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2021-01-09王军旗
王军旗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历经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探索和完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与情怀。在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取向,必须系统把握其核心要义,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核心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6-0005-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P21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和核心要义,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百年演进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百年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探索历程,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探索(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2]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中,鲜明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组织工人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党的章程开宗明义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为战士张思德同志举办的追悼大会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的表述变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认为,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3]P24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变了,就是对人民的脱离、对人民的背叛,最终也将被人民所唾弃。党的七大新修订的党章,写入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的新论断。毛泽东提出,要建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机关,建立属于人民自己的政权。“政府的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4]P112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沿着党的纲领制定的目标,经过28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統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探索(从1949年10月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建国伊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军事方面,国民党仍有百万大军在负隅抵抗。在经济方面,所接手的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外交方面,美国联合其他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在执政党内部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居功自傲、贪图享受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可以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国家的面貌,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工业落后,连日用品都依赖国外进口,‘洋火’‘洋油’‘洋布’‘洋钉’‘洋枪’‘洋炮’便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和历史见证。”[5]
在这样的基础上,又遇到了朝鲜战争的爆发。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丝毫没有退让,用毛泽东的话讲: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并肩战斗,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彰显了新中国大国地位。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所有专家,并断定中国共产党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但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王淦昌等“两弹一星”元勋们硬是在艰苦环境中,以信仰为动力、以生命为代价,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让全世界见识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坚韧与不屈、自信与豪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随着建设事业的进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就是说,增产的粮食不仅多养活了近4亿人,而且使9亿多人的人均占有粮食量比5亿多人时增加了近200斤。在城市,中国共产党着重提升城市落后地区的服务水平,通过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等服务的普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52年的154元增加到1976年的365元。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恢复和农业合作化打下制度基础,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从1952年的65元增加到1976年的131元。同时,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广泛开展扫盲运动。农村扫盲由写字、算账切入,同时将时事政策教育与生产技术教育融合进来,促使农民政治素养快速提升;二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日常生产生活中,在田间地头也广泛开展道理评说活动。三是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集体主义道路。
在这一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从1949年到1976年,小学在校生从2439万人发展到1.5亿人;中学在校生从103.9万人发展到5836.5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从11.7万人发展到5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医疗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49年全国拥有医院2600家,到1976年发展到7850家。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普遍建立了县、区(社)两级医疗卫生机构,60年代又在绝大多数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个时期,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随之显著延长,1949年仅为35岁,1975年提高到63.8岁。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探索(从1978年12月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深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领导就是服务[6]P121,全党想事情做工作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基本尺度。同时邓小平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7]P217。在这里,“领导就是服务”体现了人民公仆的本质,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紧密相连,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章关于加强党和群众联系的内容得到了充实,“党是人民的公仆”也被明确写了进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江泽民要求党员干部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伟大的创业精神,与人民同心同德,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要当好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各级干部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更好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国家政权的人民性,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立激发城市活力、适应改革开放的城市治理制度。改革开放时期是城市建设思路的转折、发展期,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反思前三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新背景下探索城市建设的目标、手段,为城市活力和社会力量“松绑”,为城市参与市场经济、国际竞争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8]
改革时期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承包权的长期稳定,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转型提供制度保障。采取的方式是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传统的“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的集体组织形式,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先试点、再推开、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一浪高过一浪。在经济领域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不失时机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内生动力,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探索(从2012年11月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十八大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9]在2014年2月7日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10]。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1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事实充分证明,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
在这一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十个明确”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其中第三条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3]。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实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基础。除了靠土地问题稳民心,还高度重视农民和农村问题,不断增加农业农村在国家投入中的比重,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农民就业、社保、医疗、养老问题,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中国共产党又利用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谋发展,努力摆脱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中国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城市反哺乡村的发展理念调整为城乡融合发展,其目的是让城市和农村这两个差别性地域空间,发展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坚持人民至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13]这一科学论断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解放、幸福安康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百年历史,而且进一步彰显了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坚定信念。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公仆思想,创新完善了百年大党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深刻认知,揭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指路明灯。
(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任何历史的画卷都不能翻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14]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15]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我们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6]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輝煌。”[17]
(二)秉承“三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同时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内涵并不局限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是有着更广阔的世界胸怀和更丰富的时代元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内涵概括为“三为”,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总书记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内涵又一次归纳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秉承“三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方能善作善成,一往无前。[18]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始终牢记“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关乎发展全局、事业根本。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必须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出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心怀“国之大者”,必须顺应民意,“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進社会公平正义”[19]P23,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心怀“国之大者”,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心怀“国之大者”,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使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
(四)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20]他告诫全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21]P366-367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的各种考验、克服脱离群众的各种危险,就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切实打牢人民这个根基,畅通人民这个血脉,始终贯彻群众路线,永葆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百年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五)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4亿多中国人民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必须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劳动创造精神,必须让全体劳动人民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必须把机遇留给勇于创新和善于创造的青年群体,必须团结和依靠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开创民族复兴的新天地。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丽的生活。同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全社会创新创造的前列,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进行了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20]P54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注重开发和尊重民智,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自觉拜师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和群众携手,永远与人民同行,依靠人民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历史伟业。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依靠切切实实的行动来落实。
(一)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这一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秉承这一理念,必须坚决纠治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和不正之风。“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根本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20]P28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转变作风,突出重点、聚焦问题、有的放矢,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正风肃纪,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持续收效。中央政治局带头围绕落实“八项规定”进行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各级领导干部听意见、摆问题、管自身、抓督查,发挥示范作用。以反“四风”为突破口,抓住要害、集中发力、持续用劲,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使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党的十九大开启新的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把“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秉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必须牢固树立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定位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坚持以民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着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严厉惩治腐败、维护群众利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鲜明立场和真挚情感。感情体现立场,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力量。新的征程上,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会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二)在解决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消除绝对贫困的过程就是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也是补足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弱项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激发相对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相对贫困群众既是外在扶贫的对象,也是摆脱相对贫困的主体。在摆脱相对贫困中,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更加注重相对贫困群众个人素质、职业技能的提升,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其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相对贫困。[22]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产业发展是核心。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既是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长久之策。
建立解決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必须完善社会协同扶贫机制。社会协同指的是市场主体(企业)、社会组织、志愿组织、慈善机构、基金会、社会热心人士等各方面社会力量与当地党委、政府、乡村(社区)的协同。解决相对贫困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扶和投入,需要搭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台、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让扶贫人人愿为之、人人可为之、人人能为之。
(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奋进的脚步永不停息。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及时吹响了“促进共同富裕”的集结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充分体现了百年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彰显了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切好“蛋糕”。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平均财富、杀富济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富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要求通过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进一步把“蛋糕”做大做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共同”代表了先进生产关系,要求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分好,让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三只手”的作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性制度安排由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组成:初次分配听从“无形之手”指挥,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分配,谁的生产要素多,谁的能力强,谁就会分到更多的“蛋糕”;再分配按照“有形之手”原则运行,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措施,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三次分配依照“温柔之手”实施,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进行分配。“三只手”的效用在于调高扩中提低。所谓调高,就是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所谓扩中,就是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由现在的4亿增至8亿,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所谓提低,就是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降低居民刚需生活成本结合起来。要通过开源节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开源方面,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多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尤其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节流而言,降低民生刚需领域支出的成本,核心在于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降低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方面的成本,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真正让人民当好“阅卷人”
百年大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回应时代诉求、响应人民召唤、解决百姓难题的答题历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句话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这里所说的“时代”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指的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答卷”就是要求全体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完成好新时代的答卷。“阅卷”就是说要始终坚持群众标准,由人民群众来评判一切发展和工作的成败得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原则,未来的前途和命运需要人心力量,需要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规范,还是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群众评价,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不能走过场,必须要有约束力。要经常看一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开展,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要改进,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
真正让人民当好“阅卷人”,必须坚持群众标准。所谓群众标准是指一切工作成效和发展成果的好坏优劣,要以是否符合最大多数群众的最大利益并得到最大多数群众的衷心拥护为最终标准。以什么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坚持这一根本标准,就要切实干出一番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经得起人民檢验和评价的辉煌业绩。
真正让人民当好“阅卷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政为政的政绩在人心、在民利,在于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看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利益。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否则速度也难以为继。”“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一味追求快速发展。”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谁谋求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由谁评价政绩”等政绩观的基本问题;清晰地指明了创造政绩的方法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造政绩的途径是踏实工作,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造福人民。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真正让人民当好“阅卷人”,必须力戒形式主义。人民群众是我们工作政绩的最高裁决者和最佳评判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评价干部、衡量政绩的第一标准。必须彻底摒弃形式主义,切实做到问需于民。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讲实际、重实干、求实效,坚决不能讲排场、装门面、摆阔气,坚决不做华而不实、劳民伤财、引发民怨的事情,力戒飘浮作风、杜绝表面文章。每事决策之初、实施之前都要问问自己、问问群众,是否是群众真正需要的,警惕功利之心作祟,小心庸懒散奢使坏,避免做出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错事、蠢事或坏事,用改革来回应人民的呼声、用发展来满足群众的期盼,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必须彻底摒弃主观主义,切实做到问计于民。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研究广大群众的劳动、工作、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思想、情绪、愿望、要求,把这些作为第一信号,作为制定和调整方针政策的最重要依据;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绝不能不顾复杂现实、不懂统筹兼顾、不听民意诉求,一意孤行、不计后果地胡来、蛮干。只要集中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必须彻底摒弃官僚主义,切实做到问政于民。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在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只要我们重视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就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正缺点、纠正不足。只要我们坚持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真心体验群众的酸甜苦辣,深入了解工作的利弊得失,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点赞”。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13]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人民将一份沉甸甸的新征程“考卷”发到中国共产党手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进入了“考试”状态,正在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宋学勤.中国共产党探索城市治理的历史进程[N].光明日报,2021-04-26.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0]新华社.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
[11]新華社.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N].人民日报,2015-01-13.
[1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14]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中共中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28.
[15]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0.
[16]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6-30.
[17]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5.
[18]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N].人民日报,2021-07-06.
[19]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0]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8.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2]顾洪英.加快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N].经济日报,2020-10-21.
[2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N].人民日报,2021-08-17.
Abstract: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is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This value orientation has been explored and improved by the CPC for one hundred years,fully demonstrating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feelings of the CPC’s establishing the Party for the public and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To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 orientation on the new journey,we must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its core principles and always keep in mind that the country is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 are the country,focus o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the emergent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the people,promote the substantial progress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and unite and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strive for a better life.
Key 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people-centered;core value orientation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