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苏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职院校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例

2021-01-08王怀岑陈太钟秦海锋

天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苏式艺术设计文化遗产

王怀岑 陈太钟 秦海锋 张 杰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非遗工匠传承人培养模式,经过近10年的宣传培养已经在不少学校落地,大多设置了相关专业或者课程,尤其是非遗工艺美术类在很多的艺术类专业中都有设置,涉及全国各个省,可谓范围之广。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提出“工匠精神”,提出要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非遗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大师师徒制和学校规模传承。如今大师师徒传承遇到了大师无人可教的尴尬局面,让非遗技艺无法广泛传承,而高职院校非遗的教育模式、方法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把校外大师、校内名师、社会结合起来,导致学校往往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市场上也缺乏相应的非遗产品等。因此,非遗传承需要有一种既高效又普及面广的传承方式。高职院校需要把非遗的教育融入日常高职教学中,使学生入校就接受非遗知识的教育,运用正确的引导方法,这样学生会以一种正确的心态面对非遗学习。普及非遗教育后,院校才有可能选拔出较好的学生从事非遗的创作或者传承。

二、研究的意义及内涵

苏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苏州地域特色非遗项目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苏州作为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苏州入选人类非遗名录项目6个、国家级名录项目32个、省级名录项目124个、市级名录项目180个。苏州作为非遗大市,学校的传承教学对非遗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技艺,但每一种非遗都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既然有载体,就有商业价值,就可以创造财富。学生学习大多是为了就业或者创业,寻找更好的创新、创业途径,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娴熟的技艺制作、推广与营销产品。因此,探寻基于苏州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设计特色课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苏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研究

(一)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非遗工匠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基于地域性非遗高职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合理制定特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创新高职非遗特色课程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创新发展新途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具备核心技能的高职人才。基于融入苏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多种非遗创新课程体系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规律。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专门从事艺术设计和产品创新的专业,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基础知识,就会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独到的见解。通过差异化课程目标的设置,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进行体验性的课程实施和个性化的课程评价,实现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

2.非遗特色课程能满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美术功底、设计及动手能力,通过一定的非遗课程历练,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很好地剖析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满足了教师非遗技艺专业化的需要。

3.特色课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元素,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内核,每个学校办学都有自己的特色,需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而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非遗传承课程,能更好地把学校的特点展示出来。因此,高职院校非常适合把非遗课程作为特色课程,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研究路径

1.紧跟国家政策,提出“双导师+校名师+产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行“大师领衔+校名师产品提升+产业相助”的“技+设+销”产业教学模式,着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促进苏州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中提出加快非遗产业的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非遗技艺的传承、培训、体验、展示、展览等相关行业,为促进非遗产业繁荣注入了强心剂,非遗传承体系正在建立,社会传承、学校教育的分工合作模式正在形成。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非遗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和创新、研发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双导师+校名师+产业”产业教学模式提升我校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苏州非遗项目的认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优秀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例如,我校范××同学,经过在校“双导师”递进式“2+2+1”的学习后,2018年在校期间自主缂丝项目创业,被评为“全国最美中职生”。金×同学在校期间,2015年9月参与制作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阅兵国宴中的礼宾用品及2016年李克强总理中欧“16+1”会议招待晚宴菜单屏风设计制作,她创办的工作室和檀香扇厂再次合作,完成了43套精致的屏风式菜单。

2.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艺术设计专业嵌入非遗课程,构建地域特色的非遗传承课程体系,如:苏扇、核雕、缂丝、刺绣等。

苏式非遗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融合之前,院校通过走访企业和非遗传人及调研非遗产品市场需求,探索分析其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可能性和契合点,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发第一文化资源,最后遴选苏扇、核雕、缂丝、刺绣等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合地域非遗人才培养的系列教材,促进课程体系化、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培训、外派、深入企业一线不间断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一批致力于非遗课程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教师能力达标、课程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校非遗育人功能,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促进苏州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3.苏州非遗高职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是对当前高职课程的丰富和补充,从而促进高职课程的良性发展。

苏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职特色课程建设立足办学特色,选择性地对地域“非遗”名录项目进行筛选、提炼,构建非遗特色课程体系。苏州地域非遗名录很多,我们在这些名录中找出适合在院校传承的非遗项目,优化非遗课程体系,让特色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促进学校特色品牌的建立。因此,在2014年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成为苏式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2019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非遗实践基地,具有了面向全省传播非遗文化的功能。非遗特色课程品牌的创建有利于地域文化更好地传承,同时也为其他区域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四、总结

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明确要求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职业教育特点进行特色课程建设的创新探索实践。我校通过对职业院校调查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获取到第一手真实的资料。我校领导提出的“双导师”“递进式”非遗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苏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特色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正确的研究路径。

猜你喜欢

苏式艺术设计文化遗产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星.云.海》
《花月夜》
刍议苏式教育在体校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