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对策研究
2021-01-08吴兰
吴兰
(苏州科技城医院,江苏 苏州)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疗器械的精确度也越来越高,各种高精度、高科技、更高端的医疗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医疗器械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1]。由于多数医疗器械会直接作用于人体,所以医疗器械的精准度及安全性在诊疗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医疗器械的维修和管理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为探讨在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现将我院在实行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前后医院所有医疗器械维修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日常使用的CT、核磁共振、超声、DR、心电监护仪、高压氧等医疗器械的使用、故障及维修情况进行统计。
2 方法
我院在2019年1月实行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对实施医疗器械管理前后的所有医疗器械维修情况对比分析,找出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维修管理对策。
3 结果
在实施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前,院内各种医疗器械的故障发生率约为45.5%,在实施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后,院内各种医疗器械的故障发生率约为22.5%;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采购、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相应的维修管理对策主要为监督管理采购流程,完善医疗器械维修制度,提高维修人员素质。
4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被应用于各类疾病的诊疗中。就目前的医疗形式来讲,医疗器械的存在,不仅成为了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还是医院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象征,代表着医院是否具有先进的医疗手段[3]。如果作为医治患者重要工具的医疗器械出现故障,且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修复,将会严重影响医院的日常诊疗工作,甚至会影响到对患者的救治,严重者还会影响到患者的人身安全,因医疗器械的维护是保障医院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4]。
目前,在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医疗器械的采购工作程序存在疏漏,无相关的管理规范,医院内尚未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及制度,对所需采购的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型号、性能等缺乏严格、完善的审核,使得质量不合格、性能不完善的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医院,导致了医疗器械的故障发生率增高,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诊疗工作[5];(2)缺乏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各科室日常应用的医疗器械得不到应有的日常维护及保养,甚至会经常被不规范操作使用,使得医疗器械频繁出现故障,当医疗器械出现故障时,又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维修处理,致使故障问题日趋恶化,最终致使医疗器械出现瘫痪[6];(3)医疗器械维修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具有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专业的高等学院较少,人们对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的认知程度较低,使得大多数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工作人员以大、中专学历者居多,所掌握的专业维修和管理知识不是很全面,也不够扎实,其对医疗器械维修与管理的经验大部分是来源于日常工作实践的积累及高年资工作者的传授,加之医院领导对其重视度不够,使得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行业内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人员对先进的维修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了解和掌握,不仅使得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人员难以跟上高科技、高精度、尖端医疗器械的发展形势,也难以应对院内部分医疗器械的维护[7]。
针对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可实施的维修管理对策有:(1)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及制度,组成专业的医疗器械采购部门,在医院做出医疗器械采购清单后,由专业人员对所需采购医疗器械的型号、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实施优胜劣汰措施,严格采购流程,保证为医院进购合格的医疗器械;(2)制定完善的维修责任制度及监管制度,切实提高对医疗器械管理的重视程度,制定并完善包含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到设备的维修和报废在内的全套规章制度,同时医院加大对医疗器械的维修投入,从购置费到维修费等都要进行切实的成本分析,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严格管理医疗器械维修人员以及医疗器械维修记录,建立完善的维修档案,要求上岗的维修人员具备相应的维修资格,熟练掌握维修技术。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及维修实施“责任到人”的方法,明确所有医疗器械的负责人和管理者,确保医疗器械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能够被发现并展开相应的维修,有效地避免出现疏漏或维修不利等情况。对医疗器械的维修和管理实行监管,督导并贯彻落实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责任,提高医疗器械负责人、管理者、维修人员的责任意识[8];(3)提升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重视对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培养,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提高对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重视,保证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可最大程度的实现其价值,尽可能的为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外出学习及培训,可有助于提升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使其能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发现医疗器械的故障隐患、找出医疗器械故障原因、及时实施有效的解决故障的方法等;为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可有助于提升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实际维修操作能力,使得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能够全面掌握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仪器的工作原理、构造、所应用的计算机技术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获得先进的、全新的实际操作知识;(4)制定医疗器械维修的周期,采用大周期、小周期的检修制度可有效保证医疗器械具有可持续利用性,固定专人对医疗器械进行日常例行检查及维护,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务必检查好电压和电源,在使用医疗器械后,要及时对医疗器械其进行清洁,做好防尘措施等,每月对医疗器械进行大清洁及简单维护,每半年对医疗器械进行基础的检修,每一年对医疗器械进行彻底的大检查,尤其是对医疗器械的精度、状态及设备的性能做好全面检查;(5)建立并完善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数据库,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完善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数据库,科学的管理医疗器械的维修。应用参数数据库完整、详细的记录维修档案,可为医疗器械故障管理提供准确详尽的维修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工作效率。医院可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医疗器械的维修数据展开精确的数字化分类,应用网络与供应商共享医疗器械数据,在采购医疗器械时要求供应商辅助医院展开医疗器械的维修,及时发现医疗器械的数据是否发生变化,若医疗器械出现数据波动,维修人员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或及时与医疗器械供应商取得联系,自行或在供应商协助下更换医疗器械配件并进行准确的预测。在医疗器械维修和管理数据库的支持下,医院内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还可以以数据参数为基础,对不同品牌的医疗器械进行评估,为医院医疗器械采购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提高设备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示,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的维修制度,实施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办法,可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对维修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医疗器械的故障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