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德法共育”理论与实践探析

2021-01-08杨琳兰辜邻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2期
关键词:共育规范法治

杨琳兰 辜邻舟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法治教育顺应教育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牢牢把握法律、法制、法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以法律法规常识为基础,注重德法兼修,德法相融,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德法共育”的功效。

[关    键   词]  法治社会建设;立德树人;法治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146-02

一、法治教育“德法共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法律所蕴含的道德底蕴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备规范、调节等功能。[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律在具体表现、约束力、强制性等方面相区别。道德没有成文的规定,法律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条文;道德的强制性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法律的约束力来源于国家的强制力。但基于相同的规范属性,道德和法律在规范社会生活、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上具有一致性。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之上,道德为法律提供了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法律为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在发挥调整、规范、导向等功能时,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与道德是一致的。因此法律和道德在良好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的形成上相辅相成。因此,法律作为一类特殊的规范,其所蕴含的道德底蕴决定了法治教育能够发挥“德法共育”的功效。

(二)基于法治社会建设

法治一词,区别于法制、法律,是治国的思想和方式,也是社会存在的形式,指向一种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核心价值,但通过制定颁布“法”治理国家自古以来便是治国所追求的一种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法治中国,也必须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2]

同时,“法治”一词所蕴含的良法、善治两个层面①,不仅要求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也要求法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遵从。因此,法治的实现不能单纯依赖国家公权力机关、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建设法治是社会人人共同参与的结果,是自下而上共同的追求,需要做到全民守法②,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应成为开展法治教育的中坚力量。

(三)基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根本就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系统概括和深刻阐释,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法治思想作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握的重点。

二、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法治教育的三个层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明确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分年龄、分阶段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结合《大纲》中关于对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相关要求,实践中,高校法治教育应把握法律、法制、法治三个层面的内容。[3]第一个层面是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清楚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法律渊源等。同时也应当了解民事、刑事、行政法律的规范对象、重要概念、法律规范,以及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区别等。先要让学生知法才能懂法、守法、用法。第二个层面是在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运用能力,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处理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用理性的思维思考,能够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第三个层面是理解立法背后的价值理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的认识与理解,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三、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德法共育”的實践路径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下,法治教育既要发挥“法育”的作用,也要发挥“德育”的作用。总体思路就是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法治情感,提升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增强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法律基础知识是形成法治思维的物质基础,只有在对法律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法治思维。通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具体的法律制度、原则、规范,培训新时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程序意识,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敬畏法律,培养学生以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4]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强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社会联系更密切。“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学识,高超的技能,也要求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针对高职院校的定位以及学生的理论水平、培养目标,应当以宪法为根本,民事法律、刑事法律为基本,结合学生专业以及职业领域,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其他专业相关的法律教育,实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

(一)宪法中的“德法共育”

开展宪法教育既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支撑,也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在开展宪法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回归到《宪法》具体的内容上,避免宪法知识普及浮于表面。通过讲授《宪法》是什么有什么,让学生理解《宪法》的根本性,树立宪法“鲜活”的权威性,让宪法以丰富立体的形象入脑入心。

(二)民事法律规范中的“德法共育”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通过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共七编的内容,规定了涉及个人一生方方面面的权利和义务,是个人从事社会生活的准则。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民法典》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助于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思维,不仅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所必需的“锻造”,也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但在具体实践中应当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民法典》上千条文不能也无须全盘输出。除了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等常规知识外,高职院校开展民事法律教育应当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学生专业、职业领域、未来发展在内容上进行相应的变化与调整。除基础常识外,适当引入专业相关的特别法,有针对性、有重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丰富学生理论储备,提高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三)刑事法律规范中的“德法共育”

《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国家安全、保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人身财产权利、保障公共秩序而制定的法律,具体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犯罪与刑罚、具体罪名的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等。其所规定的是每个人的行为底线,告诉每一位公民什么是不该做的。围绕刑事法律规范开展教育,关系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同样,刑事法律规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开展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对标实际、紧跟时势、聚焦热点,以案说法,在具体的案例中讲法律、讲道理、讲价值,而不能是法律条文的照本宣科。

四、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法治教育是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力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扎实做好“法育”工作,找准法治教育在专业技术技能养成中的切入点,针对性开展好法律基础知识常识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法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挖掘法治教育中的“德育”元素,找准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出法治教育“德法共育”的功效,实现“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泉源.高校“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德法融合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20.

[2]黄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9(9):108.

[3]郭颖.“德法兼治”理念下高校法治教育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0(9):40.

[4]李红玲.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5]刘云霞.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9(16):3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共育规范法治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