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跨专业项目合作体系为导向的设计类专业群建设

2021-01-08陆洲余健

工业设计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跨专业多学科

陆洲 余健

关键词:跨专业;项目合作;设计类专业群;多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050-02

1跨专业合作体系概述

“跨专业合作”体系是相对于传统的“单专业发展为中心”而言。强调在设计类教育中实行“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体系。跨专业、多学科所描述的是多个学科合作互补且本专业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特色发展,而非整合多个学科。就相近专业来说,能够实现学生技能理论的拓展和互补。设计类专业本身具备创新创造优势,跨专业的合作体系能够解除学生因专业分类细化导致的知识领域拓展面狭窄的束缚。实现除艺术设计外,在材料工艺、加工铸造、结构机械、运营管理等复合型领域的全面发展。

2设计类专业群建设现状

设计类专业群是根据院校结构、产业特色而划分的以设计类专业为主体,以重点或优势专业为核心,相同大类和学术基础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集合。高校通常将开设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服装设计、环境艺术等各艺术设计类专业,以院校核心专业在优质的前景趋势与革新思路上,通过共享共建师资、产业、项目、人才实现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在目前的设计类专业群建设中,存在资源利用率、跨专业意识、转型过渡等方面的问题。

2.1对接专业单一使项目资源利用率低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设计类专业学生得以对接企业并进行项目实践、实习设计。企业团队都具有相近的专业领域背景,设计项目包含对多专业知识的设计运用。在校企项目对接中,单一专业学生能够完成本专业领域内的学习实践目的和企业要求。但对于项目中其他专业领域的内容,只能尝试涉足或由企业团队完成。如工业设计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除造型、结构、功能等主要设计部分外,还会涉及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甚至宣传发售方面的展示设计。可见单一专业对接项目,实际利用的仅涉及本专业的部分,没有充分利用项目来实现跨专业合作、技术穿插等企业设计人才应有的实践学习与经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1]。

2.2分组团队单一缺乏跨专业协作意识

目前设计类专业学生在“理实”结合模式下,不论是专业功底(理论与软件)还是设计创新方面都较好。然而在毕业生回访的调查中,存在工作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在少数。由于公司、企业设计团队并非由单一专业的同事组成,并且工作项目会涉及其他专业,需要各专业领域协调磨合。因此,毕业生熟练掌握的本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

2.3专业固化性强难以转化成专业群体系

经过长期发展,各专业不论是师资力量、教学计划、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体系,要想迅速转变成专业群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专业长期建设已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人培计划、企业对接项目等体系,难以迅速转变结构。一味迎合群建设也会影响本来流畅的课程体系,在师资、课程安排上也存在连锁反应[2]。

3以跨专业项目合作体系为导向的设计类专业群建设意义

3.1能够跨专业对接校企合作项目

以跨专业项目合作体系为导向的设计类专业群,将利用项目合作体系来共享企业项目,同一个项目可以被专业群中各专业最大化对接。每个设计项目中的各领域都由专业群内对应专业的学生完成,实现该项目的多学科化分类。不仅能充分利用项目内容,避免资源“浪费”和“利用不完全”,还能促进专业群的内部合作,提高设计作品的完成度。这种专业群体系的建设,能实现群内各专业间合作资源的共享化,更易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且能以项目作为有效媒介来促进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增强专业群的凝聚力。

3.2能够跨专业建立群项目小组

在引入课程项目时,让专业群内不同专业学生组队,根据学校开设专业类别进行“职位分工”,如“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结构设计师、产品经理”等任务分工,每个专业领域在做好自己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与其他专业同学协调设计问题。例如,造型设计类与结构设计的矛盾,需要双方进行改进或妥协,或重新拟定方案。同时,在项目团队中可以安排“设计经理”等跨学科管理类学生,扩大如创新创业类项目的合作交流,实现“设计师”在“市场营销”方向上的学习思考和设计更新迭代。跨专业职位化组队能提高毕业生职场的适应力,并且通过跨领域交流产生更好地设计作品,实现1+1>2。

3.3能够促进设计类专业向专业群体系过渡

各专业的固化现象与课程体系能够通过跨专业间共享接轨的设计合作项目来解决。让项目内容涉及的专业共同作业,逐步形成专属的合作性课程,通过课程促进教学模块的改革,实现培养方式和实训基地的转变和建设,达到专业的固化解除。由此深化各专业间的交流,打破壁垒,并在成功的项目基础上总结经验,更好地建设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对正在向专业群方向转型和各专业固化严重的院系提供了较低成本和较强实现力的渡过方式。

4以跨专业项目合作体系为导向的设计类专业群建设途径

4.1确立专业群的组成特色

建立跨专业合作体系,首先要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特色。专业群中的项目核心专业按合作的项目来划分。例如:结构产品为主的项目以工业设计为团队核心;文化创意类产品以视觉传达设计为核心;宣传媒体、动画三维类等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核心。选定群特色定位后共享对接资源辐射到各个专业,组建跨专业团队。设计团队尽可能包括3个专业以上,通常设计项目会包含平面设计制作、结构模型制作、视频制作等,充分利用项目合作资源。学生在分工中能够锻炼本专业的技能应用,同时体验设计团队中岗位分工问题的处理和协调。

4.2建立跨专业课程形态与多学科合作

在设计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商业与管理的课程,教授设计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课程内容,也包括技术与科学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除本专业技能之外能够适应、胜任专业周边行业的工作,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就业适应力。在校企合作设计项目中加入营销类、管理类课程,教学合作项目将与管理类学生一起进行,培养设计学生对团队管理、创业领域的能力。也为设计类专业群的商业导向和案例创造课程,结合企业项目进行市场设计开发[3]。同时还将与科技、材料相关专业或团队合作,让学生将技术的创新应用于设计上。这样的跨专业团队合作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共市场和技术领域,避免模版化的设计过程。以项目课程来连接各相关专业,而专业性课程仍分专业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在不破坏原本的专业教学体系情况下,进行跨专业项目合作,实行难度小,灵活性强[4]。

4.3建立跨专业团队分组与项目设置

导师团队:项目课程进行分导师、分班制的方式实施。以导师团队为项目分组的依据,导师团队同样跨专业分组。若某专业教师存在人数较少的情况,导师分组的数量取人数最少专业,如各专业教师数分别为6,3,5,6人,则导师组最多分为3组;若各专业教师人数较多,则可以适当减少团队数量,如人数为8,7,8,9,则可以分为4~5组。导师分组可以按照专业师资情况,进行导师资源优化分配,如在导师团队多加入某一核心专业的教师等。

班级分组:各专业班级数量不一致,并且与该专业导师数量成正比。班级的分组根据导师团队的分组数量来划分。如导师团队最终分成4组,则各专业学生平分成4组,再跨专业与其他专业组合成4大组,每一大组都有自己的导师团队。导师安排大组内的学生跨专业组成设计团队小组,设计小组成员每个专业不少于1人,不多于3人,总人数4~6人为最佳。既要保证成员能胜任任务量,也要防止人数过多导致的“滑水”现象[5]。

项目设置:课程选择在大二期间进行,学生经过基础学习,有理论与软件基础。设计类专业实践课程、专题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二期间,在不影响各专业课程计划实施的情况下,可以相对灵活的进行课程调整。各专业在制定方案、排课时,统一实践类项目课程的时间进行设计团队项目的跨专业合作,将优质项目利用率最大化。在作品提交阶段,作品形式根据项目合作企业公司的成品形式来决定,可以是每一团队提交一份成果,也可以各专业在团队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各自专业领域的作品。

4.4根据优势特色选择合作项目资源

项目的选择上采取择优选取的方式,以有规模的、体系化强的项目为优先选择项。与本地具有地方特色且优势性强的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结合产业特点,发挥师资与学生特色优势,帮助合作企业推进设计项目进程,同时也能提升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5结语

在“双高”计划和专业群体系建设發展背景下,在设计类专业在向专业群过渡过程中应该做到反思与改革。团队通过分析跨专业合作与专业群建设现状,主动思考在合作项目利用率、毕业生企业适应力、固化专业发展与转型等因素下,跨专业多学科的项目合作体系来建立专业群的可行性。跨专业项目合作体系下的设计类专业群能够充分利用合作项目资源,提高学生毕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力,打造人才竞争力,为各高校提供交流与参考。

猜你喜欢

跨专业多学科
商科类院校跨专业经管实验运行体系思考和探索
中韩合作办学中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探索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多学科的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
理科院校英语专业跨专业自主学习的调查与策略分析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