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1/Th17 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主要炎症因子研究现状*
2021-01-08何以红李东宁
何以红,邵 华,李东宁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一种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发病率高达5%~12%,既往临床上依据其是否伴有鼻息肉,分为2 种亚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型(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CRSwNP)以及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型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1]。 目前,CRSwNP 的分类标准尚无统一定义,主要有按炎症细胞浸润分型[2]、T 辅助细胞(Th 细胞)免疫学分型[3]以及鼻部定植微生物[4]等进行分类。
CRSwNP 按Th 细胞免疫学分型可分为3 型:以Th1 细胞为主要特征的1 型,以Th2 细胞为特征的2 型和由Th17 细胞介导的3 型。 CRSwNP 具有高度异质性,具有可变的表型和内在型,因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可知,导致常规治疗预后不佳、治疗方案不足。 在CRS 炎症反应过程中,Th 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调节性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 包括Th1 细胞、Th2 细胞、Th17 细胞和Th22 细胞等。 Tomassen 等[5]提出,慢性鼻窦炎可依据其免疫学分型分为3 种类型, 非2 型CRSsNP(包括1 型和3 型免疫反应), 中度和重度2 型CRSwNP。 在西方国家,CRSwNP 被认为是典型的由2 型T 辅助细胞(Th2 细胞)所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Th2 细胞因子产生增加。CRSwNP 患者通常表现为T 辅助2 (Th2) 极化,而CRSsNP 的患者通常以Th1 型反应为主要特征,且干扰素水平较高。 然而, 最新的研究表明, 亚洲CRSwNP 患者的主要炎症表型以1 型T 辅助细胞/17 型T 辅助细胞(Th1/Th17)的混合型存在,这两种亚型不仅在地理和种族分布上不同, 而且在预后和医学反应方面也不同。 韩国Kim 等[6]研究发现CRSwNP 患者中白介素(IL)-7,IL-9,IL-17A 和IL-22 信号传导以及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如中性粒细胞脱粒和活化)显著增加。 Wang 等[7]检测了来自北京、成都的CRSwNP 患者鼻息肉组织中的细胞因子谱,得出结论北京患者的CRSwNP 组织主要表现为Th2/Th1/Th17 混合模式, 成都患者的CRSwNP 组织中Th2 的表达水平更低。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中国患者CRSwNP 呈现出Th1/Th17 细胞混合型,并且偏向于嗜中性炎症浸润。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7(IL-17)作为相对较为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该反应的过程。因此,该文将Th1 型、Th17 型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做一综述。
1 参与Th1 型反应的细胞因子
1.1 白细胞介素6(IL-6)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促炎细胞因子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可诱导多种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从而引起急性炎症反应[8]。 IL-6 可以诱导组织损伤,炎症和细胞增殖[9]。 Emilie Bequignon 等[10]研究发现,在IL-5、IL-9、IL-6、IL-10 等调节性细胞因子中, 只有IL-6显著地促进细胞凋亡而对伤口愈合有影响,且具有剂量反应作用。 IL-6 在鼻息肉(Nasal polyp,NP)中一般是通过诱导B 细胞的增殖、活化以及募集嗜中性粒细胞,使机体产生适应性的免疫应答。 研究者发现,IL-6 也可能具有上皮细胞增殖上调、 部分纤毛摆动的控制以及增加纤毛密度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IL-6 与CRSwNP 发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Shimizu 等[11]通过对CRSwNP 变应性鼻炎患者和正常人的鼻腔分泌物进行酶标检测,发现鼻腔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而HMGB1可以通过Toll 样受体4 上调鼻黏膜上皮细胞(Nasal epithelial cells,NEC) 的IL-6 和IL-8 的产生和分泌。Stathas 等[12]发现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IL-6 表达明显更高,在息肉组织中存在的MIF, 减弱了地塞米松抑制该组织产生IL-6 的作用。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将MIF 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一起使用,可能有利于对NP 的治疗。另有一项研究证明,在鼻息肉成纤维细胞(Nasal polyp-derived fibroblasts,NPDFs) 中, 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可与EP2 和EP4 受体结合从而增加IL-6 表达, 致使产生IL-6 和IL-8, 从而激活Akt 和NF-κB 信号通路。 这些结果表明,由PGE2 诱导的IL-6 和IL-8 表达的信号传导途径可能有利于NP的 治 疗[13]。 Tian 等[14]发 现IL-6 与IL-6 受 体 结 合后,通过PI3K/Akt 信号通路,导致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表达异常,最终介导CRS 的发病机制。 该研究还发现,CRS w NP 组中GSK3β 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GSK3β 可能参与息肉的形成。 因此,IL-6 作为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后激活了特异的传导通路,参与了NP 的产生。
1.2 白介素8 (IL-8) 白介素-8 (Interleukin-8,IL-8)是一种由Th1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对多种炎症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如嗜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IL-8 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起非常关键的作用。 目前已经明确其参与的生物活动包括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15]。
IL-8 作为有效的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在鼻黏膜中持续合成, 作为鼻黏膜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在黏膜表面维持嗜中性粒细胞水平。 2019 年,Effy Huriyati 等[16]对NP 患者黏膜刷检查或组织活检,检测与复发性鼻息肉的相关因子, 发现在复发性CRSwNP 黏膜和组织中,IL-8 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 提示IL-8 与鼻息肉是否复发没有相关性。 随后,Rosati 等[17]也证 实CRSwNP 中 的 嗜 中 性 粒 细 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及IL-8 的表达与鼻息肉复发无关。 Ozturk 等[18]研究发现,CRSwNP 患者NEC 释放的IL-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趋化因子T 细胞正常表达和分泌刺激因子(Regulation on activation normal T-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见IL-8 在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CRSwNP 发病机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其与复发性鼻息肉的发生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目前还尚未可知。
1.3 干扰素γ (IFN-γ) 干扰素-γ (Interferon gamma,IFN-γ)是由活化的NK 细胞和NKT 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 主要通过刺激抗原提呈细胞,进而促进Th1 细胞分化。 Th1 细胞的标志性细胞因子为IFN-γ,IFN-γ 是具有潜在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通过激活宿主的各种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应答[19]。
目前,国内外对CRSsNP 和CRSwNP 患者IFNγ 含量水平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较全面研究。Zhang等[20]研究结果显示,CRSwNP 患者中IFN-γ 显著高于正常下鼻甲组织。 刘庆华等[21]研究发现,IFN-γ在CRSsNP 患者鼻腔分泌物中明显高于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组(阴性对照组)和CRSwNP 组,但IFN-γ含量在CRSwNP 与阴性对照组中并无显著差异。凋亡发生在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鼻黏膜屏障细胞凋亡的增加使有害物质更易定殖于鼻腔。Wang等[22]研究证明,IFN-γ 在非嗜酸性鼻息肉(NE-NP)和嗜酸性鼻息肉(E-NP)组织中均表达升高,升高的IFN-γ 可能通过诱导自噬不足引起p62 蛋白上调,再依赖升高的p62 蛋白触发外源性细胞凋亡程序,导致NEC 凋亡。 Lee 等[23]在检测非嗜酸性鼻息肉(NE-NP)和嗜酸性鼻息肉(E-NP)患者鼻息肉组织中的IFN-γ 含量时,发现NE-NP 患者中的IFNγ 水平更高。 实验结果显示,E-NP 患者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低于NE-NP 患者组织, 中性粒细胞产生的IFN-γ 通过JAK-STAT1-ICSBP-p38 和ERK 信号通路在人鼻腔上皮细胞中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因此,IFN-γ 诱导的EMT 是中性粒细胞增多的CRSwNP 伴或CRSsNP 患者的治疗靶点。笔者认为,控制IFN-γ 诱导的EMT 途径 (例如, 使用p38 和ERK 途径的抑制剂)具有治疗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症的潜力。 Jiao 等[24]用IFN-γ 处理CRSwNP 患者和对照组的上皮培养物, 可显著降低β-微管蛋白IV(特异性纤毛标记)的表达、纤毛细胞数以及叉头蛋白J1(Forkhead box J1,FOXJ1)和动力蛋白轴突中间链2 (Dynein axonemal intermediate chain 2,DNAI2)等基因的表达,即IFN-γ 可以显著降低毛细胞分化。以上所述基因均有可能成为CRSwNP 的潜在治疗靶标。
2 参与Th17 型反应的细胞因子
白介素-17 (Interleukin-17 ,IL-17)(也称为IL-17A) 是一种促炎因子, 它的主要功能是参与Th17 型反应。IL-17 主要由活化的CD4+TH17 细胞分泌,也是IL-17 细胞因子家族最重要的成员。
研究表明, 细胞因子干扰素-g (Interferon-g,IFN-g)和IL-4 降低上皮细胞跨膜电阻抗,而IL-17对上皮完整性没有任何影响[25]。 Ramezanpour 等[26]研究中表明,CRSwNP 患者的IL-17 家族细胞因子(包括IL-17A,IL-22 和IL-26 等)可以显著破坏鼻腔黏膜上皮的屏障功能,破坏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有研究显示,上皮损伤和基底膜增厚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浸润的IL-17A 阳性细胞的数量[27]。 Baba 等[28]和Venkatesan 等[29]均证实非嗜酸性鼻息肉组织中IL-17A 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鼻腔黏膜组织, 在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鼻息肉中表达最高。 龚国清等[30]的研究表明IL-17和syndecan-1 的表达密切相关, 在非嗜酸性CRSwNP 中,syndecan-1 可 能 通 过IL-17 激 活 的IL-6 或IL-8 参与非嗜酸性CRSwNP 的发病。
近期有研究表明[31],IL-17A 主要来自 于CD68+M1 巨噬细胞, 在CRSwNP 中,IL-17A 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中和作用可有效减少鼻息肉以及鼠NP 中的炎症反应。 因此,IL-17A 可能是治疗CRSwNP 的分子靶标。Wang 等[7]从CRSwNP 患者获得的息肉组织匀浆中测量关键的Th2 和Th17 相关因子的水平, 发现Th2 细胞因子IL-4 和IL-13 抑制Th17 相关因子的表达, 而Th17 细胞因子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增强Th2 相关因子的表达。 另一项研究调查了鼻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IL-1β,IL-23 和TGF-β 等,在鼻腔炎症反应中可以将第2 组先天淋巴样细胞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 转分化为IL-17 分泌细胞[32]。 由此可见,Th17 炎症不是息肉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它可以增强与Th2 相关的炎症反应, 而Th2 和Th17 炎症之间的特定信号传导途径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小 结
目前最新研究显示,CRSwNP 主要有三种炎症模式:以Th1 细胞为特征的1 型,以Th2 细胞为特征的2 型和由Th17 细胞介导的3 型。Th1 型主要细胞因子有IL-6、IL-8、IFN-γ 等;Th17 型主要细胞因子有IL-17。目前学者们对于Th2 型研究较多,其相对应的治疗性生物制剂研究也较为深入,但是对于Th1/Th17 混合型的研究较少。 在中国CRSwNP 中,Th1/Th17 混合型即(非Th2 型)较为常见,因此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对Th1/Th17 混合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推进精准医疗为临床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