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医学时代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优化策略

2021-01-08王珏孙岩岩韩震薛丽英吕爽李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6期
关键词:肿瘤学研究生精准

王珏,孙岩岩,韩震,薛丽英,吕爽,李卉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引言

恶性肿瘤这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重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恶性肿瘤引起的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每年因恶性肿瘤消耗的医疗费用>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1-3]。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2015年“精准医学”计划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提出了医学临床实践的前进方向,同时精准医学的理念及新近成果不断应用于肿瘤学各个领域,精准医学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及患者的预后已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这一战略指导下2019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为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实施措施。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途径已成为医学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在路径实施过程中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需要修改和完善,建立更优化的教育方法、人才管理和培养方式以及人文素质培养途径,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医学高等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文章中将肿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基石,阐述肿瘤学研究生在课程教育、基础科研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培养与管理的优化策略,探讨肿瘤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1 精准医学时代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优化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肿瘤分类治疗的思维不同,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及大数据分析等提供的信息针对肿瘤患者个体情况来全面考量制定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方案。肿瘤精准医学对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既包括了患者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测定,还纳入了患者的遗传特点、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分析、生活方式的考量和患者生活环境等在内的综合数据分析,以实现个体化精准诊断、个体化精准诊疗和个体化预后判断。药物靶向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治疗方式是肿瘤精准治疗的最常见治疗手段。精准医学的发展决定了生物学技术与医疗技术融合和整合的趋势,因此肿瘤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在新的科学发展及临床治疗模式转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培养模式和管理策略的优化[4]。

2 精准医学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1)中国现行的医学高等教育基础阶段为五年本科教学,在最初的四年里先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后学习临床相关专业知识,在第五年进入临床各专业轮转毕业实习。而肿瘤学是穿插在临床医学的整体教学中的,临床实践阶段也是在各专科进行不同病种的临床实践,使得本科学生普遍缺乏对肿瘤学系统化和全面化的认识。肿瘤学既包括生命科学知识也包含各种不同肿瘤类型所在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所含的知识体系丰富,临床思维复杂,临床诊疗中存在特殊性,需要涉猎和掌握的专业领域也很广泛。所涉及疾病的知识包括肿瘤发生部位的解剖知识、疾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诊疗差异、肿瘤不同病理分级和分期的治疗原则、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的原则等,如此宏大的知识体系很难在本科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得到全方位的阐述,导致临床本科毕业生在选择肿瘤专业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5]。现阶段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步进行,肿瘤学专业基础尤其是临床实践时间势必受到影响。

(2)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这种诊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综合地整合应用现有的各学科治疗手段,结合患者的体力状态,肿瘤的病理特点、疾病分期及预后特点,制定合理的诊疗计划,达到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随着这种诊疗模式的推广应用已经使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受益,推动了恶性肿瘤诊疗的进步[6],目前其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恶性肿瘤专科的特色诊疗模式[7],而研究生对其认知有限,肿瘤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研究生参与MDT的临床实施全过程,包括患者预后的随访追踪,使研究生体会多学科诊疗思维模式的优越性及必要性。

(3)加强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医学发展的原动力。研究生专业文献自学能力尚可,但在创新性上普遍不足,很多学生缺乏团队间沟通与表达能力、科研实践与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加强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医学研究生更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形势,将来在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更好地适应社会。

3 精准医学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优化肿瘤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比重

传统的肿瘤学课程包含了分子生物学、统计学、免疫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基于肿瘤学科自身特点,应该增加肿瘤学概论、肿瘤学与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交叉部分内容以利于研究生对于肿瘤基础理论及临床诊疗的理解。精准医学对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的培养模式和策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传统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外,需要加入恶性肿瘤有关的免疫学进展、生物信息学和现代生物学科等,并整合其他的专业相关内容,以实现将精准医学理念落实到肿瘤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上来[8]。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加入肿瘤学与精准诊疗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临床典型病例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精准化肿瘤治疗的理解,提高研究生的精准化科研思维,为临床诊疗的规范进行提供知识基础。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交叉学科合作理念,以利于对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的理解。

3.2 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定期召开实验室内部会议,逐步从引导研究生建立科研思维,到研究生自主英文文献导读常态化以寻找科研方向,直至研究生建立研究命题进行科研探索。定期进行对外交流学习,利用导师科研平台与国内甚至国际先进实验室进行远程学习交流,通过与先进团队的交流学习和讨论,开拓眼界,激发科研思维,增加创新意识。根据科研需求,增设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课课时数,拓增分子实验操作数量,加深研究生对基础科研思维的理解,利于创新思维的开拓。在临床实践中教学老师有意识地结合临床典型或疑难病例,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用于临床实践,了解患者病因、病理,建立诊断思路、讨论治疗方案,并提出治疗中可能的问题及疾病转归。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运用,才能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临床诊疗中的难点和争议点与科研相关的实验基础相结合,以在研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研究的目的,探讨研究方法及方向,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真正将科研理论与肿瘤的精准化思维融合。在科研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鼓励学生发问、探索,导师与学生在反复的交流与指导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

3.3 提高研究生临床诊疗能力,培养精准医学背景下的优秀人才

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研究生作为管床医师管理患者了解治疗全部流程,鼓励研究生主持教学查房项目,调动研究生对临床诊疗实践的积极性。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区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培养论述能力及提高综合素养。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疾病诊疗讲座等临床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目前肿瘤治疗的动态、热点及难点,引导学生洞悉目前科研发展动向。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石作用,同时还能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向医学实践转化的必要性,丰富了肿瘤专业培养的教学内涵,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室进行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多学科讨论,加深学生对多学科诊疗、精准化诊疗、个体化诊疗的了解及理解,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实现在精准医学模式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3.4 增加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医德的塑造

新的时代背景下,医患关系存在新的特点,恶性肿瘤疾病的特殊性需要更高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由于沟通方式及处理问题方式欠佳可能引起医患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可能会对医生造成伤害或不利于患者的自身利益。故而研究生期间应开展医疗人文素质及医德培养课程,定期学习并讨论,传播正能量,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提高研究生临床参与度,参与门诊筛查工作、科室义诊活动以及宣教随访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习总书记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肿瘤学研究生教育应从现阶段发展形势出发,加强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优化。精准医学的提出使肿瘤学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使肿瘤学的发展突飞猛进。鼓励研究生要结合目前肿瘤学发展特点,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完善临床及科研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科研动态,成为一名品德优良、专业过硬、与时俱进的优秀医生。

肿瘤学不断向前发展,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应顺应精准医学大背景,以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基石,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用时代的需求。创新、优化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管理建设,才能培养出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最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肿瘤学研究生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肿瘤学
肿瘤学
肿瘤学
肿瘤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