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融入探索

2021-01-08李新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风爱国爱国主义

■李新华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这就要求高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理念,坚持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线,以强化主体责任为目标,以自律习惯养成为过程,深入、持久、生动地开展学风建设。与此同时,新形势下高校延伸学风建设新阵地,积极融入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对于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掌握世界发展大势、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基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定位视角来审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有利于在青年大学生深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内涵与实践要义的过程中,促进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良好氛围的营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应然解读: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学风建设的时代意蕴

(一)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就是靠人才、靠教育。这一论断既是对新时代高校教育事业历史使命与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也明确指出高校担负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神圣责任。一方面,高校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现为关键,培养将个人命运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具备爱国奋斗精神的、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青年。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积极转变工作思维、调整工作节奏、转换工作平台,以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为重点,以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为依托,以分层分类的谈心谈话为主线,熔铸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国家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具有弘扬中国精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人才,要充分把握教育契机,融合时代元素,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作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将学风建设活动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的全面性,锻造新时代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为人民、为历史的担当精神,肩负起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的时代重任。

(二)外在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高校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工作开展的同时,要科学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注重把学生放到学风建设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上来,强化学习主体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教育实践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增强大学生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在当代中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引导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并在助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把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与高校教育实践紧密融合,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深度挖掘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实质中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自觉自愿的敬业精神,不断提高与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使爱国主义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最终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三)价值回归: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现实推动

大学生作为接受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时代新人,是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是应当具备爱国奋斗精神、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耦合效应的生成和发挥,既需要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道德与情感、认知与行动,也需要及时有效利用学风建设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措施,引导大学生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回归学习本分。一方面,以学风建设活动为载体,有助于培育和巩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要把党带领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作为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3],增强实践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努力达到与课堂教学“同质等效”,真正实现以管理助学风,以榜样树学风,以活动促学风,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强化爱国认同。另一方面,从新的高度去审视和升华爱国主义的精神本色,从新的诉求去强化和拓展学生发展的学习本分,有助于进一步把学风建设活动落细、落实,增强青年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自觉意识,使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成为引导青年大学生知国史、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贯通过程,确保学风建设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上: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党对高校领导权的具体体现,同时坚持党的领导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从最终目的来看,高校必须承担起为高等教育乃至全社会立德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高校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风建设的同时,应始终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积极弘扬网络正能量,掌握科学的理论话语,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正确看待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特性,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践行与发展。具体言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高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活动中,应从目标上、主题上进行灵活设计,主张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解读和表达爱国的道理和意义,以身边的故事和话语讲清楚教育的内容,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充分展现爱国主义情怀,以此深化高校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爱国主义理论走出书本和历史局限的现实需要,实现大学生对爱国认知、情感、行为等德育目标的深刻认识,从而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内容上:坚持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做到情理相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期最大程度上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更要坚决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忧患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5]。

在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内容应紧跟时代潮流,主动设置创新议题,积极开展思想引领,全面将新时代道德要求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紧密结合,不断架构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及时捕捉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好地诠释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特质,完善网络空间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最终实现增强思想引领与时代融合的最优组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大学生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融入高校学风建设活动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内容上坚持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紧扣贯彻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紧盯解决思政教育的突出问题,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平台建设,将碎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日常教育环节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传播、理论知识学习的全新阵地,不断提升教育内容的质量和实效,使网络思政教育改革更好对接时代发展所需。

(三)方法上: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学风建设是高校积累的活动特色和教育优势,是学校历史底蕴和整体风气的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的实践进程中,始终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必须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扬。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活动中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坚持在方法上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所蕴含的合理养分和思想精髓,同时更要在具体诉求和教育方式上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特质和时代需求,以期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拓展上有所突破、理论创新上的创新发展。总的来说,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虽然对人们爱国的具体要求不同,但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仍是其本质要求。新形势下,高校既要继续利用课堂教学的便捷性和导向性,结合主题班团日活动、文化活动和学习小组等形式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理论学习,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同时,也要在创新学风建设活动方式上积极转变教育思维,创新爱国主义话语体系,主张线上线下发展融合,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弘扬爱国主旋律的新阵地、新途径,在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上用“小语言”表达“大思想”,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行为指向:在自律习惯养成中涵育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是停留在思想环节,还应严格落实到行动层面。只有见之于理性坚定的爱国行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成为实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现实力量。高校在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风建设的同时,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一是引领打卡新风尚。开展“美字”打卡、“阅读”打卡等系列活动,敦促学生在扎实学业的基础上,养成书写良好字迹的习惯;推出寓教于乐的“运动健身”“经典阅读”“百科常识”“教师技能”等打卡计划,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促进自律习惯的养成,守好自己的学习“责任田”,明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一种爱国方式的最好表达。

二是提升教育黏合度。新形势下,高校要切实关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实际,以全员化的参与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感知度和吸引力,在传承与弘扬学校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元素,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起理性爱国意识,肩负起为国为家的责任担当。

三是增强场域延展性。破除社会宏观环境的渗透干扰,精准把握当前思政教育的新变化和学生成长的新诉求,深度应用到“互联网+”的全新教育生态中去,从社会网络空间(线下空间)延展至网络社会空间(线上空间),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不信谣、不传谣,启发学生对生命、敬畏、勇敢、奉献、责任、担当等的思考,推动学生真知、真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域覆盖。

(二)拓展互动广度:在勤学善思过程中激活青春力量

高校学风建设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一种隐形德育的成效彰显。学风建设的特质和效果直接关乎大学生价值塑造和全面成长的向度,引导学生在勤学善思过程中,多措并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真正做到学思贯通、知行统一。

首先,从学习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高校在对青年大学生学习状态调查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学院实际、专业特点,自主开展学风建设的特色班级品牌创建活动,开展读书会、设立听书墙,鼓励学生线上线下双线阅读文献专著,引导学生多维度学、思、悟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与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做信仰坚定的爱国青年。其次,打造学习互动共同体。以党史学习教育激发校园活力,在学风建设中融入党史知识竞猜、热点网文短议、主题书画展评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形式,注重在互动活动过程中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能够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锻炼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另外,发挥朋辈感染浸润作用,开展“大学生年度优秀人物”“优秀班主任”“十佳辅导员”等评选活动,积极选树校园身边具有爱国奋斗精神的优秀学子、教师的典型事迹,用大学生身边具体、生动的榜样激励和教育学生,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营造互相学习、争先比优的学习氛围,接续传递“教学相长”的温情和“精诚报国”的激情,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丰富思政实践:在践行初心使命中练就报国本领

只有保持对真理有追求、有信仰,才会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并承担起这份使命所赋予的时代责任。高校在开展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基于思政教育的文化教学要求,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思政实践,进一步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做有效补充,让新时代大学生既能充分领悟爱国奋斗精神的理论实质,又能高度认识到爱国奋斗精神的实践意义。换言之,一是拓宽学习宣传教育新阵地。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科学运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布告栏和“易班”APP等教育平台,将爱国情怀培育和奋斗精神实践具体细化到学风建设活动的日常管理、学习、生活中,把每一项活动打造成为引领服务师生的长效载体,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的理论高度和对现实问题的辨析能力。二是探索思政课程建设新路径。以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探索构建以“课前任务布置、分组合作探讨、课堂展示点评、教师答疑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专题研讨、座谈交流、爱国影评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感,加深民族自豪感,胸怀技能报国志。三是挖掘思政育人资源新契机。通过延伸学风建设活动阵地,积极构建地方特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兼顾学生学习专业、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不同,在磨炼意志和增长才干中让学生体会实践的挑战与乐趣,并逐步增强活动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使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跃。

四、结语

厚植爱国情,实践报国行。在不同的历史站位和时代格局下,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价值。新时代高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风建设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和新举措,延伸学风建设新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律习惯,厚植爱国情怀,练就报国本领,巩固学风建设成果,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青年大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所激发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学习报国的自觉行动,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和搏击者,在身体力行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学风爱国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炊事员的几宗事
爱国主义教育
学风就是质量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