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抖音”短视频文本里的新生代婆媳关系

2021-01-08宓淑贤

天府新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婆媳抖音关系

宓淑贤

《2020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抖音国内日活跃用户数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1)《2020抖音数据报告》,数据来源于“抖音”官方抖音号,2021-01-22,https://www.douyin.com/video/692043400 9621286151?previous_page=search_result&extra_params=%7B%22search_id%22%3A%22202108231210350102040502234500B920%22%2C%22search_result_id%22%3A%226920434009621286151%22%2C%22search_type%22%3A%22video%22%2C%22search_keyword%22%3A%22%E6%8A%96%E9%9F%B3%E5%A4%A7%E6%95%B0%E6%8D%AE%E6%8A%A5%E5%91%8A%22%7D,访问日期:2021-08-23。作为具有表演性质的抖音短视频自然会经过构思、加工和剪辑等艺术处理,也会有演员或者短视频出镜者表演上的夸张化表现。但若忽略这些艺术处理和表演性,可以发现,当大量短视频内容出现同类化指向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其视作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文本性展演,反映出有关当代年轻人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反思。一些短视频内容能够被数以万计的人喜欢,看似是短视频内容本身迎合了很多人的认知和看待事物的态度等,实则这些短视频内容呼应的恰是某个时段流行的社会价值观。(2)宓淑贤:《抖音上的个体形象建构与对社会价值观的呼应——兼论书写抖音微生活民族志的可能性》,《民族学刊》2019年第4期。2019年11月25日(3)在抖音中搜索短视频文本时间为2019年11月25日,以下均同。,搜索关键词为“婆媳”时,抖音“话题”一栏出现了192个相关视频集,如“婆媳”“婆媳关系”“婆媳问题”“搞笑婆媳”“婆媳联合”等。其中视频数量最多的是名称为“婆媳”的视频集,视频数量为3.5万个,总播放量高达82.4亿次,平均每个视频播放量高达约2.35万次。这些视频中获得最高点赞数的于11月12日发布,点赞数达到188.3万个,评论数达3.4万条,转发量为1.1万次。“婆媳关系”视频集下面8987个视频,被播放10.2亿次。视频播放量最多的达到1.24亿次,最少的也有376次。

另外,笔者分别在2019年11月7日和11月25日在抖音上搜索“婆媳”关键词下的“话题”视频集,发现:只过了18天,仅名称为“婆媳关系”视频集的视频数量就增加了1683个,日均增长量达93.5个;“婆媳”主题下的视频集多了两个,虽然在总视频数量上只多了7个,但是合计播放量高达3.2万次。可见,“婆媳”已经成为抖音用户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且被关注度一直较高。翻看这些视频的发布者和评论者的账号,会发现大部分是已婚年轻女性,年龄在25~35岁。当这些视频文本和评论文本数量或者点赞数、评论数足够多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已婚女青年对婆媳关系的认知观念和婚后的生活样态,同时呈现出当代已婚女青年的婚恋观和家庭观,这些家庭观念以及家庭内部个体生活方方面面的转变恰是当代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重大变迁的一种展演。

一、文献综述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研究中,“婆媳”既作为一对亲属称谓,又作为一组家庭角色关系而出现在众多民族志中,婆媳关系可以反映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的变迁。许多研究都解析了婆媳关系对家庭结构变迁、家庭权力博弈、家庭资源配置、养老模式等的影响。(4)如张丽强:《山西韩村婆媳关系的嬗变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郑诗敏:《临时主干家庭中的婆媳关系研究——以海口市为例》,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王胜哲:《城市八零后婆媳关系研究——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笑冬:《最后一代传统婆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等等。也有学者从社会制度、家庭资源配置等角度去阐释婆媳关系的变迁,(5)如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包含了权力视角。

在早期民族志中,对于婆媳关系的阐释通常是权力视角,婆婆和媳妇在家庭生活中存在权力的上下之分,这些研究多关注媳妇嫁到婆家后自我适应问题,以及媳妇对婆家原有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等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通俗来说就是婆媳矛盾,主要表现是媳妇加入夫家家庭之后“扰乱”了原有稳固的家庭关系。如费孝通描述了江村新媳妇在婆家的拘谨和在娘家的自由状态,在婆家,婆婆是媳妇的潜在对手,她们经常指责和辱骂媳妇,作为新成员的媳妇成为原有家庭关系的“干扰”因素。(6)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6-59页。杨懋春在分析山东台头村的家庭关系时,分析得出“家庭生活的真正核心是家庭成员的关系”,而婚姻和血缘决定着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较为亲密的母子关系会在儿子结婚后使得母亲感觉受到威胁,因为儿子将感情从母亲身上转移到新媳妇身上,婆婆通常会认为儿子在儿媳的鼓动下逐渐抛弃了整个大家庭,忽视了对父母、兄弟和大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婆媳之间相互猜疑和自怜使得婆媳矛盾产生。(7)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60页。马格瑞·沃尔夫(Margery Wolf)从男人在子宫家庭的不确定地位入手,认为婆媳通过子宫家庭的方式实现的是对同一个男人的争夺,而这也是造成婆媳敌意的重要原因。(8)Wolf,Margery,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p.32-41.另外,很多早期的国内外人类学者在其民族志作品中都有对婆媳关系的描述,只不过并未单独放在某一章节中予以叙述,这些描述中多侧重婆媳关系对整个家族(庭)关系的影响,混杂在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养育、赡养等的分析之中,也展现出婆婆对媳妇有层级的特殊权力,比如随意打骂等。

在中外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中,“婆-媳”作为女性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人生角色被研究者关注,文化制度视角和家庭政治视角是研究婆媳关系的两大主要研究范式,(9)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其中都暗含了女性作为新媳妇需要适应男方家庭的视角。如李霞突破传统的男性亲属关系视角窠臼,转从女性视角出发,利用“婆家-娘家”的亲属结构框架,对山东张村女性从娘家到婆家的亲属体系适应做出了详细的解读:已婚妇女需要适应的是以丈夫为核心的婆家亲属关系体系,她们在小家庭中的新生活与婆婆相关联的事件纷繁复杂,包括夫妻关系、生子、坐月子、养育以及分家等。(10)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6-236页。杨华以湘南水村女性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作为研究主旨,对婆媳关系的不同阶段、矛盾诱因等做了本质上的分析,同时书写了当地女性作为新媳妇如何融入夫家的历程。(11)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当然,婆媳关系研究并不只限于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也将之作为一种复杂的动态关系来阐释,对婆媳角色、婆媳关系以及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等做了定量研究,如从角色理论的角度探究婆媳关系等姻亲关系满意程度(12)Julianne M.Serovich and Sharon J.Price,“In-Law Relationships: A Role Theory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Vol.24,No.1,1994.,从中产阶级黑人妇女对婆婆的顺从行为预测其在婆家的适应程度(13)Jacqueline, Jackson and Linda,“Extending the Extended Family: The Mother-In-Law And 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 Of Black Women,”Family Relations, Vol.37,No.3,1988.,从印度婆媳关系的紧张分析她们在家庭制度中所处的相互矛盾的家庭位置(14)Allendorf, Keera,“Like Her Own: Ideal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Mother-In-Law/Daughter-In-Law Relationship,”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Vol.38,No.15,2017.。

目前的定量研究多将婆媳关系的相关因素如满意度、幸福感等抽象成某些变量而做量化分析,类似这样的研究难以突破分类法的局限,也就难以解释家庭观念变迁在现实中的实践,这种定量模型的缺点可以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加以克服。定性研究多将婆媳关系纳入夫家家庭关系去阐释,缺少人类学意义上的他者视角,即缺少女性视角来分析实践中的婆媳关系。自网络时代到来之后,网络平台成为很多人书写人生经历与表达观点的重要载体。抖音上“婆媳”关键词“话题”一栏大量出现的短视频,其主题和评论均反映出新媒体时代婆媳关系这个话题被抛上了台面,普通民众的观念被视频化和文本化地表现出来,体现出新生代已婚女性对家庭关系、婆媳关系、亲密关系和婚姻等多层面的思考,这些思考可以生动地呈现当代社会变革对家庭形态和家庭理念的深刻影响。本文将短视频的内容和评论进行类型化和文本化,对这些文本呈现的新生代儿媳妇视域下的婆媳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展现新时期家庭结构的变迁和家庭观念的演进。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综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双重优势,把线上数量庞大的内容文本和评论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单一田野点带来的信息偏差和特殊性。另外,在陌生化的网络世界中,多数人的事件分享和感受分享可能更符合其本人的实际情况,规避了单纯访谈可能带来的虚假信息和表象内容。传统的婆媳矛盾在新生代婆媳关系中有不同表现,家庭形态的变化影响着个体的期待与行动,同时新生代的家庭观念也塑造了正在形成的新的家庭结构,这一实践中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新生代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变迁。

二、抖音“婆媳”短视频文本类型化梳理

对抖音短视频的文本化处理指的是对短视频内容和评论进行文本上的类型化、概述化等处理,以使得抖音用户的观点被更清晰地凸显出来。根据关键词“婆媳关系”,对抖音“婆媳”关键词下“话题”一栏中不符合主题的短视频和评论进行了排除,只对那些符合主题的进行类型化处理。由于相关视频集较多,本文只对视频数量和播放量最高的两个视频集中的典型视频进行分析,这两个视频集名称分别是“婆媳”和“婆媳关系”。对短视频内容文本和评论文本的类型化处理主要围绕着关键词“婆媳”“关系”等展开。

(一)短视频内容文本类型

短视频内容文本化意味着需要将短视频的核心主题、人物类型、基本内容进行类型化书写。综合抖音“婆媳”关键词下“话题”一栏中“婆媳”和“婆媳关系”两个视频集可知,短视频涉及的关系类型有三类,分别是婆婆和儿媳、丈夫和妻子、大姑姐(小姑子)和弟媳(嫂子)。出现丈夫的兄弟姐妹或其配偶的短视频基本上有两大类,分别是偏心型和感同身受型。前一种类型主要指涉婆婆对其儿女不能一视同仁,如心疼自己女儿和外孙子女,对媳妇和孙子女照顾不周,即在“出钱出力”上不均衡;后一种类型主要指涉大姑姐(或小姑子)对弟媳(或嫂子)具有同理心,并批评自己母亲(短视频中的婆婆)的做事方式。儿子(丈夫)出现的短视频,主要有三种类型:偏向母亲型、受婆媳双重“欺负”型、置之不理型。其中,第二种类型的视频较受欢迎,表征为“婆媳更像一家人,儿子不像亲生的”,这种实际与变现错位的短视频类型,从评论区文本中大量的“羡慕”者可以看出,新生代已婚女青年将这种方式视为“婆婆爱护(自己),老公疼爱”的典型表达。

“婆媳”话题相关短视频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剧情表演型、日常生活再现型、观点表达型、影视剧片段型和蹭话题型。其中,“蹭话题型”指的是短视频内容不指向婆媳关系本身,但视频中出现了婆媳二人,展现了婆媳间平和的关系,但这种和谐只是结果,并没有对婆媳关系和谐的内涵进行呈现与解读。如婆媳二人共同食用多种海鲜食品的短视频,目的在于宣传工厂生产的袋装海鲜制品。这五类短视频的主要关注点显现出六个时间节点和三个人生重大事件:前者是家务、日常生活接触、孕期、坐月子、照看孙子女、小夫妻吵架,基本对应于不同时间段小夫妻的生活状态;孕期、坐月子是媳妇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照看孙子女是婆婆生活转变的重大事件,即后者。短视频中婆媳关系的类型主要有三类,即和谐型、矛盾型、冲突型。第一种类型多是一些生活场景的再现或者一些模仿性表演。第二种类型多是婆媳二人在生活场景中发生一些不愉快,并未正面冲突,多数只是言语上的发泄。第三种多为肢体上的冲突,如婆婆打媳妇耳光或者推搡媳妇等。矛盾型和冲突型的区别在于不满是否已经明面化、尖锐化。矛盾型更多的是内心的不满,并未付诸行动,而冲突型则是在行动上表达了不满。也就是说,婆媳关系的好坏有着程度不同之分。从评论区文本中可以看出,矛盾型婆媳关系最为普遍,和谐型婆媳关系和冲突型婆媳关系较少。短视频多从儿媳妇视角出发,这与视频拍摄者和观看者多为青年人有关,也更容易让以年轻人为主的抖音用户有代入感。

以“婆媳”短视频集中一个点赞数为188.3万个、评论数为1.4万条的短视频为例。该短视频标题为“大半夜在家跳广场舞!遇到刁蛮的婆婆,我该怎么做”,属于剧情表演型,主要出场人物是婆媳二人。短视频内容文本可以概述为:一日下午,儿媳在家洗澡后披着浴巾擦拭头发,婆婆突然带一个老年男子回家,让该老年男子教她跳广场舞。儿媳抱怨婆婆带客人回家没有提前说,婆婆指责儿媳穿着暴露。儿子拉着媳妇进卧室并劝解媳妇。另一日夜晚,婆婆在客厅放音乐跳广场舞,儿媳妇从卧室出来,以自己明天要上班为由要求婆婆将外放音乐声音调小一点,并劝说婆婆熬夜对老人身体不好。婆婆听罢,认为媳妇嫌弃自己年纪大、没用,大声宣称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房子是自己出的首付款,自己想干啥就干啥。两人不欢而散。次日清晨,儿媳发现自己的化妆品被翻得到处都是,责问婆婆是否又乱用自己的化妆品。而婆婆认为媳妇的化妆品都是儿子赚钱买的,自己使用并无任何不妥。

该视频主要围绕婆媳共处一室日常生活接触时发生的冲突,触及三个家庭问题。其一,为儿子购房付出金钱的母亲对房子的使用和所有如何体现;其二,家庭成员所属物品的公共化与私人化;其三,家庭的边界划分问题。由于房价等因素,大多数年轻人往往需要父母帮助解决房子首付问题,而后由年轻夫妇共同承担房贷。从这个意义上讲,男方的父母确实对小夫妻共住的房子有一定所有权。大量短视频中存在类似上例中的婆婆,她们以此作为自己在这个房屋内有主导地位的依据。但是,分析儿媳的不满可知,她们多数不满的是婆婆对小家庭的“主导”已经超越房屋本身,在房屋的“掩盖”下延伸到房屋背后的小家庭——小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A。当婆婆自视为核心家庭A的一分子时,她便混淆了自己与丈夫、未婚儿女组成的核心家庭B与核心家庭A。在核心家庭A中采用她在核心家庭B内的行为方式来行事,认为儿子的收入属于核心家庭B,并认为媳妇不属于核心家庭B或者要求媳妇融入核心家庭B,忽略新建立的核心家庭A和核心家庭A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儿媳,造成家庭结构层面的混乱。而对于媳妇来说,核心家庭A才是她所新建立并认可的,而核心家庭B是其丈夫成长的地方,其丈夫建立核心家庭A的前提就是已经从核心家庭B中脱离出来。在这个表征着核心家庭A的新房里,丈夫和婆婆需要遵守的是核心家庭A的行为规则,而非核心家庭B的行为模式。婆婆不经允许便使用儿媳的物品或者随意带客人上门,都破坏了核心家庭中儿子、儿媳是主人的原则。因此,儿媳有不满心理并发生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和争吵。在其他类型的短视频中,婆媳矛盾的重要归因之一也是如此。

(二)短视频评论文本类型

大量“婆媳”短视频下的评论者以已婚青年女性为主,偶见婆婆类年龄的女性和男性。评论文本主要包括八类,分别是体验分享型、生活体验引申型、婚姻思考型、出谋划策型、问题解决型、婆婆教导型、不同意见型、无关评论型。反映婆媳和睦关系的短视频下面的评论多为观点性评论,而反映婆媳关系不和谐的短视频下面的评论多为事件代入型评论。评论区还经常出现一些差别非常大甚至对立的观点。

比如,有6.9万个点赞、1444条评论、735次转发的一个短视频,其主题为“两面”婆婆。该视频围绕做家务事件,呈现出婆婆在儿媳、儿子面前的两种表现:在儿媳面前颐指气使,命令对方做家务;在儿子面前装病做家务,导致儿子骂媳妇不孝顺,破坏了小夫妻之间的关系。上述八种类型在该视频评论区均有所体现。体验分享型评论如“我家婆婆也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婆婆就是喜欢挑起事端。我家也是”“我婆婆也是故意挑事,只有我们两人的时候她横眉冷对说她儿子就不应该干活,到她和她儿子一起的时候就问她儿子,你媳妇怎么了,看你媳妇怎么不高兴。我俩经常吵架,内容都是他妈”。生活体验引申型评论如“看来挑事的婆婆还是挺多,本来我以为命不好,遇到一个不明事理的婆婆还摊上个不嫌事大的公公再加上一个什么都听父母的妈宝男老公,知道这日子有多么难过了”“我就是因为两面婆婆才离婚的,现在看来她最害的是她自己的儿子跟孙子”。婚姻思考型评论如“婆媳关系里越会做人,婚姻才会越长久”“聪明的婆婆不会在家挑起夫妻间的是非!有本事的男人不会不分清红皂白帮着自己妈”“现在这样的婆婆多的是,这样的男人也多的是。因为男人都是向着他妈,所以他妈就更会欺负媳妇”。出谋划策型评论如“是我就偷偷装个监控,不是让老公相信,而是离了婚让他儿子再也娶不到老婆,我要把视频做成短片投放成广告”“也就是她,如果是我,你用心对我,我就用心对她;如果男人也是非不分,这样的男人我也不要,如果婆婆动我一下,我就让她动不得”。问题解决型评论如“这个视频让男人们多看看”“到老也别理他”。婆婆教导型评论多出自45~60岁抖音女性用户之手,如“想自己晚年幸福只希望儿子和媳妇过得幸福才会家和万事兴,所以做婆婆更要对儿媳像对女儿一样好,家庭才会一切顺心顺事,儿子不要只看眼前,在妈和媳妇面前要学会调和”。不同意见型评论如“我家婆婆对我很好,跟蜡烛一样照亮别人。这个应该是演的吧,不是婆婆折磨媳妇的年代了”“看到抖音里的婆媳关系那么不好,我虽长得丑一点,还好有一位好婆婆,有一个好老公,我很幸福,我要谢谢上天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家庭”。无关评论型评论多和视频内容和话题无关,如“进我直播间看看,谢谢老铁”之类。

综合以上八种评论区文本可知,婆婆有时候会影响到年轻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损害甚至破坏新核心家庭的稳定。新生代已婚女青年将婆媳关系作为衡量核心家庭幸福的重要指标,而“会调和”的老公和“聪明的”婆婆是婆媳关系和谐的关键。大量的视频评论文本反映出五个重要问题。其一,两大核心家庭界限不清楚;其二,婚姻破裂和日后养老是儿媳在婆媳矛盾中的“筹码”;其三,婆媳关系的和谐影响到整个大家庭的和睦;其四,婆媳关系是需要经营的;其五,儿子(丈夫)是婆媳关系中的重要人物。遇到婆媳有重大冲突时,媳妇的应对方式较为极端,要么是小家庭的破裂,要么是日后婆婆的养老问题。

短视频内容文本和评论文本,共同刻画出新生代已婚女青年的婚姻生态,有些内容文本是对现实的夸张与剧情化演绎,或者把一些心理层面的想象、不满视频化。通常,婆家会为年轻夫妻的婚房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余款由小夫妻共同担负。在媳妇从怀孕生子到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婆婆很大概率上会与其共同居住,由于家庭界限不清晰、生活模式相异、价值观念有差别等,婆媳关系多处于矛盾之中,但并非处于冲突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婆媳双方表面上大多仍然是较为平和地共同生活在一处。

三、新生代已婚女青年的婚姻样态

(一)准主干家庭结构形态的变革

阎云翔在探究近年来农村家庭亲密关系变迁时,认为“孝顺”的定义如今已发生了变化,对父母无条件尊重和顺从的孝道精神已经变为“孝而不顺”之义。(15)阎云翔、杨雯琦:《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中国北方农村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下行式家庭主义》,《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7期。笔者认为,由于婆婆和媳妇在称呼上和生活期待上也是亲子关系,这个定义可以被延伸至婆媳之间的非血缘性代际关系。对于新生代媳妇来说,对婆婆的孝顺也含有这种“孝而不顺”之义,她们已经不会完全顺从婆婆的心意,在家庭中,她们拥有个体性,有表达自己的意识和合情化欲望的需求。(16)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90-104页。但对于很多婆婆来说,她们并未在认识上和行动上接受新生代儿媳对孝顺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会据此表达对媳妇的不满,甚至和儿子“合谋”将儿媳妇的行为划归不孝顺的范畴,最终引起婆媳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冲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家庭便出现小型化和扩大化并存的趋势(17)王雅林、张汝立:《农村家庭功能与家庭形式——昌五社区研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1期。,“核心家庭化”形式(18)潘允康、林南:《中国城市现代家庭模式》,《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3期。与主干家庭的新时代形式并存,扩大化的主干家庭模式是农村养老和父辈家庭帮扶子辈家庭的一种新形式,新联合家庭成为农村家庭的转型路径(19)齐燕:《新联合家庭:农村家庭的转型路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核心家庭处于强大的亲属网络之中,当代农村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深刻影响着家庭代际关系。(20)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家庭核心化趋势达到顶峰。从2000年以后,很多新生代家庭开始选择在城市购买住房并居住,这些核心小家庭无法同时独立完成养育孩子和夫妻两个均参与工作这两件事情,因此普遍出现了公婆(有时候也有女方的父母)帮助小夫妻照顾孩子、照料家事并给予核心家庭一定物质性帮助等形式(21)阎云翔、杨雯琦:《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中国北方农村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下行式家庭主义》,《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7期。。阎云翔认为,不论是在城镇化程度低或者高的乡村,还是在一些城市,这种核心家庭却以主干家庭模式运行的家庭结构可以被称作准主干家庭。在抖音大量“婆媳”主题视频中都展现了一种准主干家庭的结构模式,而这种模式容易造成上文提到的家庭界限模糊化状态,最终造成婆媳关系的紧张及恶化,存在如大量评论文本中所谈到的“距离产生美”“有钱家庭多买两套房子就没那么多家庭矛盾了”等认知。

“婆媳”话题中还有反映新生代媳妇要求生育后正常上班赚钱以获得“经济资本”的主题。具体来说,如今新生代青年夫妻多为双职工,即使是生育孩子后,很多年轻女性也不愿意“放弃工作,放弃经济收入”,因为放弃工作就意味着“与社会脱轨”“家庭地位低下”。而由于保姆价格较高或者不放心保姆照看孩子,核心家庭中的帮手多为祖父母,尤其是婆婆或者岳母。共同居于一室不仅是空间上的接近,家庭角色、家庭边界和家庭分工的混乱不清影响整个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共同居住使得新建立的以年轻夫妻和幼年子女为家庭成员的核心家庭中除了夫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外,还增添了新的代际关系,即母(父)子、婆媳、祖孙等。除此之外,以公婆和儿子构成的原核心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模式也会在新核心家庭中产生巨大影响。

“倒立的家庭主义”确实会让两个核心家庭有团结一致的目标——第三代,形成某种形式的家庭团结状态,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团结状态之下的代际矛盾和冲突也同时产生。(22)Yan Yunxiang,“Neo-familism and the State in Contemporary China”, Urban Anthropology and Studies of Cultural Systems an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Vol.47, No.3,2018.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孙子女的归属问题。一些婆婆认为孩子归属父姓,是男性支派的后代,“不把媳妇当自家人”,而媳妇认为孩子应该由“孩子的爸妈教养”,婆婆过度干涉就是在“争夺自己作为孩子母亲的权力”,“婆婆的感觉像她是孩子的妈妈一样”。其二,教养孩子方式上的冲突。一些婆婆根据自己“当年带儿子的老传统经验”照料孙子女,而媳妇养育孩子的方式多来自网络或相关早教机构等的“科学理念”,当婆婆“粗糙的”经验性养育论调遇到媳妇的精细化育儿方式,自然是婆婆认为媳妇“矫情”、媳妇认为婆婆“落后”。评论区文本中出现了许多类似评论,如“婆婆带孩子还是过去老一套”“(婆婆)总喜欢唠唠叨叨地给你灌输老思想”等。

(二)子宫家庭与核心家庭的争夺

在传统社会,妇女的地位会随着儿子的出生和自己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有所提高(23)笑冬:《最后一代传统婆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即所谓代际关系平衡的滞后效应(24)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媳妇熬成婆”。当媳妇成为婆婆之后,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就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个时候尚未生子的新媳妇就开始替代婆婆变成家庭中低地位的家庭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谓传统婆婆的角色特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青年妇女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参加劳动生产,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人们模糊地得到“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这种认识。在“婆媳”视频评论文本中出现了很多表达这种观念的评论,诸如“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等看法至今仍然影响着新生代已婚青年女性。新生代媳妇的婆婆基本上都成长于女性地位提升的新时代,这些婆婆的丈夫一般兄弟姐妹较多,而她们在婚后要求分家并成功的事件是使得主干家庭模式走向核心化家庭的重要推手,分家意味着妇女为自己建构了一个可供自己利用的生活空间。(25)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页,第125页。而今分家和儿子成家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男性结婚意味着他从旧的核心家庭中分化出来,进入新建立的核心家庭中去,也就在这时,媳妇正式建立起对此家庭的归属。(26)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6页,第125页。

马格瑞·沃尔夫提出了“子宫家庭”(uterine family)概念,认为子宫家庭是女性苦心经营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只包括她和儿子,她精心培育的是她和儿子之间最紧密的关系,目的在于其将来能在家庭中获得权力和晚年生活的保障,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和情感需要。(27)Wolf,Margery,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35.综合“婆媳”话题短视频的内容文本和评论文本可知,婆婆期待的是子宫家庭的稳固性,在儿子成家后,这种稳固性被由儿子、儿媳组成的核心家庭动摇,婆婆在这个核心家庭中争夺儿子以保证自己子宫家庭的稳固性;但是媳妇不再企图建立自己的子宫家庭,她们信奉的是“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的理念,争夺的是新组建的核心家庭中的权力。儿子既是婆婆子宫家庭的核心成员,也是媳妇“核心家庭”的核心成员。当婆婆与儿子、儿媳共同居住时,婆婆争夺儿子以继续在子宫家庭中与之紧密的关系,媳妇争夺丈夫在核心家庭与之亲密的关系,而儿子和丈夫是同一个人,所以婆媳矛盾中潜在的核心人物就是这个儿子(或丈夫)。对儿子(或丈夫)这个核心人物来说,一般而言,婚前二三十年都生活在子宫家庭,行为模式源于此,这一点对婆婆来说也一样。所以在很多短视频中经常出现婆婆训斥媳妇的“到我的家来,就得按照我的规矩来”等话语,反映出子宫家庭模式和新建核心家庭模式的差异。另外,由于新建立的核心家庭模式尚未稳固化,儿子与母亲之间垂直的代际关系要求儿子对母亲“孝”与忍让,与母亲有着亲密感情的儿子也会希望媳妇对婆婆进行忍让,这也是婆媳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孙子女出生之后,婆婆对孙辈的认知会出现三种模式。第一种,孙辈是属于父家的,和“外姓人(指媳妇)关系没有我们大”,甚至在语言上也有这种表现,如“婆婆和我孩子说起我的时候,总说人家怎么怎么样,从来不用孩子妈妈的称呼”,这种言语叙述方式和认知方式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试图切断媳妇与孙子(女)之关联,过度“控制”孙子(女),模糊化“妈妈”的家庭角色,形成短视频内容文本和评论区文本中所谓的“感觉像是给婆婆生了个孩子,她好像才是孩子妈妈一样”。第二种,孙辈与其母亲是一体的,媳妇理所当然要照料。婆婆在潜意识里面认为媳妇和新生的孩子之间也会产生子宫家庭的情形,因此以“身体不适”“需要娱乐活动”等拒绝对孙子(女)长时间的照顾,将照料孩子的任务“推给媳妇一人”,媳妇多数就会求助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姥姥姥爷,这也就是评论区文本中所谓“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观赏”的现象。第三种,孙辈是属于子辈的,祖辈只是来帮忙,这种方式展现的多是和谐的婆媳关系。短视频通过这样的内容文本展示出新生代媳妇对婆婆帮忙照看孩子的内心期待与感恩,也潜在地反映出代际不同的“带娃方式”。有一个点赞量为53万、评论数达1.6万条、转发量为5468次的短视频展现的内容文本是,婆婆很想抱八个月的孙子玩耍,但是因为媳妇要给孩子“立规矩”,“怕孩子抱习惯了,就不好带了”,婆婆一直忍住不抱孙子,后来媳妇心疼婆婆的拘束,主动允许婆婆抱孩子,婆婆十分开心地抱起孩子。在这则视频中,评论区点赞数高达4.1万的评论文本是“这婆婆真的非常好,很尊重媳妇的带娃方式”。翻阅这一短视频的16321条评论文本可知,大部分新生代已婚青年女性对这种“尊重”媳妇带娃方式的“可爱婆婆”都十分赞赏和喜爱。

四、新媒体时代的新生代婆媳

(一)多面向的好婆婆期待

1985—1995年出生的新生代媳妇的婆婆年龄主要是45~60岁。这些婆婆在自己是媳妇时,面临工作家庭双肩挑的境况,经历的是与丈夫多兄弟主干家庭中妯娌之间争夺资源、与婆婆在家庭事务中争夺权力的艰难历程。(28)陈讯:《候权与赠权: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如何转变的——基于鄂中T镇婆媳关系演变历程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3期。同时,她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念,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她们婚后的家庭核心化后出现少子化现象。新生代媳妇成长于教育普及化、社会流动性提高、男女比例失衡的时代,她们对尊重、平等的要求更甚。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也使得她们在接受外界知识时,不像其父辈那样使用经验论,而是趋于科学化,更依赖互联网。最终,婆媳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会出现小孩定位、消费理念、生活方式、代际资源、性别角色和家务劳动分配等多方面的冲突。(29)李超海:《错位婚姻家庭中小孩抚养和婆媳冲突——以广州“80后”青年白领为例》,《青年研究》2011年第4期。代际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处事方式是婆媳之间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合抖音短视频中描述婆媳和睦关系和婆媳冲突的10个短视频近85000条评论文本可知,“好婆婆”应该“心态好”“爽朗”“性格好”“情商高”“为人开明,思想上接近年轻人”“有爱,可爱”“讲道理”“尊重人”“发自内心的爱媳妇”等;“坏婆婆”一般是“强势,喜欢控制别人”“爱骂人”“两面派”“刁难,挑拨离间”“破坏(儿媳)带娃方式”“不尊重人”“我行我素”“重男轻女”“偏心女儿”“嗜钱如命”等。由此可见,新生代媳妇对婆婆的要求主要有三方面,即性格好、懂尊重、愿付出。总之,一方面期待婆婆能给媳妇水平式的尊重、宽容(像朋友),另一方面又期待婆婆能给媳妇垂直式的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付出(像父母)。但是,很多婆婆在处理婆媳关系时,仍然过度地表征出长辈的特点,在代际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她们“对代际关系的认识和期待停留在传统层次上,对老年人地位的下降没有察觉和认可,对儿媳地位的提高不予承认,而儿媳早就平等看待自己与公婆的关系,甚至凌驾在公婆之上”(30)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这也是婆媳关系不和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月子之仇与养老报复

60后、70后新生代婆婆们经历了传统婆婆无法帮她们共同养育孩子的时代。由于她们的婆婆需要照料未成家甚至未成年的子女,无法照看年长的儿媳坐月子和照料孙子女,这些新生代婆婆与她们传统婆婆的关系一般都是紧张型或矛盾型,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同时,她们在男女平等的时代中开始获得“女人上了天”的新家庭地位。(31)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当她们成为婆婆时,多数在45~60岁的初老年龄,有很大一部分仍然在从事生产劳动,她们在自己的核心家庭已经基本成为“掌权者”,在进入儿子新成立的核心家庭时,原有的行为模式很难改变,子宫家庭模式下的依恋也很难摒除。但是新生代已婚女青年开始共享一种“夫妻轴大于亲子轴”(32)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的新理念,而这种理念并未被大多数新生代婆婆接受。

新生代媳妇要求婆婆提供劳动来换取养老保障。(33)笑冬:《最后一代传统婆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评论文本中大量出现的“带娃之苦,怀孕之痛,月子之仇,不共戴天”的“媳妇血泪史”,最终指向为婆婆养老这件事。由于女性妊娠、坐月子时期身体多较为虚弱且不便于行动,与婆婆即将步入的老年时期需要他人照顾的生命时态较为类似,媳妇在观念上要求婆婆“将心比心”,否则自己就要“以牙还牙”。很多观点分享型视频论点就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这里面展现了赡养原则的变化——从传统时代的无条件“孝道”转变为当代的有条件回报。(34)肖倩:《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与代际权力关系变迁——基于赣中南农村的调查》,《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6期。媳妇不满的是婆婆所谓的“(媳妇)娇气,我们那时候刚生娃就直接下地干活”或“自己吃过的苦都要媳妇再吃一遍”的态度和作为,婆婆担心与无奈的是“被媳妇使唤来使唤去,没了权威”“不知道怎么伺候媳妇,年轻人的科学方法咱也不懂”。最终,处于陌生人角色的专业化保姆、月子中心等成为很多出谋划策型评论文本指向的解决方案,如“有钱人家没有婆媳矛盾,直接请保姆”“婆婆直接出钱送我去月子中心”等。

有一则点赞数有6.9万个、评论数为8975条、转发量为1.3万次的短视频,标题是“这三种婆婆不适合带孩子”,提出“沉迷于打麻将等娱乐活动的婆婆、沉迷于偏方治大病的婆婆、不讲道理蛮横的婆婆不适合帮助媳妇带孩子”。可见,一方面,媳妇需要婆婆帮忙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一些婆婆由于个人行为模式的缺点会被媳妇排除在照看孩子的帮手之外,媳妇们也在做选择,比如自己的母亲或者自己本人,她们因为“婆婆带孩子太粗了,所以即使不工作也要自己带孩子”。

(三)家庭议价博弈中的新生代婆媳

除了矛盾型婆媳关系类内容文本,和谐型婆媳关系短视频也有很多。这些短视频展现的也是新生代婆媳关系的样貌,是社会变迁的实践性表达。一则点赞量为23.1万个、评论数为1.5万条和转发量为3.4万次,题为“婆婆和妈妈什么区别”的观点表达型短视频,认为在疼爱儿媳和孙子女时,婆婆要求媳妇忍受个人身体之不适也要给孙子(女)更好的营养,而妈妈则会优先考虑女儿的身体状况,结论为“婆婆不是妈”。评论文本中有类似体验者分享自己体会的,也有“自己家的妈妈、婆婆和视频正好相反的”。有一条高赞评论是“聪明的奶奶,需要先爱媳妇,这才是真正的疼孙子疼儿子”。可见,这条评论反映的是新生代媳妇较为赞同的观点。“聪明”这个特点在很多相关短视频评论中高频次出现,“只有聪明的婆婆和聪明的媳妇,才有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很多人的共识。有一个高赞视频为“聪明的”婆婆在媳妇生产后亲自送一束鲜花给“辛苦生产的媳妇”,评论区近80%的评论都是“羡慕的”。这些类似视频评论中还有一类出现频次很高的评论,即“现在的婆婆也跟上时代了,不动不动就拿从前怎样怎样来对待媳妇了”“她吃过的苦不再让你吃一遍就是最好的婆婆”等。从婆婆教导型评论文本中可知,这些使用抖音观看“婆媳”话题视频的新生代婆婆多为45~60岁,由于准主干家庭结构的普遍化,婆婆对自己的认知也开始以“免费保姆”“替孩子操闲心”等揶揄的形象展现,同时也有“以后肯定要去帮儿女带孩子,现在就开始学习微信付款,以后给他们买菜啥的用得到”的准公婆(准岳父母)。

有一种观点认为,家庭幸福的终极标志是养育完美的孩子,那些能够为这个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的通常拥有最多的权力。(35)杨可:《母职的经纪人化——教育市场在背景下的母职变迁》,《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这在短视频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一则有7.8万个点赞、5048条评论和2.5万次转发,标题是“做到这三点,婆婆就不敢欺负你”的短视频中,有几条评论在很多视频中都曾出现,即“不要总想着婆婆欺负人,要是你自身条件好,高学历、高收入、家庭背景好,谁都不会欺负你”和“有文化的婆婆”“出钱出力的婆婆通情达理,媳妇自然孝顺”等。可见,在家庭权力博弈中,争夺儿子(丈夫)站在自己一边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学历、收入和家庭背景(原生家庭父母的职业、收入、学历等)也开始成为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起点”已经逐渐成为新生代青年的共识,当家庭成员能够为第三代孙子(女)提供更优越的条件时,就能够在家庭结构中占据更高的权力位置,而学历、收入和家庭背景是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因子,也就成为衡量新生代婆媳家庭权力的重要指标。这种新的家庭权力博弈可以用“议价”这个概念来进行解析。

起源于博弈论的“议价”(bargin)概念较先被经济学应用,社会学等学科借鉴之后,多用于定量研究中,比如家庭决策中的议价能力(bargin power)等。研究者认为,“议价”“博弈”等概念应用于定性调查也是可行的,有研究表明家庭内部讨价还价(bargin)的权力差距可能影响已婚妇女的幸福感(36)Xinxin Ma,Xiangdan Piao,“The Impact of Intra-household Bargaining Power on Happiness of Married Women: Evidence from Japan,”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Vol.20,No.6,2019.。学历、收入和家庭背景的综合条件成为婆媳在家庭内部讨价还价的重要指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模式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自然成为婆媳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议价”指标,表征为婆媳关系的和谐程度。

五、结 语

婆媳冲突是一种非现实性和现实性冲突相结合的制度性冲突,本质上是一种有限权力争夺。(37)李博柏:《试论我国传统家庭的婆媳之争》,《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笑冬认为,婆媳关系的实质就是妇女更彻底地献身于自己的使命——再生产父系父权体制。新生代婆媳关系的实质体现的正是新的子代家庭与父代家庭之间的勾连,“从夫居”的形式虽然是大传统,但是子代住宅空间已经基本上与父代分离开来。虽然在家庭结构上两代人的家庭都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交杂状态,但是传统上的“联合”家庭形式和新时代的准主干家庭只是在形式上类似(38)宓淑贤:《新时期的“娘家与婆家”:性别比例失衡下的压力转移》,《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9期。,本质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者是媳妇需要融入夫家家庭,后者却呈现出新生代婆婆需要融入儿子新家庭的新时代特色。2020年2月,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在热门推送中的话题“最棒的婚姻观”短视频内容文本就体现出这样的新变化,即“最好的婚姻不是女人去融入男人的家庭,而是一男一女各自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退出,去建立和融入一个新的家庭”。这一新理念意味着婚姻就是婆婆允许自己的儿子建立一个新的独立家庭,夫家的家庭具有可允许媳妇进入的可渗透性。这带来的不仅是家庭形态的变化,也使得家庭权力开始由婆婆向媳妇倾斜。同时,这样的变化自然会带来媳妇对“好婆婆”的内心期待,也会让处于传统理念与新生代理念中的婆婆一代处于不适应之中。

抖音“婆媳”短视频文本中呈现出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纠缠的新现象。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准主干新模式,婆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短视频文本中贯穿传统婆媳关系千古难题的“共识”,同时这种居住格局的“返传统化”又让两代人的边界出现模糊化状态,加上夫妻关系成为主轴的新生代共识,冲击着新生代婆婆的认知与行动。家庭体系在意识形态与现实制度层面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当代农村已婚妇女从未停止过她们与公婆或者其他体现传统父权的势力进行的抗争,拥有家庭话语权和博弈能力的新生代媳妇开始在公共场所如网络世界中指责婆婆对其小家庭生活的干涉,也相应地提出了对“好婆婆”的多重期待,这份期待体现出新生代媳妇希望得到尊重和要求父辈无条件付出。由于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的不同与习得知识、养育孩子方式的差别,同时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子代不得不依赖于父代家庭,依赖于家庭团结模型结构,因此婆媳之间的矛盾仍在不断上演。

权力视角仍然存在于对新生代婆媳关系的研究中,只不过这个权力关系不再是“媳妇熬成婆”式的固定的婆婆权力高于媳妇的形态,而是处于一种博弈的动态之中。新生代媳妇的学历、收入和家庭背景等都可能成为其在与婆婆进行权力博弈时的筹码,这些作为个体成功与否的目标追求不仅体现出新生代女性的一种自我解放,也呈现出女性在追求自我与扮演好家庭角色之间的纠缠。

猜你喜欢

婆媳抖音关系
论民国时期婆媳矛盾的解决方法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移动短视频研究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音乐短视频研究
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合理调解婆媳矛盾 聪明男人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