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
2021-01-08陈德民中海油气泰州石化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25300
陈德民(中海油气(泰州)石化有限公司,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石油产品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石油产品成分相对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为提升油品理化性质检测准确率,相关检测部门逐渐改变传统的检测方式,创新油品化学分析法,提出了多种仪器分析技术,大大提升了油品分析的准确度和效率。现阶段,仪器分析方法,广泛应用在石油企业中,保证油品分析过程准确无误。
1 气相色谱仪器分析技术
1.1 气相色谱技术特点
气相色谱法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技术,在实际应用此种技术过程中,支持油品分离,可测定乙烯中的微量甲烷、丙烯等杂质。就石油产品本身特点看,石油产品具有蒸发性,为强化石油产品评价效果,借助气相色谱法实现蒸馏评估,然而蒸馏所需的时间较长,需要通过大量的样品检验操作来提升蒸馏的检测精度。气相色谱主要是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结色谱法,在样品气相中的传递较快,均衡了样品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关系[1]。基于此,相关领域中广泛应用气相色谱技术,选择灵敏高的检测仪器,大大提升了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的灵敏度,实现了在油品分析中应用价值。
1.2 气相色谱技术优势
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诸多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油品分析中,展现了较高的应用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气相色谱仪器分析技术应运而生,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油品分析中,支持对辛烷、汽油族成分的测定,并且能够应用在不同形式样品测量中,技术应用效果显著。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原理,主要是利用石油产品相关的物质极性、吸附性能和沸点差异等,对混合物中的物质进行分析。我国相关技术部门在实际运用气相色谱技术过程中,主要依据气相色谱图像与产品实际分布的关联性,实现分馏处理,将此种分析技术应用在油品分析中,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是值得推广应用的评价方法。因此,在气相色谱技术支持下,提升了数据检测分析效率,大大缩短油品分析时间,无需大量的检测样品,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油品分析工作效率。另外,气相色谱分析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石油产品,能够制定出不同的油品评价标准,可针对不同的石油产品,进行相应的评价,避免受到石油产品自身差异性影响[2]。现阶段,国内外对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展开了诸多的研究,为石油产品性质检测夯实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表述道,借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能够分析出汽油单体烃的组分,能够具体检测出蒸气压、密度、热值等质量指标,在汽油产品组分分析上展现了较高的应用性能。
1.3 气相色谱主要组成
气相色谱仪器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等系统部位组成;组分能否分离,关键点在于色谱柱的应用,支持将分离后组分的鉴定。就气相色谱在石油化工业中的应用情况看,大部分石油原料产品均可以采用气相色谱法展开分析。
1.4 在石化分析中的应用分析
油品分析中,气相色谱法的应用贯穿于油田勘探开发、油品质量控制环节等,技术方法应用优势显著,速度快、成本低、灵敏度高;主要应用在油气田勘探重点地球化学分析、原油分析、炼厂气分析、模拟蒸馏、以及油品分析等过程中。
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方法开发
在整个方法开发过程中,根据样品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条件,相关人员在建立过程中,预先了解了样品的形式、溶质分子极性、大小、紫外线光谱性质、溶解度等,基于上述知识的了解,可选择出合适的色谱模式、流动相组分以及检测器的选择,试验人员初步试验后,通过方法的建立,可进一步优化工作,并促使组分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确保在检测状态下实现良好的分离效果,保证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定量检测[1]。
2.2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的步骤
油品分析过程中,通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可有效提升组分检测结果效率,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根据被分析样品特性进行选择,首先选择一根适用的色谱柱,反复确认柱的内径和柱长,并科学地选择粒径和孔径。其次,要优化分离条件,确定流动相的组成、流速和洗脱方式;最后,由获得的色谱图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提升油品组分分析结果准确性,必须协调流动相、被分析物以及固定相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分析中发现三者的协调性直接关系到峰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性,保留时间越长,分型也就越好。因此,最终认定峰保留时间、选择性和柱效是决定分离度的三个重要因素。
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应用
相关研究学者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分析和试验,实现对石油产品构成物质、烃类等物质的分离,支持对多环芳香烃的测试。通过大量的实验检测发现,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可定量测试煤油、柴油中含有的芳香烃类化合物,进而弥补气相色谱缺陷,保证汽油成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过程中,联合使用了紫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大大提升了石油中芳香烃化合物检测率,大大提高了石油产品分析的准确度,尤其联合紫外线图谱进行分析时,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油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支持下,利用了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提升了液相色谱检测效率,更好满足相应的物质标准,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单一化合物检测方法;基于此,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定量测试、定量评定,优化了石油产品组分检测过程,保证检测的精确度,缩短了石油产品的分析施加,保证油品分析效率[3]。
3 近红外光色谱分析技术
3.1 近红外光谱技术特征
3.1.1 多元校正技术
近红外光谱法中的多元矫正技术,是提升油品分析能力的关键、是化学计量中的重点部分,通过此项间接测量手段的使用,实现了数据处理、分析目标,提升了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保证数据信息分析结果准确性。在此项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用到参数构建矫正模型,进而实现对待测样品组分、属性的检测。同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覆盖了光谱预处理、定性研究等方面内容。
3.1.2 主要特征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速率高,可在一次光谱测量下构建校正模型,对组成成分、性质展开全面的分析,进而保证定量定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近红外光谱技术运用效果好,可在各种测量仪器作用下,对固体、液体进行测定,整个过程操作简单、有效,并且不需要预处理,经过分析后,对生物、化学、电磁的构成污染小,与绿色分析技术标准相吻合,技术应用全过程中,经济成本投入小、可重复使用,具有显著的技术应用价值[2]。
3.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品分析技术中的应用情况
3.2.1 定性分析法的应用
定性分析法的应用一般是借助检测样本谱图、位置样品谱图获取最终的结果,支持在完成谱图样本检测中应用。由于近红外光谱敏感性强,会形成重叠的吸收峰,实现对各种光谱数据的鉴别,降低了光谱鉴别难度系数。在定性分析法支持下,提高不同类型油品成分检测效率,提高组分鉴别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鉴别过程中,应用到建库判别算法,通过构建标准物质样品库,实现对样品库中光谱数据等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保证油品中物质成分和含量评判准确性。聚类分析法,通过光谱图视图降维方式展现,分解光谱数据矩阵,根据不同成分矩阵图,对最终的结果进行计算,整个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做好样本分类工作,全面分析无相似要素,进而形成谱系图。
3.2.2 定量分析法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支撑下,可客观的评判样本的准确性,构建相应的样本模型,为后期检验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需要做好样本物化性质检验工作,加强对基础数据的判断,保证样本整体质量,并通过构建标准检验法,加强对检测误差的控制。另外,在定量分析法中,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MLR、主成分回归PCR模型,进而保证校正工作处理效果[3]。
3.2.3 发动机油质量监控点
通过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提高了发动机油质量,在红外光谱技术处理过程中,有效把控油品的应用时间,降低故障发生几率,实现对原油、新油吸光度谱线峰位的检测,降低了发动机有机化合物污染程度。
4 结语
总之,现代化科学技术快速进步,驱动仪器分析技术进一步发展,通过本文分析发现,将近红外光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等技术运用在油品分析中,提高油品分析数据准确性,保证仪器分析技术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