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创业心理状况、诱因及干预体系构建研究

2021-01-09穆士虎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职生岗位院校

穆士虎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进一步扩招,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教育体制改革日趋向纵横两个维度深化、拓展,我国大学生的就创业状况已不容乐观。就业难、创业艰难已成为我国高职生必须直接面对的严峻事实。身处深化改革大潮中的就业创业者,特别是高职生必须调整就创业思路,降低就创业的心理预期,以适应新的就业创业的社会形势。但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面临更大的心理冲突和社会压力,由此亦引发了不少就创业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了一些就创业的心理障碍。本文立足于安徽省省情,结合我院高职生近年来的就创业具体情况,对我院及我省高职生的就创业心理问题及其诱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干预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此类心理问题的应对之策,以期帮助、指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创业理念,顺利地就业创业,从而为我省高校就创业指导工作提供现实的、可供借鉴的有效依据。

一、高职生就创业心理状况分析

高职生的就创业心理是指高职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其在就创业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心理特征。随着国家就业体系的重构、就业政策的完善和大学生人才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国家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的就业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时,对职业的选择和岗位的择取更加审慎。因此大学生对就业创业存在复杂心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典型问题。具体到高职院校学生,其常见的典型心理问题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就业创业存在认知心理“偏差”

高职生对就业创业的认知要求其在就创业的过程中,在心理上要对自我所选取的职业、岗位以及身外的社会环境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对就业创业信息的合理推定和判断。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在就创业的过程中,特别要求就业、创业者的个性、特长、兴趣要与其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特征相一致,即要求“人职匹配”。[1]“人职”是否“匹配”是衡量大学生就创业认知心理是否健全、职业定向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以“人职匹配”的核心理论为考查出发点,结合对我院高职生就创业职位定向、岗位取舍的调研,笔者发现,我省当代高职生存在就创业认知心理的“偏差”。这种就创业认知心理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认知”心理“偏差”

随着高校大学不断“扩招”,再加之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大学教育已早已不是 “精英教育”,而是变成了现下的“大众教育”了。高职生也早已不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了。这种大规模、深层次的“高教”变化要求高职生必须快速转变社会角色,重新定位自我身份。但令人遗憾的是高职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依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大学生角色转换和身份定位变化,仍然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精英”,在就业创业的选择上,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理应从事契合本专业的“体面”工作,如从事公务员、律师、办公室白领、专业教师等职业。这部分高职生对就创业持“完美主义”态度,自我感觉良好,极度自负,刻意追求完美,陷入就创业“偏执”陷阱不能自拔。他们因不能适应就创业形势的新变化及求职职位、岗位的新要求而及时调整专业定向,最终导致就创业求职的失败。与这类高职生完全相反的另一部分高职生在就创业求职时存有极度自卑的心理。这部分高职生由于存在家境窘迫、学业成绩不良、生理性格缺陷等不良状况,总是认为技不如人,低人一等,不敢主动、大方地与求职单位接触,在展示个人岗位能力方面又畏葸不前。一旦求职失败便怀疑自己的能力,抱怨社会不公。另外,据调查,在尚未成功就创业的高职生中,也较为普遍地存在怕苦、从众、焦虑、依赖、攀比、功利等不同形式的“自我认知”心理“偏差”。

2.“职业认知”心理“偏差”

高职生的就创业“职业认知”心理指的是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日益形成的对某种职业相对稳定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对将来从事职业的综合认知与评价是高职生融入社会、从事就创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职业认知心理是高职生成功就创业的“催化剂”和“孵化器”。高职生对将来要从事的意向职业、岗位认知越充分,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就创业求职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职业、岗位信息把握越到位,那么他们就创业求职的成功率就越大。反之就创业求职的成功率就越小。据调查,我院有接近一半的高职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所学专业将来的就创业形势;有一半以上的高职生不甚知晓国家的就创业政策及最新动向。至于涉及到招聘单位的选才标准和用人要求,我院高职生亦有一半左右的人表示“不清楚”。对自主就创业所需条件的认知,我院绝大部分高职生亦认为“资金、技术援助”等“硬要素”远比“社会政策、专业知识”等“软要素”要重要得多。以上这些对“职业认知”的心理“偏差”充分表明高职生对就创业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对其认知尚停留在想象层面。对未来的就业创业,还远未做好充分、必要的准备。

(二)就业创业存在“显性”的情绪心理“波动”

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显性”情绪心理,无外乎包含两大方面: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我院半数以上的高职生,在就创业求职时会显露出积极的心理情绪,对自己的就创业前景表示乐观,对就创业前途充满自信。但亦有接近半数的高职生在面对就创业困境时,在心理情绪上会表现出不良、失衡的“显性”消极波动。概括地说,有以下三大不良表现:

1.“烦躁忧虑”情绪、心理

“烦躁忧虑”情绪心理是指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因过于担忧就创业目标不能实现,或遇到困境难以克服而形成的一种忧虑烦躁,甚至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烦闷恐惧色彩的情绪、心理状态。对于高职生而言,过度的烦躁忧虑会对高职生的就创业产生异常的心理障碍,严重时会导致行为失控、报复社会。据我院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院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创业“烦躁忧虑”情绪、心理。就我院高职生产生“烦躁忧虑”的情绪、心理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自身能力不突出,社会上无人关注;二是家境窘迫,找不到理想的职位、岗位回报父母;三是就创业时屡屡“碰壁”,得不到强力支持。调查还发现,高职女生在就创业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烦躁忧虑”情绪、心理,较之高职男生更为明显。这也反映了高职女生在就创业时,面临压力所产生的“烦躁忧虑”的情绪、心理,较之高职男生要严重一些。

2.“抑郁落寞”情绪、心理

“抑郁落寞”情绪、心理指的是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面对困境、面临压力时所显现出来的一种忧愁伤怀、抑郁落寞的不良情绪、心理。这类情绪、心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常常会伴有孤独、无助的行为表现。处于“抑郁落寞”情绪中的高职生,认知灰暗,迟钝健忘,自我评价较低,对前途悲观失望,体味不到生活乐趣。[2]在对我院高职生就创业心理调研中,笔者发现我院高职生因就创业而导致 “抑郁落寞”的高职生为数不少。这种不良情绪、心理的产生,有的是对就创业的认知“偏差”造成的;有的是同就业单位、创业部门、亲友师生等缺乏必要、有效的交流沟通,因心理自闭导致的;还有的是就业创业者因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由“烦躁忧虑”的情绪、心理进而转化而形成的。调查还发现,存有“抑郁落寞”情绪、心理的高职生在就创业时,经常会心理“逆反”,常常疑人疑己,与社会格格不入。

3.“知行不一”情绪、心理

“知行”原本是个哲学概念。笔者将其引入高职生就创业领域,主要用来反映高职生就创业过程中科学的就创业观念与现实的就创业实践之间的矛盾冲突。我院高职生在学校接受的多是理想化、道义化的就创业教育理论。理论上的就创业的实践模式、前景是美好的,高职生也大都认可这种理想化的完美愿景。虽说就创业培训课程也涉及到一些就创业的艰辛、困苦,但多一笔带过,不愿多谈。这就造成了我们的高职生对就创业的艰辛预判不足,在就创业的过程中的困难艰辛又使他们常常怀疑自我,以至怀疑他人、怀疑社会,导致“知行不一”。理论课程与现实实践的错位、学院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割裂又进一步加剧了高职生这种 “知行不一”的矛盾化的情绪、心理。这使得高职生在就创业时常常怀有“自主创业与逃避风险,渴望竞争与缺乏胆识,胸怀远大与规避现实”等“知行不一”的矛盾心理。[3]这种不良的情绪、心理在事实上也导致了高职生在就创业时“自主性”一定程度的丧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对就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就业创业社会心理的“失调”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对成功的界定也越来越庸俗化。多元化、庸俗化的社会现实也对高职生的就创业社会心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由于经济转型、体制改革深化和“实用主义”社会思潮的泛滥,都会进一步加剧高职生就创业社会心理的 “失调”。总的来说,高职生就创业社会心理的“失调”主要有以下三种典型表现:

1.“功利”性心理失调

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讲求效益、利润,它在激发人的积极能动性的同时,也将其功利性渗入到了社会各色人等的思想深处。高职生作为社会的一重要阶层,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极端拜金、享乐主义使高职生的传统价值观模糊不清,是非观念发生倒置错位。[4]当代高职生就创业心理失调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 “功利性”。据我院问卷调查显示,对高职生“就创业价值取向”的问卷结果统计,有三分之一的高职生会选择“高工资、高福利”;有四成以上的高职生会选择“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优越舒心的工作氛围、环境”;只有极少数的高职生在就业创业时会考虑 “社会贡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充分说明在策划就创业时,当代的高职生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取向。为了追求高薪资、高待遇,他们会牺牲有利于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的其他价值取向。基于“功利”考虑,他们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会降低自己的就创业期望,哪怕找不到工作也在所不惜。

2.“求稳”性心理失调

市场经济的极端“功利”在迫使高职生较为普遍地追求高薪资、高福利待遇的同时,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国学”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日益喧嚣的社会环境中也渴望一份难得的稳定与归属。这两种思想意识的激烈碰撞,会使高职生产生严重的“求稳”性心理失调。这种“求稳”性心理失调最典型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就创业过程的职业定位、岗位选择上,高职生的相当一部分除关注高薪资外,多会考虑“失业风险小,有稳定收入”的“国企”、机关、事业单位,而对相对不稳定、流动性强的“民企”关注极少。二是他们较注重职业身份。偏好正式“编制”,轻视“聘用”身份。为了就业创业的相对稳定,他们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大把的金钱去“考编”、“考碗”,甚至为了“求稳”,规避就创业“欠稳定”的风险,通过“专升本”,然后“考研”的形式,以便使自己将来能获取一份相对“安逸”的职业岗位。这种“求稳”性心理失调,女性高职生,较之男性高职生更为普遍、典型。不久前报道的有些高职女生为了职业、岗位“求稳”,竞相去考一些有事业单位编制的“清洁工”岗位,去和一些本科生、硕士生竞争、竞聘,这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

3.“不满”性心理失调

对高职生就创业状况调查后还发现,我院的部分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还存在 “不满”性心理失调。他们中有的人看到个别能力、素质、涵养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找关系、寻门道的方式获得理想的就业单位和职业岗位,便会生发出对社会公平、公正和招聘单位所谓“公开”招聘的不满。他们中还有部分人群因就创业受挫,不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常把失败的主因归因于教育主管部门、就创业指导部门和自己所学专业的“冷门”,从而产生对国家教育体制、制度的“不满”。由就创业的“不满”性心理失调还直接衍生出了就创业时的“攀比”和“依赖”心理。具体表现为高职生在就创业时不顾自身条件、能力,一味和同学攀比。就创业时对职位、岗位的选取和预期薪资的获取,一定要高过对方,结果导致了众多就创业机会的丧失。还有些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被动消极,不去主动寻求职位、岗位,而是寄希望于父母、朋友和他人,希望凭借他人的帮助获取现成的、理想的就创业职位、岗位,结果延滞了就创业进程,丧失了大量的就创业机会。

二、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诱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具体到高职生就创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概括地说,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 “诱因”,笔者认为可以从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和高职生生家庭、自我环境等三个方面做一具体的分析。

(一)社会环境“诱因”

高职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其在就创业过程中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主导“诱因”。它对高职生产生各种就创业心理问题的主导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激烈冲撞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要素综合作用的集合体,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并相互交织在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并予以集中显现。[5]从社会价值理念上看,当代大学生(含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元化的传统的计划经济就创业价值观与西方多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就创业价值观激烈冲突的结果。当代的高职生,较之于本科生,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对其影响相对偏弱,他们更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在就创业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产生认知偏执。由于受到“学优则仕”、“求全求稳”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加之西方“功利实用”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高职生就创业时对未来职业、岗位期望过高,一旦就创业受阻,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远未完成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大学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大学生就创业形势进一步加剧。但这并不是导致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当代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这一经济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三大产业虽发展势头迅猛,但产业结构换代升级远未完成。第一、二产业尚未做强,第三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当前还没有进入“白领经济”时代,就创业市场吸纳的劳动力主要还是“蓝领”。但高职生的相当一部分具有“精英意识”的就创业人群并不屑于“蓝领”的职位、岗位,他们理想的职业岗位却是“白领”,甚至“金领”。但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还无法满足他们的就创业职位和岗位的需求。我国尚未完成升级的产业结构,有时又要迫使相当一部分的高职生在就创业时,还必须去和农民工、城镇富余劳动力、下岗人员竞聘就创业职位、岗位。这两种就创业趋向激烈碰撞所产生的无奈、矛盾的心理,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产业结构失衡造成的。

3.就业体制欠完备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就创业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统一分配”阶段、“双向选择”阶段及“自主择业”阶段。目前我国高职生的就创业处于“自主创业”阶段。但就就创业体制而言,还远未形成一套管理民主、流通顺畅、沟通有效、运转高效的就创业体制。在当前尚不完备的“自主择业”的就创业体制下,由于就业市场的规范不够,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人职匹配”的不到位,这直接导致了高职生就创业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工作的不到位。政府对就创业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人才需求之间对接不够,就创业市场相当一部分工作职位、岗位的计划分配,这也直接导致了高职生就创业市场作用与功能的弱化与丧失。加之地方、行业保护主义的不良就创业趋向致使个别地方、行业、领域对高职生就创业“人为”地设置诸如生源地、性别、年龄、学校等障碍性规定。这也导致了高职生就创业市场的区域分割,进而导致高职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就创业心理问题。

(二)高校环境“诱因”

高职生身处的高校环境也是其就创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概括地说,高校环境对高职生就创业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

众所周知,国家的产业结构对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就创业影响巨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顺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以顺应市场和未来高职生就创业的需要。但令人遗憾的是高职生就创业主要依托的专业设置、建设,极少参照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6]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过于强调学科逻辑与教学需要,学科内容过时落伍,缺乏市场特色,教学层次和手段过于单一。这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比起来,培养出来的高职生“趋同性”较强,“差异性”颇不明显。这使得高职生在就创业市场难以拥有“个性化”的竞争优势。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专业的设置上,完全以市场利益为驱动,看不到有关学科、专业的就创业市场的前景和优势,偏设“热门专业”,置“冷门专业”于不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学科人才的结构性“失衡”,这也直接或间接地诱发了高职生产生各种就创业心理问题。

2.高职院校就创业指导体系不甚完备

目前,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职能部门、各高等院校都对高职生的就创业指导工作高度重视,都成立了专门的就创业指导机构。我院还挂牌了市级的就业创业学院。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制约,这些专设的、具有就创业指导功用的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各级就创业指导部门人员偏少,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就创业指导教师,就创业指导课程不能完全开设,致使就创业指导效果弱化、缺失。部分高职院校就创业课程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不重实质,偏重就业形势、信息、技巧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高职生的就创业价值理念、心理素质、人文素养、职业规划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培训。就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致使各级就创业职能部门的就创业指导,远不能完全满足高职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就创业需求。对高职生就创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的欠缺,使得各级就创业职能部门亦不能为高职生提供强有力的扶助与支持。所有这些就创业指导、服务的不足,也是诱发高职生产生各种就创业心理问题的“主因”之一。

3.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尚需加强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高职生能否成功就创业的重要保证之一。高职生就创业的艰难还应部分归因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严重 “滑坡”。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扩招”,各高职高专的学生数量是上去了,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提升均不能完全保证高职院校扩招后的教学需求。有些高职院校仍然满足于“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违背高职生培养质量要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这严重妨碍了高职生实践、实训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他们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欠缺致使高职生在面向市场就业创业时信心不足、能力不够、专业素养和人文涵养不被认可。所有这些也成了高职生就创业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三)家庭、自我环境“诱因”

家庭是高职生的第一所学校,自我心理、意志是高职生能否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家庭、自我环境也能左右高职生就创业。如果处理不好,也会诱发高职生各种就创业心理问题。

1.家庭诱因

中国当代家庭,父母“望子(女)成才”心意迫切。他们对子女寄寓了太多的期望,希望子女为己争气,弥补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缺憾。承载父母过重期望的当代高职生在就创业时,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选择、取舍,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愿望,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自己的职业、岗位希求。此外,出身农村、家境困窘的高职生在就创业时,还要考虑到对家庭、父母的回报。他们在就创业时会下意识地选取高薪职业、岗位,以此希望改善困窘的家庭状况,使父母的后半生活得体面、尊严。而一旦就创业的职业、岗位满足不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也会诱发高职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自我诱因

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所处的青春期通常被视为 “心理延续偿付期”。这一时期的高职生,就心理特征而言,具有多重价值观和多样人格构成要素。[7]其心理、人格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多重影响。就目前高职生个体情况而言,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待人接物容易产生“自我”倾向。由于身处青春期的初期,他们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因主体意识欠缺导致就创业目标模糊不清,而自我认识的选择完善、独立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也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制约。一旦就创业进程受挫,高职生大多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这点恰恰也是我们这些就创业指导人员应该去深思、关注的。

三、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干预体系的构建

高职生的就创业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涉经济,更关涉政治和社会。高职生的就创业问题始终是国家、社会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因为这一问题处理的好坏不仅涉及到国家、社会的稳定,更关涉到国家、社会未来进一步发展的人才储备和战略决策。如前文所述,既然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存在多样的心理问题及其诱因,那么构建相应的就创业心理问题干预体系,建构相关机制,以便对高职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就显得迫切必要了。如何构建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的干预体系呢?笔者认为这一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社会支持、教育引导、素质拓展、实践锻炼等四个体系层面予以考虑。

(一)社会支持体系层面

社会支持是指高职生个人从社会、社交网络所获取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这类支持往往由诸如父母、亲友、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提供援助。[8]对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就创业心理问题的干预构建,笔者认为又可以从政府政策支持、组织社团支撑和人际支援协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1.政府政策支持

眼下,我国高职生就创业实行以“市场导向”为主导,“政府调控”为依托,学校推荐和学生、用人单位 “双向选择”为主的就创业机制。高职生的就创业,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全力支持其就业创业。要通过政策支持来履行政府支持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政府职能;要为高职生营造宽松、有利的就业创业环境;要采取有效举措消除高职生就业创业的行业、地方壁垒和政策性障碍;要深化高职生劳动、人事、户籍、管理等制度改革,同时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为高职生就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优惠”政策扶持;要有效地实施“项目推动就创业计划”,提高政府政策服务水平;科学、合理地配置高校优秀人才资源,进一步强化对高职生就创业的相关服务。

由表4可知,在相同负荷量和架空线型号的情况下,第④种配网拓扑模型即“负荷全部集中于10 kV中压线路的末端”时最大允许供电半径最小,即在该种情形下线路输送电能的能力最弱,认为是“木桶效应”中的“短板”,该短板将直接决定线路末端电压质量是否合格。因此,参考第④种配网拓扑模型下的最大允许供电半径进行中压架空线路的选型将不会出现中压线路末端低电压问题,这里将该供电半径定义为“合理供电半径”,不同线径及负荷下的合理供电半径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2.组织社团支撑

在高职生就创业的过程中,组织社团应发挥社团“支撑”作用。如共青团、学生会等大学生社团要配合政府,做好相关的支持服务工作,发挥强力支撑作用。比如说,具有健全组织体系的共青团可以利用其组织系统优势,为高职生就创业协调好职位岗位、资金场地等要素资源;共青团亦可以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实施相应的贷款项目,为高职生就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共青团还可以利用其组织培养的年轻优秀的党团干部,为高职生就创业提供人才、管理上的支撑与服务。[9]就学生会等大学生社团而言,它们可以通过开展全方位的第二课堂活动,为高职生就创业提供必要的能力支撑,如:组织协调、沟通交际、自主探究和创业创新等能力。

3.人际支援协助

人际支援是说高职生在就创业遭遇困境时,要通过社交网络渠道获得必要的精神支持。[10]这种精神上的人际支援协助主要来自亲友、老师、同学等亲朋故旧。这种人际支援协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就创业指导老师和成功就创业的学友们提供的有效的就创业政策支援和信息协助;另一是高职生就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与父母亲戚、同窗学友、故知旧交等的基于缓解精神压力的感情宣泄和情绪释放。综合以上可知,帮扶高职生寻求建构方便快捷、沟通有效的人际支援协助系统,让其在遭遇就创业困境时找到心灵归属,这对于缓解高职生就业压力,派遣苦闷,放松自我,进而成功地就业创业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育引导体系层面

在目前严峻复杂的就创业形势下,科学、理性的就创业认知能力是避免高职生心理失常,顺利实现就业创业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要把高职生的教育引导作为服务和促进其就业创业的头等大事,并据此认真组织实施。这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大学生就创业的心理问题。

就教育引导的内容来看,高职院校的就创业指导部门一是要积极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从基层做起,不怕吃苦,努力成才。二是要加强对高职生的就创业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他们在就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典型的心理问题要积极干预,进行有效地指导、辅导与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就创业心理“魔障”,化解心理“疙瘩”。三是要加强就创业的职业规划引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进行就创业的职业评估与预判,扬长避短,合理地进行就创业的职业、岗位抉择。四是要加强就创业知识的“传道”与“解疑”教育。高职院校的就创业指导部门要敢于坚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高职生。通过系列就创业政策、程序、形式的宣讲与解疑,打消他们的就创业疑虑,帮助他们顺利地就业创业。

就就创业引导的路径而言,高职院校要发挥就创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优势,对就创业高职生进行系统的、有独创性的就创业业务、能力、服务等服务内容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依靠党团、社团,对高职生中的就创业“骨干”,着力进行“青马工程”等项目、工程的培训教育。还可以开办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就创业培训班,如:YBC、KAB、SYB等培训班,为有志于就创业的高职生提供实践、实习的专设平台。

就教育引导的形式而言,除了专门的讲授、讲座培训形式外,高职院校的就创业职能部门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青年就创业者偏爱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引导形式,如座谈讨论、场景模拟、案例探询等“时新”方式,对高职生的就创业予以“创新”式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服务。

(三)素质拓展体系层面

高职生能否成功就业创业,解决各种就创业心理问题,归根结底还要依赖于其就创业能力的提升。从就创业角度来看,关键在于提升高职生的“核心就创业力”。[11]而高职院校要有效地提升高职生的就创业核心能力,就必须主抓具体项目,建构行之有效的项目操作系统。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要联合教育部、党团组织等各类党政职能部门,有效地开展高职生素质拓展计划。除加强必需的人文素质教育外,还要对高职生加强就创业职业道德的培训。要围绕相关职业、岗位进行专门指导训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强化社会认可。在职业道德、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创新等多个方面对高职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强化,完善其能力建构,加快其成长成才。此外,高职院校应着重关注一些有利于高职生提升就创业能力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从更高层面上去提升高职生的就创业的核心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沟通探究能力。国家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对于高职生就创业创新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类大赛也已成为衡量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类高校大学生就创业创新素质能力高低和就创业人才创新水平的重要标杆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此类竞赛,积极动员并组织高职生参赛,做好参赛学生的竞赛指导工作并为之提供“必需”参赛经费保障。

(四)实践锻炼体系层面

高职生就创业实践锻炼体系主要包括高职生就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志愿服务性质的社会实践和就创业实训锻炼等要素、内容。

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的高职生就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高职生就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促进高职生就创业实习基地建设真的行之有效,必须从各个层面加强对该类实习基地的监管。如有关监管部门务必要注重就创业实习基地的质量建设及有关主办、承办方的资质审核。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就创业实习基地的职位、岗位与新形势下的就创业能力要求相 “匹配”。要尊重并满足就创业实习公司、企业的合理诉求,要在培训高职生的就创业方面追求 “双赢”、“多赢”。要加强对就创业培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并完善就创业实习规章制度,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监督和帮助。

针对高职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职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处于青春期的高职生渴望进入并融入社会,丰富人生阅历,在就创业中发挥专业特长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而高职生志愿社会实践恰好能够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今后高职院校有关职能部门应更深入地开展暑期社会就创业志愿服务,多创设诸如 “四进社区”、赛事会展等品牌性志愿实践服务,为高职生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就创业锻炼机会,从而缓解并逐步解决高职生的各种就创业的心理问题。[12]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职生的就创业意识及提升其就创业能力,我省不少高职院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创业实训锻炼活动。如在校园内开设大学生就创业园区,深化“工学结合”,把高职生外派到校外的就创业实训基地,把校外的就创业实习、实训公司、企业请进校园,建设校园内的就创业实训基地,并创办专门为高职生就创业服务的大学生就创业服务中心。这些举措为高职生就创业,进而解决其就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提供了周到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实习、实训服务。

四、结语

高职生的就业创业是国家、社会广泛关注的战略性问题。受传统思想观念、经济体制发展环境和教育用人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普遍、典型的心理问题。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就创业时的认知心理、显性的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失调”等三个角度重点探讨了诸如自负自卑、烦躁忧虑、抑郁落寞、自私功利、求稳不满等这些高职生在就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心理问题。从社会环境、高校环境和家庭自我环境三个方面,笔者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诱因”,并有针对性地从社会支持、教育引导、素质拓展和实践锻炼四个层面探索性地提出高职生就创业心理问题的体系构建问题及相关建议。这些探讨、论析丰富了高职生就创业问题的理论认知,同时也进一步启发了对高职生就业创业及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这对我国当前激发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高职生岗位院校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当代女高职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