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体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21-01-08丰文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2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教师院校

丰文宇

[摘           要]  “全民体育”“阳光体育”“健康中国”等新时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引发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而民俗体育作为一种被广为流传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遗产对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影响。从民俗体育在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现实情况入手,分析得出其中的关键性阻碍因素,接着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创新发展教学项目、积极培育师资队伍和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教育引导等实践探索路径,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有一定借鉴。

[关    键   词]  民俗体育;高职体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192-02

民俗体育不仅是历经时代洗礼代代相传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一种被传承和弘扬的体育文化,极具民族性、动态性、娱乐性和传统性,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因此,将民俗体育引入高职院校能够有效改善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沉闷、教学思想刻板、教学方式守旧以及教学资源匮乏等状况,也能够点燃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引导他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民俗体育运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一)大力传承民俗体育文化

民俗体育中蕴含浓厚的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它的继承和发扬对体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有深远影响。以山西民俗体育来说,体育项目非常丰富,同时民俗体育文化也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未来也将会迎来更美好的发展空间。然而相关调查问卷显示很少有高职生能够正确认知民俗体育。将民俗文化融入高职体育教学中,让民俗体育能够以更加体系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让高职学生能够看到民俗体育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从而积极弘扬民俗体育和民俗文化,自觉做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并培育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养成的关注却较少。而民俗体育形成与农业社会时期人们的日常劳作息息相关,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作用。当然,民俗体育运动还体现了深厚的地域风情,比如山西地区有踩高跷、舞龙狮以及扭秧歌等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且这些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节日色彩,也有着较为广泛的认同度和普及度,因此很容易引起高职学生参与的兴趣。此外,民俗体育突出了娱乐性,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操陶冶都有重要意义。

(二)满足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构成,而如何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依然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着不同的民族,民俗资源非常丰富。那么,将民俗体育引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不仅会有效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关键问题,同时还会让高职体育的发展更具特色。同时,民俗体育活动往往对教学器材和场地的要求度不高,不需要学校投入较多资金去完善教学场所,这会极大地缓解高职院校的经济压力。而且,民俗體育在本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社区以及当地体育文化单位都会定期组织各种比赛,为民俗体育融入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二、民俗体育运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障碍

(一)民俗体育教学扶持较为欠缺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一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探讨民俗体育这一较新的科目,于是在思想的引领下高职院校管理层对民俗体育融入本校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给予的相关资金、政策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扶持较少,这也是民俗体育难以顺利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抑制因素。与此同时,民俗体育的开设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相关调研,包括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现有资源状况、当地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等,且在融入过程中相关教学评价、教学监督等也是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民俗体育教学活动较为刻板

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将民俗体育引入了学校体育教学中,但是教学活动的选择较为刻板、单一,同质化问题突出,特色不足。比如跳大绳、踢毽子等运动因为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不陌生,容易上手,这些运动项目就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都愿意选择的课程内容。但是,千篇一律的民俗体育课程也会因此失去最初的意义,与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失去密切联系,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课程实践方面创新性明显不足,依然以社团活动为主要依托,很少走出校园,与校外地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脱节,教学形式化问题比较严重。

(三)民俗体育教学资源较为零散

民俗体育虽然在不同地区都有广泛的资源,但是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却面临资源整合的难题。从教材资源来看,目前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编撰自己的校本教材,即使有部分高校推出了新体育教材,但是因为地区性差异和教学条件不同等因素的制约,盲目照搬照抄反而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构建。同时,网络资源较为丰富,但是高职院校在民俗体育教学平台的搭建工作较为滞后,对网络民俗体育教学关注度不足。此外,学校对校外民俗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明显不足,比如体育文化单位对民俗文化有着较为详细的资料记录,但学校却很少与之建立联系,现成的资源没有引入课程教学中。

(四)民俗体育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民俗体育难以融入高职院校的最大困难是整体师资队伍的民俗体育教学素养不足,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教学能力都无法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教改思路的提出较为新颖,可以参照的成熟案例并不多。比如部分高职体育教师对民俗体育概念模糊,教学内容也随之出现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够理想。加之,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师招聘过程中没有强调民俗体育教学能力,在日常体育教师培训中也很少进行相关内容的讲授。因此,将民俗体育融入高职院校必须从校内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教学素养提升入手,切实解决教师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民俗体育运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探索

(一)丰富教学资源,增加课程教学内容

一方面丰富教材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民俗体育教材开发研究小组,让校内体育教师对本地民俗体育项目和文化以及校内高职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研,并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和网络学习去充实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建立网络资源。高职院校应参照已建立网络民俗体育教学的高校建立自己的网络资源库,将民俗体育以及其背后蕴含的体育价值、体育思想等通过网络推送和检索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且资源库的建设也具有开放共享的特征。当然,校园社会资源的融化发展也是高职院校民俗体育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应与地方企业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关系。

(二)创新教学形式,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一方面师生共建民俗体育小组。学校可以本校师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爱好作为师生共建民俗体育教学小组,比如可以组建踢毽子小组、扭秧歌小组、击鼓小组等,在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将有着共同民俗体育特长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校内文化活动的举办作为重要契机,以学生独特的视野和角度展现民俗体育的魅力,让民俗体育走进更多学生的生活当中。另外,創新课程教学。学校应将民俗体育与当前的竞技类体育都作为学生体育课程选择项目,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同时也为体育课程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三)调动社会力量,助力课程教学发展

一方面引入专业人才。学校可以将当地民俗体育爱好者和研究者引入校园,作为本校民俗体育课程建设的顾问,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民俗体育在高职院校这一学习阵地开出更美的花。另一方面丰富社会实践。学校要与体育文化单位形成合作关系,组织各种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让高职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看到民俗体育的社会价值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影响,从而自觉参与民俗体育教学。此外,很多社会体育文化单位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学校可以与它们共同研究民俗体育文化,助力课程教学发展完善。

(四)培育师资队伍,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一方面加快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注重体育教师的选聘,优先选择具有民俗体育教学素养的教师进入体育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对校内体育教师的结构进行调整,将不适应民俗体育教学或者态度不端正的体育教师调离岗位。另一方面重视专业培训。学校应建立专业化民俗体育培育制度,将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策略传递给体育教师,让体育教师能够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开发更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教学队伍的严格管理,对体育教师民俗体育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让民俗体育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兵.陕西民俗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研究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7(11):159-160,163.

[2]卢从飞.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社会价值与责任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6):34-36.

[3]谭祥列.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115-116.

[4]任海军,李建宽.浅论民俗体育文化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之途径[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21(1):149-152.

[5]杨广波.浅谈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高效利用[J].教育现代化,2019(20):48-4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教师院校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