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位粉砂土地层中盾构施工监测控制指标研究
2021-01-08高梦怡
高梦怡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1 概述
杭州某地铁线路全长47km,共设24座车站。线路全部为地下线,大部分位于萧山区。隧道结构底板埋深10~22m,管片采用标准环+左右转弯环衬砌,管片内径为5500mm、外径为6200mm、厚度为350mm、环宽为1200mm,根据盾构区间安全等级及周边环境等级将监测等级划分为二级。勘察报告显示,沿线地表下20m内除表层土外普遍为粉砂、砂质粉土层,压缩沉降量大、固结稳定性较快。下部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层,抗剪强度低、压缩性较高、渗透性较小。地下潜水稳定水位高程在2~6m(地面高程在5~6m)。 文章选取4条盾构区间(包括上、下行线)隧道轴线地表沉降、隧道沉降及隧道收敛监测数据进行统计。统计项目包括盾构隧道轴线地表沉降、隧道沉降和隧道收敛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
2 监测数据分析
2.1 轴线地表累计沉降
进出洞口位置在施工前已进行加固,为区别于原状土区域故做单独处理,总计1662点。隧道轴线地表累计沉降量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隧道轴线地表累计沉降量统计表
由表1可知,隧道轴线地表平均累计沉降量集中在-40mm左右,加固区最大累计沉降量集中在-50mm左右,而原状土区域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布区间较离散,为-70~-140mm。为分析上述4条盾构区间在原状土区域轴线地表累计沉降分布情况,绘制累计沉降量频次分布图,如图1所示。
根据频次分布图统计结果显示,累计沉降量在-60~0mm区间的测点数量占91.9%。
2.2 轴线地表沉降变化速率
图1 测点频次-累计沉降量分布图
按照盾构掘进掌子面前30环至盾尾后50环位置,共统计沉降速率监测数据14147点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统计表结果显示,地表沉降变化速率在-5~5mm/d区间的测点数量占90.7%。
表2 轴线地表沉降速率区间统计表
2.3 隧道累计沉降
统计4条盾构隧道沉降累计量监测数据共计897点,隧道沉降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隧道累计沉降分布图
从沉降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隧道累计沉降量在-40~20mm区间的测点数量占90.1%。
2.4 隧道沉降速率
统计隧道沉降速率监测数据共计4706点次,统计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隧道沉降速率区间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结果显示,隧道沉降速率在-3~+3mm/d区间的测点数量占93.7%。
2.5 隧道累计收敛
将隧道收敛监测值与标准内径5.5m比较,获得累计收敛变化情况,共计监测897点,绘制收敛分布图如图3所示。
图3 隧道累计收敛分布图
从收敛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隧道累计收敛量在0~30mm区间的测点数量占94.3%。
2.6 隧道收敛速率
统计隧道收敛速率监测数据共计4706点次,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隧道收敛速率区间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结果显示,隧道收敛速率在-3~+3mm/d区间的测点数量占90.2%。
3 建议控制指标
文章基于高水位粉砂土地层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隧道沉降和隧道收敛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该类型地质条件下的控制指标提出以下建议,如表5所示。
表5 控制指标建议表
4 结束语
文章通过大量实测数据并结合国家规范相应控制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地表沉降、隧道收敛累计变化量实测情况与规范指标要求偏差较大,实测满足比例分别为62.6%和36.8%。考虑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判定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避免大量因监测报警而停工导致的损失,以及因设计指标过于保守而造成的建设成本上升等问题,建议对相应控制指标进行适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