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子山矿8100 综放工作面CO 超限研判及治理

2021-01-09

山东煤炭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上隅角综放煤体

张 倩 高 宇

(1.大同煤矿集团同大科技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3;2.大同煤矿集团总调度室,山西 大同 037003)

大同煤田从上至下分布有侏罗系、二叠系、石炭系3 个含煤岩系,现多数生产矿井已进入二叠系和石炭系煤层进行开采。由于成煤年代久远,煤层赋存条件复杂,造成的开采问题和隐患较多[1-2],如瓦斯异常涌出、褶曲断层密集、火成岩大面积侵入、上覆采空区积水积气下泄、地表裂缝引起的矿井外部漏风等。本文以燕子山矿二叠系山西组4#层8100 综放工作面CO 超限事件为例,研判CO 超限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和方案。

1 工程背景

二叠系山西组4#层8100 综放工作面走向长1599 m,倾向长230 m,平均煤厚5.89 m,煤层自燃等级为Ⅱ级,最短自然发火期84 d,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工作面共布置134 架支架,配风量为1320 m3/min。此工作面为该盘区第二个工作面,紧临8102 首采综放工作面,中间有30 m 煤柱。自工作面回采以来,平均回采速度为4 m/d,上隅角甲烷、氧气等气体情况稳定。回采至40~100 m 时,上隅角CO 浓度有上升趋势,但均未超过50 ppm,最大为43 ppm,平均21 ppm。回采至100~600 m时,上隅角CO 浓度稳定,最大为55 ppm,平均为28 ppm,采空区20 m 范围内CO 浓度为100 ppm。回采至600 m 时,上隅角及后溜尾CO 浓度增大,最大CO 浓度为132 ppm,采空区内CO 浓度最大为275 ppm。化验分析未出现乙烯(C2H4)、乙烷(C2H2)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回采至700 m 时,上隅角CO 浓度稳定于50~80 ppm,采空区内CO浓度稳定于160~210 ppm,无增大趋势。

2 原因分析

通过对8100 综放工作面进行煤体检测和火成岩侵入及上覆采空区条件分析,得出上隅角CO 超限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煤体氧化反应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测试中心出示的同发东周窑山4#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及临界值测试报告中分析,当煤体温度达到30 ℃以上时,煤体已经进入氧化反应,产生CO 较其他煤层产生的CO 大。因此此类煤层在低温阶段,猜测其氧化反应也相对剧烈,容易产生大量CO 气体。初步判定上隅角及后溜尾CO 增大主要原因为煤体氧化反应产生大量CO。

2.2 火成岩侵入影响

二叠系山西组4#层煤层受火成岩侵入影响严重,产生的CO 被煤岩层封堵住,在采煤过程中煤体破裂,释放出大量的CO,导致工作面上隅角CO超限。

2.3 上覆采空区CO 下泄

二叠系山西组4#层8100 综放工作面上覆为侏罗系采空区,其中上覆侏罗系13#煤层采空区距8100 综放工作面煤层层间距为300 m。上覆13#煤层为小窑开采,根据对上覆侏罗系煤矿调研分析,其在回采13#煤层时,在8100 综放工作面上覆煤层采区周边CO 浓度较大,与其他小窑有串通的现象,曾发生过煤层自然发火现象。因此,8100 综放工作面CO 超限也可能因上覆采空区CO 下泄造成。

3 治理措施

针对以上三种原因分析,分别对应提出了治理措施和方案,具体如下。

3.1 对煤体氧化反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合理调整综放工作面注氮量与注氮布局。根据现场CO 气体浓度实际情况,对工作面注氮量进行实时调整,确保注氮措施安全可靠。合理安排注氮步距,注氮步距由40 m 缩小至20 m,由原埋设一趟注氮管路增加至两趟,扩大注氮范围,注氮量为 1500~2000 m3/h。

(2)加强喷洒阻化剂管理。在回风巷加装一部阻化喷雾系统,保障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全面喷洒阻化剂,抑制煤体自然发火。

(3)加快综放工作面回采速度,杜绝因采空区遗煤自燃造成自然发火隐患。

(4)合理调控综放工作面风量。根据综放工作面上隅角及后溜尾实际情况,减少采空区漏风量,合理调配工作面风量。风量调配至1300~1500 m3/min,即确保采空区无自然发火隐患,同时确保上隅角及后溜尾等作业地点氧气浓度符合作业需求。

3.2 对火成岩侵入影响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风动风机引流,即利用风动风机将支架内风流引至后溜尾及上隅角,确保后溜尾及上隅角风量充足。同时加强综采队组、通风区及安监部现场员工对风机与风筒的现场维护,保障风动风机的使用与管理。

(2)主扇负压抽排,即在上隅角处铺设直径为600 mm 的负压风筒,沿回风巷顶板铺设至盘区回风巷内,利用主扇负压通过负压风筒将8100 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的气体抽至盘区回风巷内。在盘区回风巷内风筒出口设置甲烷、CO 和氧气传感器,随时监测抽出气体的浓度,保证盘区回风巷内气体不超限。

3.3 对上覆采空区CO 下泄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合理构筑风障,即在工作面124#与132#支架内构筑两道“I”型风障,同时在后溜尾和回风巷内构造1 道“L”型风障,提高工作面的风流压力,减少上覆采空区气体下泄的浓度,同时将工作面的新鲜风流引至后溜和上隅角区域,保障该区域风量充足。综采队每班安排专人,配合通风区员工对风障的维护。

(2)排查地表裂缝,即对工作面上覆地面进行裂缝排查,对出现的裂缝及时用水泥和黄土封堵,确保地面不漏风。同时,排查矿井周边所有封闭小窑的裂缝,对出现的裂缝观察风流方向和气体情况,并及时用水泥和黄土封堵。

(3)粉煤灰封堵采空区,即在8100 回风顺槽从上隅角沿回风顺槽提前铺设一趟DN100 钢丝缠绕管150 m,在工作面尾端头构筑1组粉煤灰端头封堵。当工作面回采10 m 左右,利用泥浆泵将粉煤灰沿DN100 管路注到采空区内。粉煤灰与甲、乙料的配比为5:1:1,保证注入采空区内的粉煤灰起凝固作用。

(4)在8100 综放工作面对应区域地面上向13#煤层采空区内灌浆。一方面利用泥浆将13#煤层采空区内的着火点尽可能熄灭,另一方面利用泥浆将13#煤层采空区通向山4#煤层的裂缝封堵住。

4 治理效果分析

通过采取以上系列措施后,利用束管监测系统对采空区CO 和O2浓度随采空区距离变化进行分析,其变化规律如图1、图2。由图可知,8100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内15~35 m 范围内O2浓度为7%左右,CO 浓度为200 ppm 左右。采空区内O2浓度极低,不存在自然发火情况,CO 浓度比较稳定,没有出现增大的趋势。因此判断最终原因为上覆采空区气体下泄,采取的主要措施为黄泥灌浆与封堵采空区。

图1 8100 综放工作面CO 浓度变化曲线

图2 8100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O2 浓度变化曲线

即在地面建立集中灌浆站,通过原小窑井口为小窑采空区空间进行灌浆。灌浆材料采用附近的黄土,泥浆注浆材料配比为1(黄土):4(水),采用水力取土加压输送制浆方式。因上覆小窑采空区大小范围尚未确定,初次灌浆时,分为三班倒进行连续灌注,灌满为止。以后每周补注浆液两次,每次注浆注满为止,待8100 综放工作面气体异常情况解决后每月补注两次,每次注浆注满为止。截至工作面回采至1000 m 时,上隅角CO 浓度稳定在20~24 ppm,回风流CO 浓度稳定在18 ppm,采空区7 m 处CO 浓度稳定在30 ppm,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二叠系山西组4#层8100 综放工作面CO 超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与方案。方案实施后依据束管监测数据分析判断得出工作面CO 超限最终原因为上覆采空区CO 下泄,并通过实施黄泥灌浆措施最终将CO 浓度降至安全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型矿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上隅角综放煤体
受载突出煤体的力学状态演变及破坏倾向性
大唐国源矿业攻克特厚煤层智能化放顶煤难题
卸压煤体缓冲吸能效应模拟分析
分级恒定荷载作用下的煤体变形及内部损伤特性
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治理
煤矿大倾角综放、综采工作面飞矸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动载荷作用下构造煤体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浅谈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综合治理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