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猪肉进口物流管理制度、短板及改进

2021-01-09王木香陶红军

中国猪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肉类冷链猪肉

王木香 陶红军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1],猪肉市场消费基础庞大,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的40%以上[2]。2016年中国猪肉进口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猪肉净进口国家。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世界猪肉生产、贸易格局面临新的发展变局。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制约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加,我国扩大猪肉生产规模较为困难。自2011年以来,我国猪肉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呈现上升趋势。

2018年8月,我国首例非洲猪瘟在辽宁省沈阳市突发,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受生猪疫情影响,我国猪肉供给缺口加大,猪价涨幅较大。2019年我国猪肉供给缺口约为923万吨[3]。当内部供给出现较大缺口时,进口将成为稳定猪肉供给的重要途径[4]。我国为实现猪肉市场的稳产保供,积极扩展猪肉多元进口渠道。2018年,中国政府准许猪肉进口的国家已达21个,2019年又增添了新成员。2019年4月,阿根廷与中国政府签署了猪肉双向进出口卫生检验检疫协议书。在中国释放加大开放猪肉进口市场力度的信号下,不少国家如俄罗斯、波兰、哥伦比亚等国都希望向中国市场出口猪肉。相较于普通商品,猪肉进口物流管理更加注重对猪肉产品的保鲜、防腐、防疫、防污染等。我国针对猪肉进口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防疫病疫情传入和不安全食品的进口,指导企业合理合规做好猪肉进口物流管理。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猪肉进口物流管理制度的分析,发现猪肉进口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1 文献综述

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对世界猪肉生产和贸易格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学者基于中美贸易争端背景,对中国乃至世界猪肉市场的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王永刚认为,世界猪肉市场的相对垄断格局及高波动性在较长时期不会改变。美国与加拿大、巴西等其他主产国的猪肉生产、出口将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中国大量进口猪肉的基本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3]。自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后,中国内地逐渐尝试从多国开辟进口渠道。2018年我国自美国猪肉进口量、进口额均大幅下降,远低于往年。赵亮等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猪肉贸易潜力巨大,若解决中美贸易纠纷,加强猪肉产业合作,有利于提高双边猪肉贸易互补水平[5]。除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非洲猪瘟疫情在中国的持续蔓延,也使得中国内地猪肉市场缺口逐渐加大,货源供给短缺,内地猪肉价格逐步上扬,中国内地增加猪肉进口成为必然趋势[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国内市场猪肉供应不足的情况更加严峻,进口物流受限,猪肉贸易受阻,疫情防控下如何管理猪肉进口物流对猪肉贸易的发展十分重要。

已有文献大多侧重对猪肉冷链物流、猪肉物流管理以及相关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鲜少涉及猪肉进口物流管理。吴蕴之指出猪肉冷链物流是保持整个猪肉物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以保证食品的安全与高质量的物流活动[7]。相比国内物流,猪肉进口物流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冷链运输操作工序复杂[8],潜在的微生物污染几率更大。刘寿春研究得出:猪肉微生物数量会随着物流链的延长而显著增加[9]。Wang等采用生猪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生猪生产和猪肉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猪肉进口运输的延迟会暂时降低猪肉消费量,提高生猪价格[10]。尽管新冠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但短期内如何缓和猪价,还需要从优化猪肉进口物流、提高猪肉贸易量入手。Han等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促进综合物流管理水平,并通过整合物流管理进一步改善猪肉加工商的质量管理[11]。以上研究表明,猪肉质量安全与物流息息相关。刘增金等进一步研究了北京市猪肉质量安全状况,发现在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及流通、销售等环节皆存在一些隐患,需要把控源头,建立完善的猪肉可追溯体系和加强溯源追责宣传等[12]。我国的猪肉消费量巨大,猪肉的质量和安全对国家的整体食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13]。近年来,我国政府将食品安全作为民生重点,提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居民的健康和满意度,特别是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虽然目前许多溯源信息技术在理论上很有前景,但由于我国猪肉供应链中的大多数企业规模都较小,难以负担因采用溯源技术而增加的成本。因此,可追溯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推进[14]。此外,部分学者以猪肉物流中涉及的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为研究视角,分析口岸运营模式从而整合物流管理。苏航宇以宁夏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为例,对其运营模式进行探索及分析[15]。成喜玲聚焦西安国际陆港的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对该港口的进口肉类冷链物流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从理论上分析西安国际陆港发展冷链物流的模式选择[16]。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目前针对猪肉进口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关的文章也很少涉及猪肉进口物流存在的问题。鉴于物流在猪肉进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猪肉进口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管理制度方面的分析中探究其短板,并针对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推动我国猪肉进口物流有序、快速、健康的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2 我国猪肉产品进口概况

2.1 我国猪肉产品进口规模及变化趋势

作为传统的生猪生产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我国在猪肉及副产品的供给上始终立足于本国国内生产,猪肉产品的进口规模并不大。目前,我国进口的猪肉产品主要集中在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等副产品上。2006年以前,我国在猪肉贸易上还是净出口。2007年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及2006年疫情延续的影响,生猪存栏量下降,猪肉产量减少,中国猪肉类产品进口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进口量达47.31万吨(图1)。2008年我国猪肉进口量骤升至91.38万吨,比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2009年由于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区爆发甲型H1N1流感,中国暂停从美国进口猪肉类产品,于是当年猪肉进口量降至2007年水平,仅为52.79万吨,2010年有所恢复,接近2008年的进口规模。2011年中国解除从美国进口猪肉类产品的禁令,自此猪肉类产品的进口量逐年上升,贸易规模扩张趋势明显。至2019年,中国猪肉类产品进口量达313万吨,与2007年相比,扩大了5.6倍多(图1)。

虽然从规模上看,我国猪肉产品进口上升速度快,但是猪肉进口量占国内猪肉总量的比重并不高。2011年由于国内生猪存栏量下降,国内猪肉供给减少,进口量占比升至2.63%,2012—2015年间进口量占比年均保持在2.53%左右,至2019年升至最高点7.36%(表1)。从进口规模和比重可以看出,我国猪肉类产品进口在国内的猪肉供给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总体上看,进口猪肉产品仅是一种有限地弥补国内供给缺口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推动国内生猪产能的恢复上下功夫。与此同时,在猪肉进口方面实施更加有力的贸易措施和有效的进口物流管理制度。

受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谈判、进口关税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生猪产能恢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除了国家向市场投放储备的冷藏猪肉外,加大猪肉进口成为短期内缓解我国猪肉供给缺口的重要方式。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量猛增至313万吨(表1),已超过2016年(297.09万吨)的进口规模。2011—2018年期间,除2015年外,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猪肉进口来源国。为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我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包括各种猪肉制品在内的多种农产品加征25%的关税。受此影响,2018年我国猪肉产品自美进口量跌至26.27万吨(图2),较2017年的58.21万吨缩小了1.2倍多。尽管中美猪肉贸易潜力大[5],但若不能有效解决中美贸易争端,则较难促进中美双边猪肉贸易的互补性发展。我国积极扩展猪肉多元进口来源,即使2018年我国自美猪肉进口量有所下降,整体猪肉产品进口量下降幅度也不大,这是由于我国增加了自德国、西班牙、加拿大、巴西等国家的猪肉进口量。

2.2 我国猪肉进口贸易结构分析

2.2.1 我国猪肉进口的商品结构

从猪肉产品进口的商品结构来看,我国猪肉产品进口主要为活猪、鲜冷冻猪肉、猪杂碎、干或熏或盐制猪肉和制作或保藏猪肉等5类(表2)。其中,我国对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等副产品的进口需求较为旺盛[17]。

具体来看,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这两大类猪肉产品合计占我国猪肉产品进口总量的比重最高,年均达99%以上(表3),活猪及猪肉制品(包括干或熏或盐制猪肉和制作或保藏猪肉)的进口量相对较小。其中,猪杂碎等副产品在猪肉产品进口中居主导地位,鲜、冷、冻猪肉产品则处于从属地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由饮食习惯而导致的消费偏好的差异。我国居民素有烹食猪杂碎等副产品的习惯,因此市场需求大;二是价格原因。由于猪杂等副产品在国外需求有限,价格相对低廉,出口到中国便具有比猪肉更为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也是猪杂等副产品在猪肉产品进口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重要原因。自2011年以来,鲜、冷、冻猪肉占猪肉产品进口总量的比重逐步提高,进口增速快,与猪杂等副产品所占比重的差距在缩小。李方敏采用我国猪肉来源国出口弹性测度我国猪肉来源的市场可依赖程度发现,未来我国鲜、冷、冻猪肉产品的进口来源较为充沛,进口安全性较高,而猪杂的国际供给则较为紧张[18]。我国猪杂等副产品进口主要来源于美国,在中美贸易争端形势下,我国从美国进口猪杂也受到了一定影响,2018年自美国的猪杂进口量为17.7万吨,同比下降57.48%。

表1 2012—2019年猪肉产品进口量及占国内猪肉总量的比重

表2 国际贸易中猪肉产品的HS编码分类

2.2.2 我国猪肉类产品进口的市场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猪肉进口市场的集中程度相对较高,欧盟(主要为德国、丹麦、法国、西班牙等)、美国和加拿大是我国主要的猪肉进口地区和国家。近年来,南美国家如巴西、智利等国的猪肉企业也逐渐进入我国猪肉市场,市场份额逐渐提升(表4)。2011—2012年间,我国猪肉产品前3大进口来源国依次为美国、丹麦和加拿大。自2013年以来,前3大进口来源国转变为美国、丹麦和德国[19],在此期间,我国对美国的猪肉出口依赖程度逐年下降,同德国的猪肉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此外,西班牙也逐渐超过加拿大所占份额,于2014年成为我国猪肉进口前4大来源国之一,这主要与我国陆续扩大猪肉进口来源地有关。

表3 2007—2019年中国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碎进口量及占猪肉总进口量的比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猪肉进口总量达313万吨,同比增长45.2%,其中鲜、冷、冻猪肉进口增幅为67.2%(进口量达199万吨),猪杂碎增幅17.9%(进口量为113万吨)。前5大猪肉主要进口国,进口量由多到少分别为西班牙(56万吨)、德国(52万吨)、美国(42万吨)、丹麦(32万吨)和荷兰(29万吨) (图3)。李方敏研究发现,德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罗马尼亚、波兰、捷克和俄罗斯8国因其对国际市场依赖性程度较高,且近年来对华出口猪肉呈现上升趋势,是未来我国适宜扩大猪肉进口规模的来源国[18]。总的来说,我国猪肉类产品进口来源呈现相对稳定、市场多元化程度正逐步提高的态势。

据《2020年中国猪肉展望报告》,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目前面临两大不确定因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二是非洲猪瘟。从生猪生产方面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屠宰企业和物流企业给生猪产业恢复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国际间猪肉和大豆等饲料原料运输受阻,时效延长,费用增加。我国最主要的猪肉进口来源国相继采取防控措施导致猪肉供应减少,如屠宰场停工停产等。尽管欧美国家生猪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仔猪/种猪调运、生猪生产,尤其是屠宰需较多劳动力,短期内劳动力缺乏、调运受阻等影响生产和流通。欧洲主要猪肉出口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管控措施对贸易产生了一定的短期影响。例如,西班牙出口货物运输滞留严重;法国大批货物集装箱被困码头、港口;德国交通管制已经开始实施。与美国相比,欧盟生猪供给链未高度整合,疫情对生产、屠宰加工的影响较小,消费和贸易变动对猪肉市场未来走势影响较大;巴西虽有屠宰企业停工,但生猪产业影响不大[6]。另一方面,非洲猪瘟依然缺乏相关的疫苗,会对仔猪/种猪的流通产生一定疫情风险。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国家政策加速由调猪向调肉转变,转活猪长距离运输为就近屠宰和鲜肉的冷链运输。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肉类冷链运输受到更多关注。因此,保障物流过程中的猪肉质量,优化猪肉进口物流管理制度,对生猪产业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表4 2011—2018年中国自各国进口猪肉类产品占猪肉总进口量的比重 (%)

3 我国猪肉进口物流管理制度

猪肉产品贸易的发展得益于物流系统的支持,在当前我国加大猪肉进口的形势下,对猪肉进口物流管理制度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产品的进口物流包括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检疫、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其中,运输和储存是产品进口物流中最主要的2个环节。具体到猪肉产品的进口,一方面,相比国内猪肉物流,猪肉进口物流涉及的链条更长,环节更多;另一方面,我国针对肉类进口,实施了较为严格的进口管理制度,包括对猪肉进出口商的注册备案、指定专门的肉类进口口岸、进口运输工具和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管理,以及进口猪肉的国内配销等。目前国家加快调猪向调肉转变,就近屠宰和鲜肉的冷链运输成为重中之重。

3.1 进口猪肉的市场准入

针对包括猪肉在内的肉类产品进口,我国实施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向中国境内出口肉类产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都需进行注册备案,记入《境外肉类生产企业在华注册名单》。总的来说,中国进口猪肉的准入包括3个方面:国家准入方面,中国根据拟出口国国内动物疫情状况决定是否启动准入程序;企业准入方面,只有被加入《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准入名单》的企业进口的猪肉方可入境;产品准入方面,被列入《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准入名单》“产品种类”栏中相应的国家、企业生产的有关肉类产品方可进口[20]。我国不仅对向中国出口肉类的国外生产、加工、存放企业实施卫生注册,而且对进口肉类收货人、进口肉类存储冷库以及国外出口商或代理商实施备案管理。数据显示,至2020年3月底,海关总署共新批准近千家肉类企业在华注册,其中猪肉企业450家。

为扩大猪肉进口,我国积极拓展多元化进口来源,加快猪肉准入工作。据海关资料显示,2019年,准许进入中国猪肉市场的国家数量有所增加,新增国家如南美的阿根廷。另外,新增意大利9家猪肉企业自2019年8月20日及以后生产的符合中国要求的冷冻猪肉产品输华。截至目前,可以向中国出口猪肉产品的国家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智利、法国、爱尔兰、意大利、比利时、丹麦、德国、芬兰、荷兰、西班牙、英国、奥地利、葡萄牙、瑞士共20个。

3.2 进口肉类的运输与仓储

入境肉类产品的运输与仓储在进口物流过程中至关重要。我国国际物流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富成果。一方面,我国国际物流设备制造企业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和经验,改善并提高我国国际物流设备技术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已大量运用于仓储设施建设及物流管理,逐步实现国际物流的智能化和电子化。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在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上逐渐加大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加。进口肉类以冷藏集装箱的形式运往中国,我国生产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占世界产量的95%以上,集装箱产销量十多年来皆居世界首位。

进口肉类产品应当贮存在依照《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存放冷库中,未经注册的冷库不得存放。尽管我国冷链物流在加速发展中,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冷链运输率为10%~20%,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物流流通率方面,发达国家冷链运输率基本都达到了85%以上,而我国不超过20%。据专家估计,我国易腐食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损失率高达25%~30%,大约90%的肉类基本上没有冷链运输保证。再加上冷链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冷库设备相对陈旧,大部分的储存设备功能不全,这样的设施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进口肉类的冷链物流需求。

3.3 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规定

由于猪肉等肉类产品属于带有一定检疫风险的产品,我国对此类产品的进口实施指定口岸制度,规定已备案的进口肉类收货人必须在海关总署指定的口岸开展进口肉类贸易,只有具备资质的指定口岸才允许进口猪肉等产品。为进一步规范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管理工作,原国家质检总局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管理的公告》中提到:“改革进口肉类一律在沿海沿边口岸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模式,根据我国现行口岸建设规划和进口肉类贸易发展潜能,支持内陆地区有序建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和查验场,提升和扩大内陆地区口岸功能,节约成本,便利通关[21]。”

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作为我国首个获批的非沿海、非沿江、非沿边的内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在正式运营1年内,其包括的两地(郑州和漯河)检验检疫部门就通过对进口肉类收货人、运营企业、报检人员和出口商及代理商培训,对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对运输过程进行GPS定位等措施,实现了原国家质检总局公告中的“原集装箱、原铅封、原证书”管理要求,可达到“口岸信息集中申报、关检合一共同查验、多式联运分拨配送、区港联动直通放行”等功能,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发展,不仅缩短了通关时间,也节约了成本,便利了猪肉等肉类产品的贸易。

3.4 进口猪肉的检验检疫

目前,我国对入境肉类的检验检疫是依据原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进出口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行的。猪肉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可能受一系列危害物质的污染,而成为最容易引起中毒疾病爆发的食品之一。其中,最主要的3类污染源为:微生物、化学品和物理性物质。具体来看,包括生猪饲养过程中的农药、兽药、抗生素、添加剂、重金属的使用和残留,屠宰或加工过程中的病原菌、寄生虫污染等[22]。在猪肉国际贸易中,各国采用进口标准、进口规定甚至贸易禁止来规避病原菌传入的风险,我国也不例外。欧盟在SPS法规制定方面更接近中国和美国,相似的法规也将加大双边贸易的进行[23]。

肉类产品在进口前或进口时,收货人或其代理人持进口动物检验检疫许可证、输出国家或地区出具的相关证书、贸易合同、提单、发票、装箱单等单证向进口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检验检疫的内容包括产品有无腐败变质、货证是否相符、运输工具及控温设备设施、包装和标签等是否合规。经审核通过后,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报检,并对审批数量进行核销,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未经检验检疫机构许可,进口肉类产品不得卸离运输工具和集装箱。

3.5 进口猪肉的通关验放

在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下,严格把控进口猪肉的通关验放,是我国针对进口肉类入境所做的重要监管。我国猪肉进口报检时需提供检验许可证、卫生证书等,报检单及随附单证齐全且符合要求的,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再办理通关手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保障国内肉类供应,我国海关进一步优化进口肉产品准入程序,简化口岸查验环节,便利进口肉产品快速通过。我国除了改革输华肉类企业的注册评审制度,还对已有输华肉类资质的境外企业,在进口猪肉、冰鲜肉等产品上优先通关验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此外,海关部门利用现代化技术,通过远程视频检查方式对注册企业进行抽查,以确保输华肉产品生产企业及出口国监管持续保持良好状态。近年来,深圳海关采取一系列优化冷冻肉监管措施,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着力提高通关时效。冻品进口高峰期卸港通关如今全程只需要1~2天时间,海关查验时间仅1小时,卸港后等待时间从增派前的平均一天半缩短到不足半天。截止2019年4月底,我国已与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该制度为通过认证的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其中包括缩短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等,有益于减少物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进口猪肉产品是高风险的进境肉类产品之一,一直以来,我国针对猪肉产品在内的肉类产品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检验检疫制度。不仅需要进口来源国、外国肉类企业出具相关证明文件,进行注册备案,还要求我国国内肉类进口企业具备相应资质,国内收货人需要有进口权,备案登记后方可办理肉类产品进口手续。上述仅是肉类进口前的准备阶段,之后的物流相关环节较多,如运输、仓储、检验检疫、国内配送等,无不需要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猪肉进口物流仍存在较多不利于猪肉贸易发展的问题,只有补足短板才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猪肉进口物流的需求。

4 我国猪肉进口物流管理短板及改进措施

由于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在短期内无法完全恢复,我国还将继续增加肉类进口。政府鼓励进口企业拓展多元化进口来源,积极增加优质肉类进口,加强对进口肉质量安全的监管。2020年,我国对冻猪肉的进口实行8%的暂定税率,相比最惠国税率低了4个百分点。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何新天分析指出,降低进口冻猪肉的关税,可促进国外一些优质猪肉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从而有效保证国内猪肉产品的供给。据专家分析,虽然国内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支持国内生猪恢复生产,但是由于养殖需要时间,在这个市场供应短缺时期,调降关税对缓解市场供不应求将起到支持作用。在我国还将继续增加猪肉产品进口的形势下,对于猪肉进口所需的物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肉类易腐,猪肉行业普遍存在产品难保存、运距短、损耗大、流通成本高、易出现安全隐患等问题,阻碍了猪肉深购远销的实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类产品的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冷链物流尚不健全,国内与肉类产品相关的质量安全标准及相关规定与国外标准差距较大,对国外的猪肉产品进入到我国造成一定阻碍。

4.1 猪肉进口物流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进口猪肉的质量安全管控问题。我国的猪肉产品进口主要来源于欧洲、北美等地区,并逐渐扩大至南美区域,我国在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上同这些区域的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瘦肉精”、口蹄疫、二英等猪肉安全事件的频发,我国更加注重动植物生命健康安全,不仅针对进口的猪肉产品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还面向不同国家采取SPS措施。以双汇为例,其收购了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由于美国并未对猪肉使用“瘦肉精”实施限制,若双汇进口史密斯菲尔德的猪肉,史密斯菲尔德需提前通知猪肉养殖商停止使用“瘦肉精”,以规避进口猪肉到达口岸时,中国检测出猪肉内含“瘦肉精”的风险。企业在进口猪肉前需做好相关调研,了解猪肉出口国、出口企业的相关资质,并清楚了解我国针对进口猪肉的质量安全标准,以规避不达标猪肉进口被阻的风险。

二是猪肉进口物流过程中冷链运输的温控问题。由于我国主要进口鲜、冷、冻猪肉和猪杂等副食品,冷链物流成为推进肉类进口发展的关键,冷链是保证进口肉类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肉类冷链设施不足、冷链技术落后、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得肉类产品腐败损耗较大。目前猪肉进口主要采用集装箱冷链运输,对于肉类品质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猪肉进口物流中的运输包含国内运输和国际运输两部分,国内外的物流运输设施设备水平不同,相关标准不统一,给国内外运输衔接带来困难。如何使国内外两段运输更好地衔接、猪肉产品在卸离集装箱如何规避冷链中断的风险、以及如何防止运输企业为降低冷链运输成本而间歇性关闭制冷设备导致产品保质期缩短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三是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建设问题。我国为进一步规范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管理工作,扩大猪肉进口,已在内陆地区有序建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和查验场。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于2013年获批筹建,2015年开始运营。河南省是肉及肉类制品的销售大省,国际知名肉制品企业如双汇、众品等企业都汇集于此,对进口肉原料的需求量非常大。长期以来,河南省进口肉类只能从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口岸入关,如今在河南省建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直接扩大了河南省的肉类贸易,大大降低了进口肉类的物流成本。尽管内陆地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增多,但仍有所限制,如何实现口岸进口肉类合理的查验比例,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通关服务,是口岸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是猪肉进口物流信息系统发展的问题。猪肉进口物流中,物流信息系统是连接各个环节的枢纽,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在与国外出口商、货运代理商的信息传递上,需要依靠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二是猪肉进口至我国后,我国猪肉进口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不仅冷链运输的温控方面需要相应追踪,而且在实际物流的跟踪上也需用到物流信息系统。目前我国猪肉进口冷链物流中的信息设备引进较少、信息网络不健全、技术手段相较于主要的几大猪肉进口来源国落后、信息难以共享,再加上相关的物流信息技术人才较少,使得猪肉进口物流发展更加困难。

4.2 猪肉进口物流管理的改进措施

猪肉进口物流的运作管理事关我国猪肉进口贸易的进行,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应一致努力,为进一步扩大我国猪肉进口,缓解我国猪肉供给的紧张局势,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我国猪肉进口物流的持续、健康、高效运转。

一是根据我国猪肉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进口猪肉质量安全标准。由于国内外关于猪肉质量安全标准的不一致,对我国猪肉进口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部分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对相关政策、标准的认识不完全,导致进口的猪肉在口岸检验出不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因素,由此造成损失。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加强信息披露,做好进口猪肉来源国猪肉出口至我国的质量安全标准的通报及宣传等工作;企业也需多关注相关政策的发布或实施。

二是把控国内外物流运输的衔接,规避猪肉进口物流中的冷链中断风险。政府应加大国际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有效保障国内外物流运输的衔接;同时应健全相关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发挥物流协会作用,促进猪肉冷链物流的学术和技术交流;加强与先进国家的合作,提高新型冷藏设备的研发水平,引进和开发适合我国冷链物流发展需要的冷藏运输设备,提升冷藏运输设备整体水平;鼓励相关企业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建设冷库及冷藏设备,更好地满足猪肉及其他肉类或农产品的冷链需求,提高猪肉冷链流通率。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三是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猪肉进口情况,进一步加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和查验场的建设。根据我国现行口岸建设规划和进口肉类贸易发展潜能,对不同地区做好调研,关注各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查验比例,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科学调整各口岸的查验比例,保证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通关服务。同时,鼓励各省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积极申报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建设。

四是加大我国猪肉进口物流相关技术的提升。物流相关技术包括进口猪肉可追溯体系技术、物流过程跟踪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是相对薄弱的,尽管条形码技术和射频(RFID)识别技术在我国已有所发展,但在猪肉进口方面,我们无法保证国外出口商是否运用。因此,进口企业需加强与国外出口企业的沟通交流。针对物流过程跟踪技术,在猪肉进入我国后,物流企业需采用相关跟踪技术保证在冷链运输的过程中实时监控肉类环境温度,防止冷链中断。此外,EDI是一种信息管理或处理的有效手段,它按照统一规定的标准格式,将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各方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消除了贸易过程中的纸面单证,实现高效率的传输发票和订单,从而使交易信息瞬间送达,因而空前提高了商流和物流的速度。我国应在猪肉进口物流中加强EDI和有关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保证物流信息及时、有效和全面[24]。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肉类冷链猪肉
波黑肉类进口远超出口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近期猪肉价格上涨动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