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2021-01-09俞昌春
俞昌春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青少年群体乃至越来越多的群体会在网络和屏幕前花去越来越长的时间,而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则相应减少。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体育课是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和机会。但是,由于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较为特殊,加上体育课教学方式方法的较为普通,体育教学通常未达到有效地促进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收效甚微。本文旨在从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视角,探讨通过构建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育体育文化意识的有效性。
一、问题、意义及相关理论观点
现阶段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这一问题已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及相关部门所重视。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青少年体能素质在持续下降,其中包括学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都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1]笔者在大学体育课教学中就曾发现,有些刚入学的新生甚至于连足球、排球都分不清,由此可见青少年体育综合素质总体情况令人堪忧。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总是从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开始,然后是辅助练习、分解练习,再完整练习,最后通过反复练习的方法掌握技术动作。[2]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以及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得体育难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乐趣,体育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安排。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改变体育课的无效状态,要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提高教学效益之关键所在。尽管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体育教学法要服务于体育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已成共识[3]。
体育教学法的探索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较多研究聚焦于具体的课程方法,如曹科枢的 《试析新时期如何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等,[4]更多地探讨如何运用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是对某种具体方法如何分析和评价,抑或是根据课程标准来讨论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大量的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实际上仍未跳出传统体育课对体育的狭义的界定和认识范围,而就如何根据现实中实质性问题综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则研究得相对较少,也较少有深入地思考。
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那么,体育教学究竟怎样影响到体育兴趣形成与发展呢?孙耀鹏考察和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课教学中体育兴趣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培养“专项兴趣”为核心的体育兴趣培养目标,主张在大中小学中全面开设“专项课”[5]。
在身体素质研究方面,有研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上肢力量和耐力素质下降是学生总分和达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导致这一格局的因素来自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6]。王文初曾对湖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追踪调查,客观地分析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由此对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良提出建议[7]。
江崇民、张一民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皮脂厚度测量以及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各项指标的测试,认为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体力水平下降的情况应当引起重视[8]。此外,江崇民等人在对身体素质构成分析、测量及评价方面,以及在构建身体素质指数模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专门研究,[9]提出了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评价和测量的指标设置及测量方法。目前,国外关于身体素质的研究,主要强调运动项目和训练方式对素质的身体影响。
在关于体育教学的综合性问题方面,目前体育学界的研究主要为一般性的讨论,如有研究从终身体育角度对体育兴趣培养的讨论,[10,11]有的则强调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12]有的研究则关注到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基础奠定之间的关系,[13]也有研究分析了终身体育的社会学特征,[14]有学者强调教育评价体系中需要体现体育教学对培养终身体育有效性的评估,[15]杨利民从体育生活化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终身体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16]。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及其有效性问题,有研究从教育资源整合视角,探讨了免课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17]。也有研究指出,当前体育教学在教学的准备、实施、评价等环节的有效性都在下滑,需要在追求体育价值实现、体育活动收益和体育教学评价公正等方面做文章,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提出的“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构想,主要是指以科学合理的身体运动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基本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目的,强调体育运动技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加强体育文化教育,重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把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方法上,“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融合游戏法、竞赛法、探究法、发现法、合作法等科学的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让体育意识融入到学生健康价值观之中,让体育锻炼习惯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
本文所研究和阐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为何有效?二是怎么样构建起有效的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
二、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从教育理论的一般原则来看,教学包含于教育之中并服务于教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体育本身就包含了教育的内容,广义的体育就包含身体、体质、体格的教育,以及体育运动的教育。体育教学则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进行的有关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意义上,体育教学其实有两个目标:一是广义的体育教育目标;二是学校课程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一般由学校、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设施等几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就构成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有些学校的体育设施种类多、类别齐全,学校高度重视体育,配备高质量的体育教师,提倡师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崇尚体育锻炼的氛围,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不仅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不够活跃,而且可能形成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亦即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或应付课程体系的规定而开设简单的体育课。
以往对体育教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常常把体育教学仅仅理解为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的事,这其实是狭义的体育教学观。实际上,体育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系列活动构成的,也包括多个方面的要素。因此,在推进体育教育与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我们不宜只聚焦于具体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可能只是“治标”,而达不到“治本”的效果。体育教育与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方法改变转向到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上,通过模式创新,解决那些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
体育教学模式是由多方面教学要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集成,涉及到学校中的多种教学要素的配置、协调、运用和评价。教学模式创新就是对多种教学要素加以优化组合、优化配置,以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体育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对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有所回应,要顺应发展大势,把握变化定律。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看,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教学首先要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体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对丰富群众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而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均衡、不充分性也会显现出来,体育教育也要为缓解这种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服务。
在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方面,结合新时代的需要,以及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考虑从构建 “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入手。推进“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基于这一教学模式对实现新时代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通过“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运行,学校体育教学将会有效地作用于体育教育总体目标的达成,有效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效果。从结构-功能分析角度看,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培育体育与健康意识。体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强国的建设、健康水平的提高,其基础在学校教育。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在结构上与国家发展战略框架是相统一的,因而在促进国家体育和健康事业发展方面显现出有效性。
第二,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教学创新模式,通过动员和综合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和教学要素,发挥教学的整合功能,共同致力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体育教学具有服务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性。
第三,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激发体育兴趣。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学训练与自主学习等教学要素的综合,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效地传授体育技巧和技能,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18]。随着学生体育技能的逐步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第四,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能有效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亲体育型的生活方式。就社会功能而言,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综合和衔接之上。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更广、更长远的影响,也就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和爱好体育并有体育锻炼习惯的生活方式。这样,学校体育教学就显现出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有效性。
三、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一个方向,因为这一新教学模式具有服务于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当然,有效性并非为新模式天然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相应的路径去实现。概括起来,实现新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路径主要包括:
首先,综合学校体育教学中课上与课下的要素,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体育教学实现强化体育文化环境的有效性。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就是超越以往狭义的体育课范畴,认为体育教学就是在体育课上体育老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过程,教学改革也就是具体上课方式方法的改变。当我们把体育教学模式的范畴扩展至多方面的综合要素,如包括学校、体育设施等,那么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就可以从多要素的重组,以及多方面教学资源的优化等入手,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对培育更加宏观的体育文化环境方面的有效性。
教学不是为教学而教学,教学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能否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上。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要实现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促进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课程教学目的之上。对于体育课来说尤其如此,如果按照应试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体育课教学,那就很难满足真正育人的要求。学校的体育教学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的综合,将有利于在学校乃是在社会中促进优良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学生将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融化为自己的意识和素养之中。这样,学校的体育教学就不再局限于课程教学之内,而能达到体育文化的社会化功能。简单地说,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学校体育教学当作体育文化传播事业来推进。
其次,综合并优化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要素,改善体育课教学效果,促进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性。无论广义的体育,还是狭义的体育课,体育教学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来改善和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民的体质,增加社会福祉。虽然体育课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部,但其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构成,在“浓缩的”体育教学时间里,体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潜在能动性需要有效地调动起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新组合和优化体育课中的教学要素,譬如,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评价和激励、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估和激励等学校政策安排的调整,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体育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对体育教学有效性有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课学习积极性和体育锻炼主动性又会对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产生作用。因此,实现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就要把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有利因素综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循环格局。
此外,综合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育活动的两方面因素,实现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掌握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性。体育既包含竞技性,也具有体验性。竞技性主要体现在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之中,运动参与者通过竞赛来展现自己的运动技能。体验性则是个体通过体育运动或体育锻炼活动来获得一种生活体验。构建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有效地把体育的竞技性和体验性综合起来,因为体育的这两种属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在实际教学经验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之所以不爱体育,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基本的体育技能,有的学生连乒乓球、羽毛球都没有摸过,更不用谈通过该项体育活动来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了,这无形中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的机会。
实现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在体育技能训练方面,要有针对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确实能很好地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技能,如球类的技能、个人体育项目的技能、集体体育项目的技能。当然,如果仅靠体育课的时间,是很难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技能[19]。那么,另一方面就需要把课外体育活动与技能教学和训练结合起来,如鼓励学生组成多种多样体育兴趣班、兴趣小组以及各种运动队等,同时激励教师甚至可以整合校外体育资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技能。通过这种教学综合与资源综合,就会有效地实现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提高与体育锻炼兴趣的养成相互促进的目标。
最后,综合学校体育教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改善的投入力度,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对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养成终身亲体育型生活方式发挥积极功能的有效性。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仅表现为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和身体素质提高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在终身教育的功效上。也就是说,学校体育教学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动作、几个项目,而是培育了学生能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那就是热爱体育运动、热爱体育锻炼,将“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运动”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要让广大师生广泛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就必须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而且要舍得投入,因为体育投入实际上是一项民生建设,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大幅提高。有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与活动的物质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也有利于师生更广泛地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另一方面,如果学校再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软件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如学校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高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奖励力度,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师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激励人们养成爱好体育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鼓励学校各类体育社团的成立,发挥社群组织的动员、组织、协调和治理功能,培育良好的学校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环境。
四、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其实都是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理想型”(idea type)。在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不可能简单地复制某一种模式,而是要参照模式中的结构和逻辑,根据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况,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且具可行性、可操作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服务于体育教育目标的有效性。
综合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与构建,主要是基于时代特征和体育发展的大趋势而提出的。在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既要有效地服务于国家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要有效地服务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增强人民的体质。要实现这些目标,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就不能束缚在具体教学方法的改变之上,而是要调动多方面的教学要素和资源,并加以优化综合,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