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税法课程教学痛点及创新对策分析
2021-01-09白雪
白雪
摘要通过创造性地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实训实习双实践平台、精准过程化教学评价、结合课程特色模块化思政建设、灵活多样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信息化手段强化师生沟通等,解决高校教学面临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实践能力、评价模式单一评价标准模糊、课程思政与专业素养割裂、课堂教学呆板枯燥、师生有效沟通不足等痛点,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善学习环境、授课方法、教学内容、资源共享等外因,重构“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最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内因的有力转变。
关键词 税法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39
Analysis on the Pain Points and Innovative Countermeasures of Tax Law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I Xue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Guang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540)
AbstractThrough the creativ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double practice platform of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accurate process teaching evaluation, mod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flexible and diverse student led classroom teaching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lack of learning initiative,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resource sharing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 offline" and "theory + practi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tting-edge and epochal nature of the course content, Finally, it can stimulate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l caus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KeywordsTax law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innovation
1税法课程教学痛点分析
痛点1:课堂教学照本宣科,脱离专业前沿。
一方面,现有教材大多是对税法法规的罗列,缺少对税收相关背景、税制改革及税收原理等内容的阐述,尤其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晦涩生硬的教学内容使初学者无法快速融入学习情境,学习难度随之加大,税法教材还普遍存在更新缓慢,经常存在教材内容滞后于现行税制的问题,增加了教学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制于课时限制或自身教学习惯,往往减少甚至直接省略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跳过学生认知常识直接进入专业知识讲解,这对于社会阅历较浅的学生来说,无法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交汇,自然也就“无法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或调整自己对于税法的经验结构”。
痛点2: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素养,与社会需求差距大。
税法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源于税法教师本身缺乏系统的报税工作训练,对学生的纳税申报实训指导只能点到为止,即便购买了实训软件,因练习不深入不系统,学生也无法从实训中得到报税技能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有限的实习教学基地不足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实习需求,实训教学体系不健全、不连贯,税法各先行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割裂,纳税申报实训课也多从税法理论课中抽出少量课时完成,实训效果无法保证,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素养,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差距大。
痛点3: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自研自探式深度学习。
学生过分依赖书本和教师的课堂讲解,普遍缺乏自主学习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尤其缺乏批判性思维,对知识普遍采用“拿来主义”。教师的讲授过分注重解惑,忙于让学生尽快知道问题答案,而不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结果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欠缺,问题积累不足,缺乏求知欲望。
痛点4:课程重难点界定模糊,一味降低學习难度。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税制改革的时期,税制变化频繁,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繁杂,于教学而言,税法知识点细碎、内容刻板但应用型极强,致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为保证学生顺利通过考核,部分教师选择不断降低学习难度,仅保留部分核心内容,该做法不但割裂了税法各知识模块、税种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税收思维,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动力不足只为通过考试的问题。
痛点5: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相割裂,课程思政与专业素养相割裂。
传统的授课方式只关注知识传授,忽略对学生财会职业道德的引导和培育,忽略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具体场所和前提条件,致使学生在单位实习或工作阶段,无法准确区分各类情况并进一步得出解决方案。现有税法课堂的“有效”思政教育不足,重“言传”轻“身教”,重“说教”轻“实践”,致使学生缺乏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敬畏。
痛点6: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过程考核占比较低,结果考核占比过高,导致学生为顺利通过期末考试,考前突击学习现象大量存在,忽略平时积累;或虽多元化设计评价体系,但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主观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稳定的标准,造成评价结果不公平。
痛点7:师生互动质量不高且频率较低,沟通渠道不畅。
师生的交流主要依靠课堂的互动设计,且限于对特定问题的讨论,若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则交流几乎为零。部分师生通过邮箱建立联系,但该方式存在时效性差、连续性低等问题,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痛点8:课堂出勤采用抽查方式,偶然性强效率低。
传统的课堂考勤多采用上课随机抽查或清点人数的方式,费时费力且考勤结果误差较大,甚至存在学生间的有偿代上课现象。该方法无法准确记录考生出勤情况,进而影响学生平时成绩的公平性。
2税法课程教学创新对策
对策1: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程讲解在教育部规划教材基础上,结合财税体制改革,补充拓展国内外税法历史研究及最新进展,适当增加前沿知识并融入热点问题案例分析,弥补课本理论知识滞后过时的局限。对历史和社会热点的探讨多以主题展示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整理资料,陈述观点,如“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不断上调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车船税新政实施后,对个人买车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对策2:提高实习实训针对性及时效性。
课程从“平台实训+基地实习”两方面发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实训平台为厦门网中网“电子报税综合实训平台”,涉及15个税种,1300余道练习,模拟企业综合报税系统,让学生全面了解网上纳税申报流程。(2)将校外会计师事务所引入学校,学生足不出校便可参与企业真实经营,全程真账实操,使学生体验真实企业文化。
对策3:建立学习小组“命运共同体”。
成立学习小组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组长负责组织主题展示、案例讨论、记录小组成员学习轨迹,包括每位成员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记录讨论时各学生的发言要点。定期对所有小组进行公开评定,维度包括记录完整度、课堂回答问题频率及准确率等,对表现优异小组给予奖励,绑定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在课堂涉及中,每次课前以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理性地思考每次课内容。
对策4:多维度提高学生学习难度,拓宽知识厚度与深度。
课程重难点的确认将依据各小组成员学习轨迹、课前复习及预习小测、作业反馈等过程性评价,综合衡量授课对象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后,再做界定。内容讲解以“重点纵向探究+难点横向拓展”为标准,对重点将借助课前小测、课中提问、主题展示等手段提高复习频率,难点以情景教学和案例讨论为主,提供丰富的教学拓展材料。
对策5:积极融入有效、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
基于税法强政策性和实时性特征,以各税种内容为基点,分四个模块进行课程思政建设:(1)结合时事谈税收中的家与国;(2)典型反面税收案件解读;(3)正面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税收重要性;(4)实训实习环节结合法规加强学生财会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课程思政除了言传,还可借案例引导学生自主评判,注重教师知行合一。
对策6:建立多样、客观的评价机制。
课程通过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统一化提高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考核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考勤、平时作业、问卷星章节、随堂小测、课堂发言、小组协作自评互评、案例讨论、实训练习等,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的培养能力给予不同权重。每种方式均制定评价细则并告知学生,亦是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对策7:拓宽师生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有效性。

建立微信、QQ课后辅导群,作业发布、课件资源、课程答疑、主题讨论均可线上完成。除了即时沟通,师生间也可通过作业评语进行一对一“书信式”沟通,通过作业及时发现学生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及时的“书面”表扬,对学习退步的同学给予鞭策和鼓励。
对策8: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
课程采用今日校园进行课堂动态二维码签到,课前10分钟开启,可由多媒体向全班展示,也可授权课代表要求学生逐一签到。技术层面解决了学生代答、远程签到等问题,出勤数据均可从后台获取(如图1)。
3税法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3.1趣味开放的小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学生评价:“老师通过课堂小组展示比赛的形式来激发我们上课的积极性,获胜的小组有加分和奖励,上课方式很新颖,也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习效果更好。”“小组展示活动,让同学们对知识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小组之间的竞技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组織队伍和主题演讲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根据统计从课程初始到结束,每一位同学都至少参与3次以上的课堂问答,全员均参与课程建设。
3.2结合思政的课后作业激发学生正能量
学生评价:“为了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老师经常布置丰富有趣的课后作业并适当奖励同学们,让我们更轻松便捷地吸收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布置诸如“用税收的专业名词为自己写一封墓志铭”“亿万富翁的捐赠到底是真慈善还是假慈悲?”作业布置既关注课程思政,又结合专业技能。
3.3管理严肃但形式灵活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尊重
学生评价:“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课程第一节课便明确课堂要求,严肃强调课堂纪律和出勤管理,通过“今日校园”课堂考勤与签到后,无故迟到与旷课学生数为零,学生出勤率达100%。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时间限制、脱稿陈述、合理分工,但呈现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自由。
3.4学生成长轨迹记录让学生感知点滴进步
学生评价:“从课堂小测到作业,细致到每个知识点”,“期末成绩的每一分都有详细来源,非常公平”。
作业一对一反馈评语,对差异化回答给予同等的表扬,定期评优,记载学生的每一点成长,形成可视化报告并合理计入成绩,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小组的进步与成长,感受公平和成就。
3.5实训实习助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28课时的纳税申报停课实训保证练习连贯性,内容分税种模块化,既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也包括会计分录编制和纳税综合申报等实务操作题,囊括各类税种的综合纳税申报。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同步学会涉税相关事宜的实务操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课题来源:广州理工学院税法与税务会计应用型课程改革试点项目2018XJKC04
参考文献
[1]朱静玉.《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学习, 2021 (13): 164-165.
[2]许淑琴,高丽,王友民.一流课程目标下本科税法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08):24-27.
[3]茆晓颖.課程思政理念融入“税法”课程教学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52-54.
[4]韩育晟,王玉峰.税制改革背景下《税法》课程“四阶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06):47-50.
[5]李晓红,谢晓燕.高校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10(10):122-123.
[6]李晶.基于《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