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治策略
2021-01-10欧阳敏
欧阳敏
(宁远县桐山街道办事处,湖南 宁远 425600)
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Ⅰ型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发热、繁殖障碍、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猪传染病。有研究表明,我国规模化猪场猪伪狂犬病阳性感染率为80%左右,小中规模猪场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见猪伪狂犬病野毒在我国普遍存在,严重危害着我国养猪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
尽管猪伪狂犬病的其危害没有猪瘟、口蹄疫等一类传染病那么严重,但因猪只一旦感染猪伪狂犬病病毒,将终身带毒,很难将其完全清除,尤其是隐性带毒猪群,在受到应激后会突然发病,常给养猪场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是猪场管理者必须引起重视的疾病。
1 病原学
猪伪狂犬病的病原为猪伪狂犬病病毒,其属于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最外层是囊膜,囊膜表面有纤突,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和紫外线照射敏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8 ℃时可存活46 d,在25 ℃时可存活10~30 d,在pH 为4~9 的环境中稳定存在。1%~2%的氢氧化钠、5%的石碳酸和次氯酸钠可将其迅速灭活。其基因组为双链线状DNA分子,长约150 kb。
2 流行病学
猪是猪伪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也是感染后唯一可存活的宿主,该病毒也可感染犬、猫、绵羊、牛、老鼠等动物,不感染鸟类。有研究表明,伪狂犬病毒也可感染人。该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隐性带毒猪、病猪、流产的胎儿和胎盘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工具在猪群内传播。有证据表明,该病毒可通过空气在相邻的猪场间传播,其具体传播距离尚未证实。妊娠母猪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3 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6 d,最急性型病程仅为1 d。隐性带毒健康猪在受到应激后常可突然发病,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随猪的日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断奶前的仔猪最为敏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程短、发热、腹泻、呼吸困难、流涎、颤抖、运动失调、四肢呈划水样运动,部分病仔猪表现为兴奋不安、尖叫、狂奔等神经症状。15 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死亡率为10%~20%。
经产母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青年母猪表现为发情期推迟、返情、屡配不孕、流产。公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睾丸肿胀或萎缩、性功能下降,精液变少、精子活力下降、死精,失去种用价值。
4 综合防控
目前我国猪伪狂犬病发病比较复杂,特别是一些管理欠缺的中小规模猪场,只采取单一措施很难控制,应采取加强生产管理、流行病学调查、严格检疫、及时免疫、消灭传播媒介、淘汰阳性猪等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根除净化该病。
4.1 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猪场一般免疫的都是缺失gE 基因的伪狂犬疫苗,可以采用能区分疫苗毒和野毒自然感染的血清阳性情况的gE-ELISA 技术对猪群猪伪狂犬野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可掌握猪场伪狂犬病详实的感染情况,最好每半年做一次流行病学调查,为淘汰野毒感染猪只奠定基础。
4.2 引种前严格检疫
猪场引种时要制订一个科学有效的检疫方案,保证引进的每一头种猪都是野毒抗体阴性猪。引种前对待引进的种猪做一个野毒抗体检测,野毒抗体检测阴性方可引进本场。种猪进入本场后在隔离圈舍观察28 d,经检疫确定无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方能与本场的猪混群饲养。
4.3 及时免疫
有效接种疫苗是控制净化该病的重要措施。首先要选择符合本场猪群健康情况、抗原含量高、质量稳定的疫苗。油佐剂疫苗产生的抗体持续时间长,既能保护母猪,又能通过母源抗体保护初生仔猪,因此母猪免疫建议选用油佐剂疫苗;其次要根据疫苗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接种疫苗;最后免疫要及时,无论猪场经济效益如何,每年的免疫次数必须要达到。为了确保免疫的有效性,接种疫苗后,一定要做抗体监测,对于抗体阴性猪只要及时补免,补免后还要再做抗体监测,确保抗体阳性率达到100%,对于免疫两次抗体仍为阴性的猪只要果断淘汰。
4.4 实行科学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生产制。饲养密度不要过大,减少猪群争抢饲料和饮水引起的应激;冬季做好保温的同时注意通风,降低氨气浓度,保持猪舍空气清新,栏舍湿度维持在45%~75%;做好饲料过渡,减少仔猪断奶应激;饲喂营养全面、无霉变的优质饲料。
4.5 消灭传播媒介
鼠、犬、猫既是伪狂犬病病毒的宿主,又是传播媒介,因此,场内要定期进行灭鼠、灭蝇工作;场内禁止饲养犬、猫、家禽等动物。猪舍窗户要安装纱窗,防止鸟类进入,彻底消灭疫病传播媒介。
4.6 淘汰野毒阳性猪
病猪和阴性带毒猪是猪场伪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的存在是净化伪狂犬病的最大障碍。应结合每半年1次的野毒抗体检测,淘汰全部野毒抗体阳性公猪,将阳性和阴性经产母猪分开饲养,阳性母猪逐步淘汰,后备母猪必须阴性才能留作种用,逐步建立起无野毒健康猪群,从而实现猪伪狂犬病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