情况能够达到最佳标准。另外,后备母猪的日均采食量在正常情况下为2.3~2.5 kg,在选种与配种的阶段需要保障后备母猪的日常能量获取为35 MJ·d-1,且在配种工作开始之前的14~21 d,需要将日均采食量保持在3 kg·d-1。在交配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在72 h之内将采食量降低至2.5 kg·d-1。
3.2 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
母猪的饲养管理效果对于后续繁殖性能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为了确保后备母猪能够在膘情结束之后及时开始第一次妊娠,则需要在配种工作开始之前对母猪进行群养,而对于单独圈养或者采用栓养的母猪来说,其初情期相较于群养的母猪晚,以群养为主的母猪需要将每圈的个体数量保持在3~4 头。另外,还需要在饲养的过程中,为母猪供给适量的营养物质,确保母猪能够尽早到达初情期。不仅如此,还可以将母猪转移至新的圈舍进行饲养,使其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下与其他育成的母猪群体进行混养,并在接触成年公猪的情况下,促使其初情期能够提前。
4 结 语
适时地开展合理的母猪饲喂管理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母猪日常的配种胎次,并达到提升受胎率的效果,从而保障仔猪的成活率,确保健壮仔猪的数量与质量,为养猪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现阶段影响母猪繁殖力提升效果的综合干扰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会受到饲养管理、疫病以及年龄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措施,有效解决此方面的问题,为提升母猪的产仔率以及繁殖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