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林下生态鸡饲养管理及种蛋孵化技术
2021-01-10牟桑向敏
牟桑,向敏
(1.四川省阿坝州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四川 汶川 623000;2.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兽防站,四川 汶川 623000)
通过林下养鸡品种的选择培育、饲养管理及种蛋孵化技术实施,可为川西高原林下养鸡提供合适的商业化的鸡品种,及较成熟的饲养管理及种蛋孵化技术,从而提高川西高原地方鸡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
1 饲养方式
人工全价颗粒饲料育雏28 d 脱温后,体重达300~600 g,统一免疫程序及药物预防,经过7 d过渡期后进行林下放养,不同生产阶段按鸡的营养需求补喂适量的配合饲料,分早、中、晚喂饲。
2 生态鸡的培育
选择具有种用特性的优质大恒肉鸡和本地优质土鸡品种为父本,选择具有产蛋特性的茂县本地土鸡为母本进行杂交。
3 饲养管理技术
3.1 圈舍准备 在鸡进场前14 d 对育雏室进行清扫,然后将育雏器具、垫料一同放入育雏室内熏蒸消毒(将高锰酸钾药片放入福尔马林药液里配成消毒液)。7 d后再用消毒药喷洒,空置2~3 d药味散发后鸡进入圈舍。
3.2 饲料和饮水管理 育雏室温度保持在34 ℃,让雏鸡安静休息3~4 h 后放出,让其先饮1~2 h的糖水或多种维生素水,2~3 h后用小米、碎玉米等饲料撒在塑料布上让雏鸡练习啄食,3 d后再逐渐换为配合饲料。饲喂次数一般1~28日龄每1 d饲喂5~6次,少喂勤添,以饲喂8成饱为宜。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1~4 日龄最好饮5%的红糖水,以利于雏鸡腹中剩余蛋黄的吸收利用。产蛋期间给鸡补料应防止饲料浪费,每1 d给鸡只定时饮水3~4 次,饮水设备可以采用水槽、水盆或自动饮水设备。
3.3 温度和湿度控制 雏鸡进场后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育雏室湿度过大,可勤换垫料,同时可以加强室内通风降低湿度。若湿度过小可在人行道上洒水增湿。
3.4 通风换气 通风的目的是减少舍内的有害气体、补充新鲜空气、保持舍内一定的气流速度,并调节舍内温度和湿度,一般要求舍内氨气浓度低于20 mL/m3,以人进入鸡舍,眼睛、鼻子不感到刺激为度。良好的通风能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3.5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与鸡的日龄及体重有关。1~1.5 kg 出栏,饲养密度宜在12~14 只/m2;1.5~2 kg出栏,饲养密度在10~12只/m2为宜;超过2 kg 出栏,饲养密度在10 只/m2以内。高温高湿季节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2~3 只/m2为宜。产蛋期1个产蛋箱(窝)的数量以3~4只鸡为好。
3.6 合理光照 1~2 日龄采用全天候光照,使雏鸡熟悉环境,以便于吃食、饮水,但灯光不宜过亮,一般每20 m2安装1 盏25 W 电灯为宜。3~14日龄只在夜间喂食时开灯即可,便于雏鸡休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2 周龄后,如果天气晴好可将雏鸡放到室外活动,开始时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0.5 h 左右为宜,以后活动时间可逐渐延长,使雏鸡得到充足的阳光和充分的运动,以增强鸡体的抗病能力。产蛋期光照(自然+人工恒定)为16~17 h。
3.7 做好防疫 雏鸡常患的疾病主要有白痢、球虫病、新城疫(即鸡瘟)、传染性支气管炎,预防这些疾病,除保持育雏室清洁卫生、用具清洗消毒外,还要进行药物防治。1~4日龄用氟哌酸饮水预防肠道疾病,5~7日龄用红霉素或施得福预防呼吸道疾病,15~20 日龄饲料里添加0.04%的痢特灵或克球粉预防球虫病,27~29日龄用红霉素或施得福预防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禽出败。
4 种蛋孵化技术
高海拔地区,缺氧对鸡的胚胎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胚胎发育后期。应采取分批入孵、变温孵化制度,5胚龄头照,11胚龄二照,19胚龄移盘。翻蛋1 次/2 h,翻蛋角度为90°,孵化期间3 000 枚蛋在含氧量为27.5%的条件下进行全期供氧。孵化时要求氧气含量不低于20%,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过1%。通过排风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入孵器最适宜相对湿度是50%~60%,出雏器为65%~75%,孵化室、出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为75%。培育的本地土种鸡20~72 周龄产蛋总量平均为152枚/只,种蛋受精率为91.2%,受精蛋孵化率为85.42%。
5 小结
利用林下自然空地养鸡能够很好利用草山草坡资源,节约饲料、改善鸡肉质。林下养鸡在饲养量不大的情况下,是农村很适合的养殖方式。前期在川西高原林下饲养的品种有优质大恒肉鸡、绿壳蛋鸡和本地土鸡3个品种,其中本地土鸡和大恒鸡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体重相对较高,适宜川西高原林下推广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