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的针灸普及(1949—1965)

2021-01-08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训练班针灸疗法普及

李 剑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省就在部分地区开展了针灸普及工作,并受到卫生部的肯定。第一个10年过后,鉴于山西医疗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以及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山西省更为主动、更大范围地开展针灸普及工作,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有效地改善了山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状况。通过回顾这段中医技术推广的历史,以加深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针灸普及的了解。

1 新中国第一个10年山西的针灸普及

1.1 1954年前后的针灸普及

早在1946年,朱琏任晋冀鲁豫边区卫生局局长时,已在边区推广针灸疗法[1]。这一做法一直在延续,1949年2月华北卫生学校专门开办针灸班,首期招收73名学员,由朱琏和针灸业者张久廉等授课[2]。但其中是否有山西学员无从查考。

为了有计划地研究和推广针灸疗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于1951年在京成立了针灸疗法实验所。至1954年初,该所已培训100多名学员,其中有大学教授、助教、医院院长、医师、医士、护士、助产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等。除16人留在该所工作外,他们成为最早一批普及针灸的“种子”,返回9个中央直辖市、24个省(区)的原单位,在当地推广与研究针灸学术,收效很好。山西某职工医院及某工厂卫生所已培养了40余名针灸技术干部,设立了针灸治疗室[3]。北京市中医学会成立了针灸研究委员会,并举办了4期针灸疗法业余学习班。1952—1953年,该学会组织8个针灸小组,分赴各地开展针灸治疗,其中就有山西慢性病疗养院。随后,大同、太原等地的职工医院也推广了针灸疗法[4]。

1953年3 月—12月,山西省级机关干部公费医疗院采用针灸治疗颜面神经麻痹患者12人,治愈率达90%以上;治疗三叉神经痛33人,治愈率达80%以上。翌年春,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聘请10余位著名中医,轮流向该院医务人员讲授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同时,全省卫生院、卫生所及综合医院普遍推广或采用了针灸疗法。山西省领导同志还在中西医座谈会上鼓励推广中医疗法[5]。同年4月,山西省第五届卫生行政会议提出,在各中级卫生学校加授针灸课程。山西省医士学校、太原卫生技术学校和长治卫生技术学校均在年内增设了针灸课程[6]。

1954年11 月,山西省卫生厅召开冬季卫生工作会议,会议决定推广针灸疗法,并要求太原市立人民医院、大同市立人民医院和长治人民医院设立针灸科[7]。随后,山西采取“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步骤和方法,在省内各地普及针灸,推广使用针灸疗法治病。先由省、专、市级卫生部门培训能够担任针灸教学的师资,县以下做短期普及训练[8]。太原市立医院开设针灸科后,因受到轻视未能搞好,后来被市卫生局取消[9]。

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1955年夏,卫生部指示各省市卫生部门应当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积极配合这一运动[10]。山西召开全省卫生工作会议,迅速对农村卫生工作做出部署,规定在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巩固和健全每个县卫生院、妇幼保健站和区卫生所……达到每个乡基本有1名针灸医生或针灸人员,每个乡都建立保健站或联合诊所,农村每个针灸医生带1名徒弟[11]。此后,山西省通过推广针灸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网的做法和成效引起了全国关注,成为中医政策调整后开展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典型。

1955年11 月,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以高级针灸师资训练班学员为主组织针灸医疗队,到山西长治开展工作。“到长治专区的针灸医疗队,除了为专署所在地的患者治疗以外,为专区举办了针灸训练班。学员有190多名,西医和中医各半,主要目标是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工矿医院培养针灸医疗干部。他们还派了队员到长治的集体农庄卫生所协助工作,求诊病人每天有20余人;同时也帮助农庄附近的中、西医生进修针灸技术。他们还派了队员到璩寨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门诊治疗,求诊病人每天近50人;附近的中医医生也主动前来学习针灸术”[12]。崞县卫生院则自发组成了针灸学习组,学习针灸疗法[13]。

1.2 1958年前后的针灸普及

为使卫生工作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山西省1956年决定将针灸普及列为卫生事业首要任务之一。在山西省中医学校和专、市级的6个中医进修班,先后抽调针灸基础较好的医生700余名(平均每县5~7名),培训3~6个月,使之从理论上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针灸学术的原理,明确手法和适应症与禁忌等;在技术上能够掌握和熟悉120个以上的穴位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能对一些主要疾病做出正确诊断与治疗。这批骨干指导人员下到基层后,帮助各县先后成立了针灸学习委员会,设置学习班,成立乡级学习小组。采取集中授课、分片划区、带徒弟等方式普及针灸。稷山县各农业社保送脱产学习的49个针灸学徒,即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其他100多个中西医生和450多名保健员分散在广大农村,该县针灸学习委员会还组织个人自修,按时布置作业,利用农闲学习。

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各地制订了一些必要制度和测验方法,并组织医疗队定期到各地检查指导,答疑解惑。讲课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长治、雁北专区和忻县、隰县等地采取少讲多做,学员互相找穴位,互相针刺和以病定穴等方法加深记忆。沁县、太原等地以手把手、边教边学,多讨论多实习,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再在实习中找出答案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经过4~6周的学习,学员一般都能掌握60个穴位,熟悉主要和常用的30个穴位,能治疗农村中常见的四肢痉挛麻痹、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胃肠炎等十几种疾病,并做到消毒严密、诊断明确、操作细致[14]。

针灸的临床应用收效可观。稷山县、太原市、晋南专区等治疗聋哑患者30多例,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治疗药物性皮炎患者1例,取得了显著疗效,受到患者的欢迎。晋南专区319名学过针灸的中西医生在20多个地区治疗患者1.02万余人,共针灸3万人次,治愈和好转者6700余人。太原某职工医院针灸治疗4500余人次,治愈率68.3%,有效率91.3%。各医疗机构开展针灸治疗后,治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山西省中医学校中医门诊部、太原某职工医院和稷山县卫生院等5处调查,群众要求用针灸治疗者占门诊总数的1/3强。山区、边远地区和缺医少药的地方,针灸疗效和作用更为显著。为做好普及工作,山西省卫生厅组织有针灸专长的名中医和高、中等医学院校的针灸教师共同编写针灸讲义,先后印发1万册,购买针灸挂图420套、针具和消毒盒2000套分发各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4]。

到1958年,山西省训练的专、兼职针灸人员已达1.3万余名。1959—1960年,山西再度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普及针灸疗法,绝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掌握了二三十个常用的针灸穴位,一两种常用的针灸手法;很多不脱产的卫生员也学会了初步的针灸技术;包括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在内的全省90%以上的医疗机构,都设有针灸科或针灸室,或有专、兼职的针灸人员[7]。

2 20世纪60年代前期山西的针灸普及

2.1 农村医疗资源短缺背景下的选择

1960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近10万,中等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近20万。当年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为1.9万人,是历年来最多的1年。当年毕业生70%以上分配到农村、林区、厂矿以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力量[15]。尽管如此,对于幅员辽阔的农村而言,仍是杯水车薪。由于原有条件薄弱,医疗卫生人员增量有限,山西省沁县榜口公社庶纪保健站就是由一位老中医、一个青年西医建立起来的[16]。自发组织培训中、初级医务人员因此成为山西省填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空缺的主要手段[17]。

运城县人民医院就是以原有医务人员培训新员工,不但发展壮大,并帮助周围八、九个县建立了县医院。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结合、系统传授与专题传授结合的方法,开办各种训练班,是该院培养新员工的主要方法。至1961年,该院先后举办了妇幼、中医、针灸、化验、护理等24个专业训练班,培养出中、初级各类技术干部近2400人[18]。1962年10月,该院招收15名学徒半工半读,分别为中医、中药、放射、理疗、口腔、病理、护理等专业。学习期限为3年,固定教师,跟班学习,在规定时间内讲授医学理论知识,教学结合,边学边用。3年后,这些学徒已掌握了各专业的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医学徒已能初步切脉和扎针[19]。自1958年起,该院学习和研究耳针疗法,能治疗的疾病由7种发展到52种。1963—1965年,该院用耳针疗法治疗各种病证3260余例,有效率达86%以上[8]。

为了进一步推广针灸疗法,提高针灸技术,充分发挥针灸疗法在防治疾病工作中的作用,山西省中医学校从1963年起开办针灸骨干训练班,为全省各地培训针灸师资,传授名老中医专长的针灸手法和治疗经验。很多专区、县卫生部门,举办了短期训练班,或组织针灸医疗讲授队,大力进行针灸普及工作[8]。

2.2 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后的普及针灸

2.2.1 政府的促进和推动1960—1965年,各地曾组织大批医务人员巡回医疗,但基层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山西医疗队注意到针灸疗法疗效好,节省大量药品,又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运城县卫生部门组织的夏收巡回医疗队,在夏收巡回期间,共治疗病人1万余人次,其中85%左右的农村常见疾病都是用针灸或以针灸为主的疗法治疗,大部分病人不花钱或只花几分钱就把病治好了。”各级卫生部门组织的巡回医疗队和流动医院采用针灸技术为农民防治疾病,深受群众欢迎[7]。

1965年8月3日,《山西日报》发表社论《大力推广针灸疗法》,盛赞针灸疗法符合“多快好省”原则,要求各地继续开展针灸普及工作[20]。不久,《山西卫生》发表社论《普及针灸非常重要》,强调“在农村使用疗效好、花钱少、省时省事的针灸疗法,还有推拿、按摩、单方、验方等疗法给农民防治疾病,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希望看病不误工、少误工和不花钱、少花钱的要求,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群众,有利于阶级路线的贯彻。”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针灸治病的普及工作[21]。山西省卫生厅随后发出的通知指出,大力推广使用针灸疗法防治疾病,是当前各级卫生部门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求每个县都要尽快办起一个针灸训练班,训练全县医务人员;每个医院都要将针灸治病列入医疗常规,并订出必要的制度[22]。与此同时,《农村卫生员针灸课本》等针灸类图书大量印行,便利了基层的针灸普及工作[23]。

2.2.2 山西各地普及针灸的做法和经验1965年3月,山西省中医学校开办第3期针灸骨干(师资)培训班,学员多是县以下医疗机构有一定针灸技术的医务人员。运城、闻喜和忻县专区也开办了针灸训练班[21]。

山西省一些地方1958年就办过农村卫生学校,以培训农村需要的初级医疗卫生人员。1963年,岢岚县采取“社来社去”的办法,创办半农半读卫生学校,自力更生培养农村医生。1965年3月,山西省召开全省半农半读农村卫生学校会议,推广了岢岚的经验。经批准,沁源、五寨、五台、运城、晋城、祁县、大同、长治等19个县市,先后因地制宜地办起了半农半读卫生学校。另有38个县也自办了半农半读卫生学校。“沁源县半农半读卫生学校在教学中先教会学生针灸、药性和土方土法等少花钱或不花钱的治病方法,学生劳动时就能发挥所学。[24]”1965年国庆节假期,山西大同市农村卫生学校16名返乡学生用针灸2 d内就给40多名患者治了病,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25]。显然,适宜农村应用是针灸受到青睐的主要因素。

1965年初就已组织了3批农村巡回医疗队的运城人民医院,采取了上山巡回前集中学习、下乡后向农村医生和不脱产卫生员传授以及在医院里开办训练班等办法,培训在地农村医生。在夏收时节,该院到龙居、大渠支援农业生产的医生,还利用生产间隙,开办了两个流动训练班,培训了48名医生及不脱产卫生员[26]。闻喜县[22]和偏关县[27]则委托县人民医院开办针灸训练班,轮训全县中西医医务人员,在全县医疗机构普及针灸。

1965年7 月下旬,晋东南专署卫生局在晋东南卫生干部学校举办了一期针灸、推拿师资训练班,脱产学习2个月。这期53名学员绝大部分是来自各县医院、卫生所热爱针灸、推拿专业的中级医务人员。主要培训针灸、推拿、按摩和耳针疗法等,采取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28]。晋中专署卫生局亦于9月中旬委托太谷卫生学校举办了针灸师资训练班,为晋中各县培养针灸师资,以便在全专区推广针灸疗法。这期学员共47人,多是熟悉针灸技术的中、西医。通过培训,不仅要求提高针灸技术,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回县后成为当地针灸训练班的教学骨干力量[29]。

当时浮山县卫生局从各医疗单位中挑选了9名有针灸专长的医生,组成了3个针灸巡回讲学小组,深入农村,采取逐社集中的方法,在全县1100多名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中普及针灸疗法。除了讲授针灸的基本知识和晕针的处理,还讲授感冒、头痛、牙痛等20多种常见疾病针灸治疗方法;同时,还携带了一部分针具,供应基层卫生员治疗时使用[30]。

3 结语

针灸普及是新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并深受中医政策演变的影响。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的基本国情也促成这一传统医疗技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普及,并成为最早得到民众和西医业者认可、普及程度最高的中医疗法。山西省的普及针灸同样也基于上述考量,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成为最有力的推动者,并采取了分层培训骨干、逐级向下传导的普及方式。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积累的师资、大量出版的普及型读物,为1960年代山西普及针灸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资源可及性。

猜你喜欢

训练班针灸疗法普及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小幽默5则
比眼力
针灸疗法
冠军的秘密
减肥训练班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