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理 增信笃行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原生动力
2021-01-09河北省水利厅总经济师刘延峰
□河北省水利厅总经济师 刘延峰
按照省水利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重点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有了新的认识,汲取了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增强了当前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干劲。
一、百年大党建立彪炳史册的伟大功勋
百年之间,车轮滚滚,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情回顾共产党人100年来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壮阔历程,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回顾百年历史,它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回顾百年历史,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新中国站稳了脚跟。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很快有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经过20多年的奋斗,初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回顾百年历史,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创立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超10万亿美元、一带一路、中国天眼、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嫦娥工程、量子卫星墨子号、大型客机c919、高铁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等等数不胜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阻止了疫情的蔓延,经济实现正增长。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极大振奋了中华儿女追梦圆梦的决心和信心,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持续奋斗的士气和热情。
二、水利事业彰显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百年大党,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注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史,尤其是南水北调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充分证明了中国水利人在党的领导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国是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北方水少,南方水多。为了解决北方水源不足的问题,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工程。毛泽东主席在讲话中提出:“打开通天河、白龙江与洮河,借长江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8月29日,毛泽东签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指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和将松、辽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即加速制订。”从此,“南水北调”一词正式出现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此后的几十年间,围绕南水北调这一战略构想,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勘测、规划、研究和论证工作,尽管有起有伏,时急时缓,但从未中断,充分体现了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2000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再次对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提出东线、中线和西线3条调水线路,规划分3期实施。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举行。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继三峡工程后又一项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工程。经多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逐渐形成了东、中、西3条线路的基本格局。
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为307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m3的极度缺水标准。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河北全省年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有150亿m3,缺口50亿m3左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我省按照“足量调水、高效利用、统筹调度、保障输水、注重生态、量水而行”的原则,南水逐渐从“配角”变为“主角”。2018—2020年,我省南水的利用量3年“三大步”跨越式提升:2018年22.4亿m3、2019年25.6亿m3、2020年36.5亿m3。2020年首次突破中线工程给河北的分水指标30.4亿m3。输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及以上,明显改善了受水区水质。以石家庄市区为例,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30-350mg/L降至150-170mg/L,居民饮水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从2016年开始,我省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有计划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推进城乡输水一体化。截至2020年底,在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7市61个县(市、区)实施江水置换工程,受益人口1354万,全方位提升南水北调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截止2021年3月2日,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累计引江水突破100亿m3,相当于715个西湖的水量,优质引江水不仅成为我省受水区城乡生活生产用水主要水源,还为多条河流提供生态用水,有力改善了我省水生态环境。2018-2020年,连年择机向我省实施生态补水,累计向白洋淀和68条河流补水78亿m3,形成有水河道2578km、水面面积175.6km2,其中入淀水量13亿m3。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多条常年干涸的河道重现生机,一批重要河湖实现了常年有水,河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得明显改善。南水北调的引江水和引黄入冀补淀的引黄水,在白洋淀交融汇合,改善了白洋淀水质,为雄安新区水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三、铆足干劲推进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习近平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省南水北调统筹引江水、引黄水和当地水库水,向滹沱河、滏阳河等43条河道,累计实施生态补水60.4亿m3。围绕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引江引黄调水,外调水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引江水量逐年大幅增加,共引调江水95亿m3,年均19亿m3,引江水已成为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主要水源,受益人口约3000万。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愈发显现,在进入“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节点,我省水利事业也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在新形势下,应当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2022年冬奥会举办等重大机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抓好分管工作,着力提升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推进规范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如何管好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我省配套工程管理单位强化责任担当,直面风险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对标南水北调中线管理模式,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在调度运行管理方面,不断加强运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开展标准化管理所、站建设,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公条件,提升运管水平。积极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全面部署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工程运行科技支撑能力,持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机制,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全力保障供水安全。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倡导全社会节水、爱水、护水,共同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安全。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智慧运管,提升管理水平。要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尽快实现调水过程和工程管护自动化、远程监控可视化、运维管理信息化,不断推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管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