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提问,打破课堂沉默

2021-01-08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天津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诗人文本情感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刘 丽

教师之问,在于愤而启、悱而发。教师之问,旨在引导,为学生搭建支架,促进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旨在诊断,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疑惑;旨在解决,能依据学习困难适时调整,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教师要巧妙提问,改变课堂沉默的状态,以问促思,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

一、聚焦核心,对比引思

核心问题能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明确的指向,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催生许多新的问题。核心问题并不独立存在,与其他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可以通过加工、拓展,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追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如,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以什么为感情基调?你能找出诗眼吗?你在哪些细节之处读到了“喜”?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说说读这首诗与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能从“喜欲狂”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教师为学生补充安史之乱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原因,让学生寻找诗中能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能从“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还乡”等字眼中理解诗人的心情。教师追问:你能想象诗人的哪个场景能体现他“喜”与“狂”的心情?为何回到家乡还哭得“涕泪满衣裳”?学生只有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的作品分析,才能理解诗人七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的痛苦、期盼、失望等,从而能理解他的喜极而泣。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质疑:为何一向性格沉稳而喜爱读书的杜甫,却“漫卷诗书”?学生通过矛盾之处的分析,能体会到诗人的归心似箭。教师让学生从诗中找出哪些词语能体会诗人的这种情感。学生从“快”“即”“穿”“便”“向”等词语中读出了诗人的心情。为增进学生对诗人的这种心情的理解,教师呈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孟郊的《登科后》,让学生体会李白被放逐,突然获得赦令以及孟郊金榜题名后的欣喜心情,再联系杜甫一刻不停急切归乡之情。教师将《春望》与这首古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阅读,从看到长安破败景象而叹到收复河南河北而喜的变化,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教师要借助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二、把握顺序,逐步深入

问题有主次之别,也有顺序之分。循序而问能让学生以一个更加精准的视角分析问题,从而能产生深度的理解。教师要依据内容与学情,抛出问题,引生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运用自身知识储备探索、思考。

如,在教授《四时田园杂兴》一诗内容时,教师按析诗题、读诗歌、明诗意、悟诗情、知诗人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融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在“析诗题”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只有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诗题,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感知。在“读诗歌”环节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方法巧记生词。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找到记忆的方法,会意“昼”中的“旦”有日出之意,“尺”本指“尽”,合起来有“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的意思。在“明诗意”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让学生说说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出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组词语、想画面、问同伴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析,在形成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悟诗情”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以及觉得哪几句写得特别有意思。学生通过画面的想象,浮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景,教师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他们这样忙碌是为了什么?也让学生想象出孩子学着大人种瓜的情景。教师让他们说说孩童的动作与心情。在“知诗人”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人以及创作背景的了解,说说诗人创作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通过五步法教授诗歌,循序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热爱乡村、享受童年的情感。

三、把握时机,品读体悟

教师要问在“愤悱”之时,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质疑、思考。教师要在学生的理解难点处、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助力学生解其意、悟其情。如,在教授《新竹》一课内容时,为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图片,让学生感受竹子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能从中体会到什么?除了环境的艰险、贫瘠外,它还会面临哪些困难?它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这样写,仅仅是在写竹子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教师借助问题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的思考氛围,让学生积极融入倾听、表达中,让他们能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提问扮演着导学、助学之效,让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实现思与情的相通,从而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授《匆匆》一文内容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文本语言,以多样的方式触摸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教师提出问题: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让学生读思结合,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品读中抓住“过去”“跨过”“飞去”“溜走”等词,感受时光的来去轻悄匆忙,从“洗手”“吃饭”“凝然”等词语中感受日子的流逝。

四、丰富方式,因情而问

教师要丰富提问的方式,要依据所学内容与学习状况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由小到大的渐进式提问,逐步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对人格形象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抛砖引玉式的环绕式提问,围绕中心问题迂回而问;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式提问,唤醒学生回忆与所提问题相类似的经验;教师可以采用分解式提问,将难度大、综合性的问题分割成诸多小问题而问;教师可以对一个知识点加以拓展而问,发散学生的思维,体会文本中流露的情感;教师可以用反问式提问,能跳出文本,引学生逆向思考。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启发者、指引者,要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助力,通过提问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学生的语言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猜你喜欢

诗人文本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晒娃还要看诗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理解的好诗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人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