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白玉中糖色的俏色巧雕研究
2021-01-08张为李乔李庆
张 为 李 乔 李 庆
武昌理工学院
一、糖白玉概述
玉石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文人墨客还是帝王将相都把和田玉文化置于极高的地位。和田玉也是东方精神的物化体现,古人认为其温润的质感和光泽代表着君子和有德行的人,故而古语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直到今天,玉石文化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层面,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且将会持续延伸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秀玉雕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糖白玉是近年来玉雕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颜色类别。
糖白玉是由糖玉和白玉组合而成。糖玉是玉石的外围带受到被氧化的铁元素长期浸染而呈红褐色状态,因其颜色像红糖,故得名糖玉。糖玉的主体部分通常为白玉或青玉。新疆宝玉石检测研究中心将和田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制定了“和田玉分类及鉴定表”,其中定义糖色部分占30%~85%的白玉或者青白玉为糖白玉或者糖青白玉。
二、糖白玉的主要产地及性状特征
目前,糖白玉的最大输出产地是俄罗斯和我国的新疆、青海。由于其产地和性状的不同,颜色各异,大体上可分为黄色、黄褐色、红褐色、褐色等。
新疆糖白玉料产出量较小,糖色以黄褐色、红褐色为主,常称为红糖,其糖色矿物质围层相较于俄料糖白玉的厚度要薄。新疆糖白玉料的糖色和白色分界清晰、干净,过渡色薄,结构紧凑,温润细腻,糖色厚重、饱和度高。
俄罗斯糖白玉中的糖色常呈酱油色和深褐色,俗称酱糖,其糖色发暗、发闷,看起来并不温和,更像是烤焦的糖,或者是一种咖啡色。俄罗斯糖白玉的糖色略干涩,有清晰可见的萝卜纹,整体呈现渐变过渡的色调。俄罗斯糖白玉的糖色最大厚度为几十厘米,从外到内依次为棕褐色—褐色—青白色—白色,形成明确的分区过渡形态。
青海产的糖白玉,其糖色主要呈浅黄褐色,具有均匀分布的特点。其中,青海青玉大多包含大量的糖色。但是青海料玉质视觉上较为通透,油腻度有所欠缺,缺乏脂份,而且青海糖白玉糖色偏灰暗,多含有杂色褐斑点,或者是糖色较浅的土黄色淡糖,因此以前青海产的糖白玉认可度很低。但近年来随着原材料越来越稀少,人们的审美也趋于多样化,青海糖白玉也被冠以藕粉色或莫兰迪色大肆炒作,价格也在逐年升高。
综上对比,市场上还是以新疆玉石产区的糖白玉认可度最高,如新疆的且末、若羌、叶城都出产糖白玉,其中又以且末糖白玉为贵,因为其糖色鲜艳、玉质较为细腻油润,近些年来且末糖白玉也算是市场价格最高的。
三、糖白玉俏色巧雕的研究意义
俏色巧雕也称巧色雕刻,是我国玉石艺术雕刻工艺史上最为通用的一种手法,也是至今被广为沿用的雕刻手法。其对雕刻者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雕刻者巧妙利用玉石的天然颜色和纹理先做合适的分色规划,然后再进行雕琢,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使玉石天然的色泽、纹理与设计构思中的造型、形态形成完美契合,将玉石中的杂质变废为宝。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因此糖白玉中的糖色也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另外,由于糖白玉的白玉油润、糖色鲜艳,色彩对比较强,更容易进行主体图案与背景图案的区分,因此,利用糖色和白色的位置、大小进行针对性的俏色设计,一红一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大大提升了玉石本身的艺术价值。
因每块糖白玉材料的糖色都不尽相同,所以不能把相同的雕刻题材用到不同的糖白玉雕刻中,这样每一件糖白玉雕件才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更多地考验了雕刻者对材料的全方位把控,对雕刻者的审美功底和艺术构思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糖白玉的俏色设计思路
(一)因材施艺
糖白玉的俏色巧雕主要是因“色”施艺,即利用糖色来设计构思,利用糖和白的色彩对比关系、糖色形状和纹理形态进行合理的设计处理,体现出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说:“艺术与技术的依赖关系,起决定作用的仍在巧妙的艺术构思,而不是精雕细刻的高超技术。”
(二)题材和颜色相符
俏色巧雕的技法不尽相同,但多用顺色手法进行设计雕刻。顺色,是指玉石原本颜色或纹理与所设计出的对象色彩极其吻合。例如,袁嘉骐老师的“无畏福娃”系列作品中用糖白玉料中的糖色巧雕成各种盛开或者含苞待放的荷花,而用白玉来表现皮肤白皙的福娃,将儿童玩耍情趣融入其中,整个画面既有强烈的色差,又起到烘托、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
另外,还有将糖色雕成袈裟,或是将糖色雕成蝙蝠等吉祥物,有“鸿福”(红蝠)的寓意,这样能使作品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同时还将玉器的文化底蕴进行了延伸。
(三)颜色对比鲜明,减少过渡色
玉料色彩反差明显的俏色巧雕是指在玉料颜色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色彩界限相对清晰的玉石上进行雕刻设计。面对这样的玉料,雕刻者可以将色彩区域进行划分,针对每个色彩区域进行独立的造型构思和设计,如建筑、人物、花鸟、山峦或传统文化图腾等轮廓清晰的造型。通过独立的色彩区域设计,让作品呈现出色彩呼应的特点。虽然每块玉料的颜色和形状是不可改变的,但是通过雕刻者巧妙的设计思维,这些自然的颜色或是瑕疵非但没有限制作品的创作,反而跳出常规的艺术再造,赋予作品更形象的色彩表现。这样的境界也是俏色巧雕一直追求的更高境界。反观为了俏色而俏色所产生的刻意的作品既不生动也不自然,给人一种僵硬牵强的视觉感,忽略了玉雕本身的艺术追求,也忽视了美学的意义。
(四)俏色主次分明
著名雕刻大师潘秉衡曾说过:“俏色要宁少勿多,俏要俏到点子上,一点为绝,二点为俏,三点为花。”在进行俏色巧雕时,分寸上的把握是最难的,要精准地做到劲而不悍、柔而不弱、实而不险、巧而不作,这样的超高境界才是玉雕创作者的最高追求。我们在许多国宝级的俏色玉雕珍品中可以体会到,这些珍品的名贵之处不仅在于材质本身的稀缺,更在于俏色巧雕手法的“巧”妙艺术。这个“巧”是指巧妙地利用原料的廓形、色彩及原始纹理而进行艺术构思的手法。也正是这样的“巧”使作品带给欣赏者“俏”的感受。因为在整个艺术创造过程中,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巧”,才能得到精美且让人回味无穷的“俏”。而这样“俏”的作品通常都带有更深的意境,通过一件出色的俏色玉雕作品能让人看到雕刻者的知识阅历、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以及创作高度。因此,一件优秀的俏色巧雕作品包含雕刻者独特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深度挖掘能力以及精湛的雕刻工艺,通过巧妙、精准的布局设计,将各种瑕疵进行精巧的再造,使作品妙趣天成,让欣赏者赞叹不已。
(五)思维活跃
一件完美的俏色巧雕作品是雕刻者艺术灵感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完美结合体,极具艺术观赏性和人文价值。在创作中还要考虑到意境和精神层面的表达,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这些都与雕刻者的专业能力、文化累积以及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息息相关,当然还少不了专业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可见,一件珍贵稀有的俏色巧雕作品背后蕴藏着强大的信息。
五、结语
玉雕是三维立体艺术,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玉雕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俏色巧雕。糖白玉作品特有的创作过程和独特性,就像每一块糖白玉一样,细腻的质地、色彩、浆性、纹理、廓形都蕴含着自然规律和深意。如果你细细地品鉴就会发现,大自然早已冥冥之中创造了这些艺术珍品。玉石雕刻者要做的就是通过与和田玉对话,把规律和意义悟出来,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