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陶瓷文创品现代复烧工艺的实现
——以桂林东窑“宋”陶为例
2021-01-08伍玉彬
陈 晓 伍玉彬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桂林以山水风光闻名于世,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南越地区治理重要中心,也是西南地区文化交融的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桂林地区先后发现的甑皮岩、庙岩、大岩三处万年古陶遗址,进一步证明了桂林历史文化曾经的繁荣,并将中国陶瓷烧制历史向前推进了一万多年。[1]唐宋时期,桂林地区窑业繁荣发展,东窑、永福窑、兴安窑、严关窑、全州永岁窑、桂州窑等最具代表性。[2]桂林地区的古代陶瓷从器型构造、色彩表现和图样元素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地方陶瓷工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桂林“宋”陶的文化特色与地位
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以宋瓷最具代表性,尤以其器型丰富、釉色多彩、烧制技法成熟成为古代陶瓷工艺最高峰。其中被世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五大名窑是“汝窑、定窑、官窑、哥窑、钧窑”。[3]宋窑最大特点是釉面温润、亮而不耀。陶瓷的制釉源于仿玉文化的工艺性实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崇尚玉石器物及其蕴含的文化自拟,常以玉石的温润纯洁自比个人品质或理想。宋陶的这一特色是构成中国瓷器的独特魅力,既有“隐”的内涵也有“显”的表达,“隐”于釉面的温润而泽,“显”于表色的缤纷夺目,呈现了古人对自我高洁品行追求的器物表现。
桂林是连接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的重要纽带,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南水运通道的必经之路。桂林地区的陶瓷业发展始于汉唐开始的对外贸易政策,繁荣于两宋的海上陶瓷贸易,衰落于元朝的战乱与民族压迫。[4]此后,明代以来采用含三氧化二铝的“高岭土”制坯,减少高温窑烧时的变形和变色提高成品率,使得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福建泉州等地成为陶瓷业的中心。曾经繁荣一时的广西陶瓷因陶瓷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从而迅速走向衰落。
二、桂林“宋”陶文创品的设计原则
(一)采用地方材料并提取视觉符号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优势。中国地大物博、文化灿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地方性的资源和民族性的文化出发才能实现世界性的文化传播。习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引经据典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获得了国际的广泛认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热的文化环境。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然而近代以来,日本、英国等凭借工业化优势在陶瓷出口交易额上已经超过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陶瓷原料——高岭土,要结合现代工业制陶工艺,采用最精湛的工艺提高中国陶瓷工艺价值,实现量化生产,避免用大量低价值的劳动去追赶其他国家的出口交易额。
文化内涵是提高陶瓷产品附加值的重要基础。[5]因此,在进行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时,要通过一定的探索和细致的思考,对陶瓷的形态、肌理及颜色、花纹等进行抽象提取,使其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显示地方特殊的文化元素。
(二)挖掘地方文化创意性,提高艺术表现力
陶瓷文创品和其他产品不同,不仅要有创意,更要突出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创新表现。[6]这样才能让人们通过陶瓷文创品感受到产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可以由内而外地感受陶瓷文创品具有的创新和文化情感。[7]陶瓷器具原本就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其本身蕴含着古人对生活及其自身品行的追求。设计者对历史陶瓷的复烧,从艺术表达上就需要承前启后,既有对古陶瓷文化历史的提取、转化、抽象和重构,也有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与实用需求的地域化文化表现。从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中捕捉和挖掘古今陶瓷艺术美的元素,并结合设计者自身的文化理解和审美取向,在陶瓷文创品的复烧成品中表达出陶瓷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之美,使其具有民族情感表现力和收藏价值。[8]
三、“宋”陶现代复烧工艺的实现
(一)古代陶瓷工艺流程
古代陶瓷制作全流程包括“陶土配制、塑型制坯、矿釉调配、控温窑烧”等流程,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前端的配制陶土要考虑成本和属性;陶坯制型要考虑可塑性和伸缩性;釉料调配不仅满足装饰效果及性能指标同时又要配置同比的膨胀系数;最后窑烧更是要综合之前所有特性和设计要求预置时间、温度、气氛(含氧量)、气压等多维度的考量。而现代工业复烧“宋”陶成品的技术实现却是“倒置”过程。现代窑炉的设计和制作以技术应用为基点。相比于古代窑工丰富的烧制经验源于代代相传或反复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窑炉烧制的技术控制依托现代计算设备的精确测温、控温来辅助实现更稳定的烧制控制。例如,在温控上我们先后选用铁铬铝,改进后选用镍铬合金发热丝,最后定型于炭硅棒升温。这些技术改进大大提高了设备在高温强氧化环境中的使用寿命。
(二)“宋”陶复烧的关键技术
古窑烧制时的还原焰是窑烧的最重要指标,我们在高温区使用耐火材料密封和类似窑门的装置,实现还原焰大小的控制,使烧制过程中的含氧量达到技术设计标准。在“宋”窑复烧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在烧制中性气氛铜发色的釉种时,对还原焰大小的控制极其重要。烧制过程中对升温曲线的控制是根据设计作品的胎土、大小、釉料等进行调整,我们首创了“12阶段还原焰复合烧”工艺技术,成功实现了古代柴窑中极难掌握的还原气氛多温阶烧窑环境的控制,从而完成古陶瓷的复烧实践,如宋代东窑“宋”陶作品的月白釉、天目釉等,这一技术突破大大提高了古陶瓷复烧工艺的合格率和窑变釉色的丰富性,同时解决了传统烧柴窑浪费木柴资源以及碳排放过高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宋”陶的人文与艺术再现
古陶瓷的复烧再现,以其纯天然的原材料和古法工艺标准,它的釉料、坯土是不经过工业煅烧、选矿的特性,使古陶瓷的现代应用更符合人们崇尚“健康天然”原始追求。在原材料选取和应用上,首先在古窑址上采挖原矿泥,使复烧陶瓷具有古代当地陶土的特色;其次粉碎淘洗除去杂质,通过自然陈料增加陶泥的可塑性;最后在选材中充分保留陶泥中丰富的有机物与各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使陶瓷烧制后在外观釉色的纹理表现上更具丰富性和表现力。在选择陶釉料时,采用未经工业加工的各类长石、石英、玛瑙等十几种原生矿物研磨成粉,经过古方配制制成“生釉”。利用这种生釉煅烧后可以有效还原“宋”瓷釉面本色,表现出温润似玉或剔透如冰的视觉美感。另外,在制坯过程中全部采用纯手工制坯工艺,结合设计者的艺术审美,坯型或高或低,或圆或棱,或古拙或风尚,无不匠心别具。
四、结语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代表之一的陶瓷艺术,“宋”陶的复烧实现,无论从艺术设计还是从产品形式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在现代审美中,人们越发觉得陶瓷产品美好,愿意了解和感受陶瓷文化背后的精神与故事[9],并更多地使用或收藏具有古陶工艺的陶瓷产品。桂林观志窑的新制陶瓷秉承尚古创新的新生代工匠精神,立足桂林本土特色文化、陶土材料,结合现代科技工艺提升古陶的复烧水平。古拙的原生态自然理念再次兴盛,工匠精神的传承技艺得到认同,文明的继承和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匠心的传承,让陶瓷产品与现代审美相融合,给予现代陶瓷工艺发展更多的灵感,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保护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