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州市某综合医院院内急救人员急救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021-01-08何亚周成莉张德芬胡娟陈妮
何亚 周成莉 张德芬 胡娟 陈妮
【摘要】目的:了解庐州市某综合医院院内急救人员急救素养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提高院内的急救能力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据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庐州市某综合医院院内急救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参与调查的145名院内职工中,急救素养的平均得分为(84.5±8.1)分,达到基本急救素养水平的人数为116名,占比为80.00%。不同职位的人群素养水平不同,其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医护人员、后勤人员、行政人员、保卫。不同性别的职工其急救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学历水平、工作年限的职工其急救素养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庐州市医院内急救人员的急救素养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低学历、工作年限短的人群缺乏急救相关技能和知识,需要重点进行专业培训。
【关键词】院内急救;急救素养;调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1-0188-03
急救素养是指居民获取和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以识别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发生,正确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维护生命和健康的能力[1]。在摸索多学科联合的院内急救团队运作模式在急救应用的过程中,本研究认识到若要提高院内急救的抢救成功率,其根本在于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素养。然而,由于多学科协作的院内急救模式存在人员急救素养水平不一,处理急救事件的急救能力也不尽相同,及时了解院内急救人员的急救素养水平对于后续选择针对性地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2]。本研究通过对沪州市某综合医院145名院内职工的急救素养进行了调查,分析影响急救素养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院内人员的急救素养水平提供更多的资料,为多学科协作的模式顺利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沪州市某综合医院院内职工145名,主要包括医生、护士、后勤人员、行政、保卫等在岗人员。排除各种原因导致的未在岗人员、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人群。
1.2 研究方法 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组成调查小组,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员提前告知调查者本次调查的目的,在调查者同意的基础上,要求调查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填写,并承诺收集的数据仅用于本次研究,不侵犯隐私。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并对问卷的题目进行逻辑性核对。问卷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办公室组织编制的《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进行修改,在循证护理的基础上,查找相关数据库资料,经3位急救医学专家和护理学专家修改、审核通过后才可使用。其中审核专家具备10年以上临床经验,且有副高职称及以上职称。
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程度、收入水平、职位等),急救知识相关、急救能力相关、急救信念等。问卷包括20道选择题(共20分),40道单选题(共40分),多选题20道(共40分)。满分100分,得分80分以上,认为达到基本急救素养水平。问卷内容经过效度评定后,其Cronbach’s α值为0.895。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145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由两名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所得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录入EpiData3.0后进行核对,双人确认无误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情况 145名调查的人员中,其中男66名(45.52%)、女79名(54.48%),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2.67±4.25)岁。学历程度以本科生为主,其中硕士生18名(12.41%),本科生75名(51.72%),专科生34名(23.45%),专科以下18名(12.41%)。工作年限:小于1年15名(10.34%),1~5年60名(41.38%),5~10年45名(31.03%),超过10年25名(17.24%)。人员分布:医生40名(27.21%),护士58名(39.46%),后勤人员23名(15.65%),行政17名(11.56%),保卫7名(4.76%)。
2.2 急救素养水平情况分析 参与调查的145名院内职工中,急救素养的平均得分为(84.5±8.1)分,达到基本急救素养水平的人数为116名,占比为80.00%。不同职位的人群素养水平不同,其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医护人员、后勤人员、行政人员、保卫,分数依次为(94.3±6.3)分、(83.9±5.8)分、(78.7±7.0)分、(66.8±4.5)分。不同性别的职工其急救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学历水平、工作年限的职工其急救素养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学历程度的增高,其急救素养水平也呈增高的趋势。详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145名院内职工中,急救素养的平均得分为(84.5±8.1)分,均高于基本急救素养水平评分,达到基本急救素养水平的人数为116名,占比为80.00%。提示沪州市某综合医院院内急救人员的急救素养水平达到了基本抢救的水平,虽然高于四川省和全国普通居民一般水平[3-4],但是因为归属于院内急救,其急救人员距离高水准、高质量的急救素养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若需要进行多学科协作联合在院内急救的下一步研究,仍然需要加强院内职工自身的急救专业培训。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职工其急救素养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男性职工达到基本急救素养水平的比例为86.36%,高于女性职工的74.68%,推测可能与男性自身性格特点有较大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工作年限的职工,其急救素养水平残次不齐,也无明显的趋势变化,但是在25~35岁之间达到基本急救素养水平的占比最高,达到了89.47%;而工作1~5年的職工比例达到了86.67%。推测可能与此年龄段的职工接受能力强,信息更新快,且学历相对较高有很大的关联。此外,由于本职工作的原因,可能多次接受急救演练,且是单位的年轻骨干,故呈现出工作年限不高但是急救素养普遍较高的现象[5-6]。而不满25岁的职工由于接触5年的医学教育,刚刚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工作经验相对较少,接受专业的急救培训相对较少,故达到基本急救素养水平的比例相对较低。在后期的专业培训中,要重点关注此类年龄段的职工的需求,从源头上加强急救方面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系统性培训,提升整个急救团队的素养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水平的职工其急救素养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学历程度的增高,其急救素养水平也呈增高的趋势。文献显示[7],文化背景是影响人们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急救素养包括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急救信念等。一般而言,文化水平越高,院内职工的专业基础相对较好,且个人接受、处理外界的知识信息能力也越强,自我储备的急救知识更新也相对较为迅速,参与急救的病例也相对较多,临床急救技能能力也相对较高,其个人急救信念也越强。此外,从职位上看,不同职位的人群素养水平不同,其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医护人员、后勤人员、行政人员、保卫。医生和护士由于自身专业要求,其急救素养水平相对较高,而行政、后勤人员、保卫的工作相对单一,较少参与平时的急救演练,其急救素养水平相对不高[8]。此外,保卫的学历水平不高可能也是其原因之一。
综上,沪州市医院内急救人员的急救素养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仍然存在部分低学历、工作经验缺乏的人群缺乏急救相关技能和知识,特别是刚刚人职的大学生及参与急救的后勤、行政和保卫人员等急需专业、系统性的急救培训。管理者需要加强院内急救事务的管理,尽量开展多样化、针对性的院内急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促进急救人员整体急救素养水平的提升,以满足后续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院内急救研究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1]万志盈,付沫.国内外居民急救素养现状比较[J].护理研究,2017,31(32):4057-4060.[2]江朋,韩存巧,何亚荣.四川省基层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12019,18(1):101-106.[3]潘茜,张明秋,韩艳艳.成都市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9):922-927.[4]沈征错,顾帮朝,张永杰,等.2018年苏州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素养调查与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加19,37(6):562-564,608.[5]刘兆炜,李志新,张继昌,等.2012年四川省15一6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2):209- 212.[6]国家卫生和計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R].北京: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2013.[7]潘纯,王亮,杨齐英,等.苏州市急救医护人员心脏急救培训效果及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6):512-516.[8]万志盈,付沫.医院行政后勤人员急救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0):3580-3584.
基金项目:多学科联合的院内急救团队运作模式的应用与效果研究(编号:2018LZXNYD-SK03)
作者简介:何亚(1991.07-),女,大学本科,护师,主要从事急救护理工作;
*通信作者:陈妮(1966.01-),女,大学本科,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急救护理。E_mail:9362475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