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庆节印记
2021-01-09李建国
文_李建国
风起白苹,霜雕红叶。秋意渐渐浓郁,秋色浸染大地,一年一度的国庆佳节如期而至。
国庆节是一个国家政治性最浓重的节日,也是举国同庆的日子。所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留给人们的印记也不尽相同。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国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性变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几个阶段,见证了豫西北农村随时代脉搏进步的过程,每个阶段都给我留下鲜明的印记。而其中的国庆节,带给我的不仅有难忘的快乐,还有美好的希冀。
我的老家在王屋山腹地,是个不大的村子,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小时候,最期盼的日子除了春节,便是国庆节。因为,有美食,有山歌,有浓郁的亲情。
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农田归村集体所有。农村生活艰苦,日子清贫。父亲是乡村教师,俗称的“公家人”。他当时的福利之一,便是国庆节能发两斤食用油,这对于很多平常吃不起油的农村人来说,是很值得羡慕的事。国庆节那天,母亲留下大部分作为日常用度,其余的用来煎红薯干、萝卜条,我跟哥哥、姐姐吃得津津有味,似乎是上等的佳肴。时至今日仍记得那香气、那味道,它已成为我难忘乡愁的一部分。
我家住在村东头,门前有棵老槐树。中午时分,在地里劳作半天的乡亲们聚集在树下休憩。母亲会把煎好的美食拿出来分享,大家象征性地尝一点,脸上带着笑容。父亲把省吃俭用买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小心翼翼放在树下的石凳上,大家边听广播,边交流农事、谈论生活,充满对未来的期待。下午生产队会放半天假,组织一些大叔大婶唱山歌,作为节日的娱乐节目。表演者兴致勃勃,观者眉飞色舞,歌声、笑声在辽阔的秋色里回荡,我也在这歌声、笑声中盼望下个节庆的到来。
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也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活力。随着耕地分包到户,农民劳动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温饱问题有效解决,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居住由窑洞变瓦房、瓦房变两层小楼,做饭由地火变煤炉、煤炉变电磁炉,代步由自行车变摩托车……可以说,每年都有新变化。
近20年里,我经历了充实的读书时光,参加了工作,成立了家庭。国庆节回家,饭食从煎红薯干、萝卜条,慢慢变成鸡蛋卷、大葱饺子、酱肉包子,还有一些水果。节日期间正值秋收农忙,家里的玉米、红豆、稻谷已经成熟。白天跟着父亲在地里收割庄稼,晚上一大家人边看电视边品尝丰盛的食物。兴致上来,父亲会斟半杯老酒,抿上一口,然后打开话匣子,回忆过往的岁月,诉说如今的好政策,感慨好日子的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辛勤劳动、努力进取,让生活越来越红火。
随着生活逐渐转好,向来节俭的村民们也慢慢出手大方起来。节日当天,一些村民会到离家十来里的镇上逛逛,看舞狮子、扭秧歌,到饭馆“撮一顿”,买生活用品和瓜果肉食,买孩子们的新衣服,买农事用具。下午回来后聚集到老槐树下,男人们谈论镇上的见闻、憧憬今后的生活,女人们晒孩子的新衣、诉说持家琐事,大家兴致盎然,似乎更好的日子就在前头。这时天色转晚,斜阳西沉,大雁振翅长空,颇有些“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的意境。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机械耕作代替手工劳动,老家的乡亲们闲暇时间多起来。国庆期间,不少村民开着私家车带着家人出游,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美好,也有人邀上三五好友喝茶聊天,谈论往事、规划未来,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充盈着对今后的期待。
晚年的父亲喜欢清静。这几年国庆节回到老家,我常陪他坐在村口洁净的小广场,听他讲一些往事。他结合村里的变化、乡亲们生产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把分田到户解决温饱、取消农业税农民得实惠、农业结构调整村民致富,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些事件贯穿起来,言语中满是对国家政策的赞许,充盈着满满的获得感、自豪感。
这时,看到父亲的神情,自豪感也会涌上我的心头。
我想,其实国庆这个特殊的节日,多少年来始终镌写着亿万人民对幸福的希冀和追求,铭刻着一个走过百年、风华正茂的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孜孜探索与不懈奋斗。
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展示出无比蓬勃的朝气和无限光明的前景,每名公民今后也必将迸发出更多国家主人翁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因为,未来必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