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改革研究

2021-01-08李旭明邵晓霞刘治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外语定位

李旭明,邵晓霞,刘治明

(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普通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任务,而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语言教育规划的特色领域,外语人才培养是全球化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本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不准确及英语教学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影响着我国全球治理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从国家发展层面考量,通过加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然成为中国有效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面。本文拟以应用型大学为例,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改革方向。

一、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

国家外语能力事关我国参与全球事务、处理外交关系与展现国家软实力,大学英语教学是国家外语能力提升、国际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开设60多年来,在“穷国办教育”的教育发展史上,资源投入较少,却创造了颇为辉煌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费时低效”“八千万学子习外语,翻译人才缺九成”[2]等问题与之并存。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不无关系。大学英语课程受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及考查方式等影响,当前课程定位较为尴尬,“大学英语该取消”“大学英语到底该不该开”等论调时有提及。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被定位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课程价值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英语这一基本工具。[3]事实上,近三十年来,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始终未发生本质变化,对英语课程定位的表述模糊,缺乏准确性与指向性,也未能与时俱进。[4]对比大学英语课程发展史上的三次大纲,发现大纲中仅提到人文素质的培养、打基础等字眼,对实用工具目标缺乏具体、清晰的阐述。[5]究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受结构主义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形式的教学,仅停留在语言本身,而非通过语言去了解世界。从人文性来看,主要指向外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所融入的中外文化要素、跨文化等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仅是依存于语言形式这一系统中。[6]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受众人数最多的外语课程,直接影响到国家外语人才的培养。全球治理视域下,我国所需要的国际化专业人才不仅要能熟练运用外语,也要熟悉国情、了解国策、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等。如此来看,当下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全球化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不同步,亟待调整。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若课程定位不明晰、不具体、不恰当,缺乏可操作性,势必会导致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材建设等各个环节出现连带性的不理想状况,进而影响课程教学质量。[7]整体来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不明晰、不准确,缺乏指向性,且与时代脱节,这些问题影响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方法的采取,以及外语师资的培养计划等。加之,“从政策角度视之,外语教育整体规划缺失、高水平外语人才缺失”“外语教育规划不足、布局上不够合理”。[8]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规划,关系到教育投资的多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资源配置及师资结构等。也就是说,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不科学、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到大学外语教学的整体发展水平。[9]在当下战略对接与全球治理新格局背景下,亟须从国家战略发展视角考虑,科学、有效地整体规划我国大学英语教学。

二、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不恰当、外语教学规划不科学等问题,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这不利于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我国全面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能力的提升。因此,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我国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诉求,并结合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厘清大学英语学科性质,明确课程定位,改进教学举措十分必要。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性质。任何课程,其定位受多方因素影响,诸如时代特点、社会发展需求、人的发展需等,需要综合考量。大学英语课程定位,最终指向特定社会、特定时期“人”的培养,故而新时期不能将其简单地定位成一门公共基础课,需要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个体发展等维度全面、综合考量,重新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价值,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主要体现在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学习,掌握语言工具,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外部世界对学生英语能力的现实任务期待。[4]全球化助推了各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外部世界期待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可以成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化人才,获得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开展国际对话的技能。

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发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故而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在全球治理时期,国家需要培养了解目的语所属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且具备跨文化意识、文化比较与鉴赏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当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价值需要重新考量。一方面,需要了解目的语所在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加强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并通过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树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充分突显语言作为文化中介和调解方式的作用,推进全球文化传播,促进不同地区文明交流。当然,这需要不同类型的大学根据国家的总体需求,结合本校主流学科的特点、本校不同类型专业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对大学英语课程予以适切的定位。比如,就T师范学院而言,该校作为西北地区应用型大学,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仅指向EAP课程即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在当下需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凭借优质的MOOC资源,让学生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中通晓国际学术交流规范,提升学术交流能力,从而促使大学英语课程实现应有的价值。

三、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建议

课程定位指向课程目标的确立,涉及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也关乎教学模式的创建及师资队伍的打造。新时代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

(一)从国家层面调整外语政策,确立体现地域性特点的课程目标

国家的外语政策决定着外语课程的整体走向,课程目标首当其冲。全球治理视域下,需要全面考量、整体规划外语政策,确立适切的、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学外语课程目标。

从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来看,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学资源、生源水平及社会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极为不均衡。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别、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等,加强分类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克服千校一面、同质化的现象”。[10]这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体现我国外语课程目标的地域性、区域性特点。一方面,要从全球治理视域、国家发展战略、高校发展策略视角考量我国外语课程目标的地域性特点,发挥外语教学的地域优势。[9]具体而言,是指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将邻国的语言纳入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体系之中,促进我国与邻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商谈、安全合作。与我国接壤的邻国众多,为部分地区高校开设相关语种的外语课程提供了便利。例如,我国西北地区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多个国家接壤,在该地区高校开设蒙古语、哈萨克语、俄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等,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边疆治理等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整体规划外语政策,突显大学英语课程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外语教育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在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英语课程旨在提升本校主流学科学生的外语能力,服务于本校不同类型专业;同时,英语教学要融入周边国家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国际文化素养,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国际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服务。

(二)从不同维度实现课程价值,建构体现学科性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体系

全球治理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要注重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国际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也要强调其他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换言之,课程内容既需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与听、说、读、写、译能力,也要体现学科性,建立多语种关联的、与其他学科专业相融合的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体系。

一方面,根据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需要体现外语的基础性,开展通用英语和通识教育。经过通用英语教学,学生可以获取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这是获取语言知识、输入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方式。同时,通过外国历史、哲学、文学等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认识和理解,让其知晓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规范,从他者文化视角反思本民族文化特性、社会思潮的异同,提升国际文化素养。[11]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需要体现外语的学科性。学科性指大学外语学科专业布局及其所具有的优势,体现为学科或语种的多样化和专业化。[9]从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语种相对单一、过度集中”。[12]新时期,我国英语课程在体现国际通用语重要教学地位的同时,应当突破欧美化模式,体现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多样化的外语语种及课程内容体系。这也是当下国际化呈现多样性的时代要求。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既需要关注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译能力,也需要与其他各类专业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获取国际最先进的、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依托信息技术,创建多维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实现课程理念、达成课程目标的中介与桥梁。在全球化时代,应当依托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大学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建多维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其一,依托世界范围内丰富的英语网络课程资源,如MOOC等,创建自主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的创建,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新时期所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文化素养。这也符合《指南》的意旨,即各个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注重在线网络课程的建设,将网络课程纳入本校的课程设置,让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融为一体。其二,依托信息技术,创建集探究学习、教学指导、研究分析于一体的课堂教学资源空间。这一模式的建构,是依托信息技术,创建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多维教学环境,并通过建设使用智慧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等,在对网络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中改造、扩展英语教学内容,构建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各方统筹调整,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

具有专业化高素质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从我国转型期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场域来看,面对班级大、学生多和作业批改量大的情形,大学英语教师难以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学术研究,限制了其专业发展。以西北地区应用型大学T师范学院为例,讲师职称的大学外语教师每周授课12—14学时,副教授为10—12学时,实际上课时数甚至更多。因教学对象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教师大多固守着讲授基础英语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基本处于通用英语教学阶段,距离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考量,统筹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转型与发展。我国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师资培养应以“专门用途英语与通识教育类英语”为主,兼顾“国家人才稀缺的英语研究方向与领域”和“第二外语或第三外语课程的开展”,并通过评价、监督、保障制度等环节予以落实。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的普通院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应以“通用英语”为主,辅之以“专门用途英语”,融入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区域国别研究内容,促进外语教学服务本校不同类型专业发展,提升本校主流学科的外语能力。

四、结语

综上可知,新时期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予以重新定位已是当务之急。不同类型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本校主流学科特点、不同类型专业发展的需求,建设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需求,也为国家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当然,这需要先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定位不明晰、不准确,缺乏指向性且与时代脱节等问题,才能够明晰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合理创建、教学评价方法的采取,以及外语师资的培养计划等。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从国家层面调整外语政策,确立体现地域性特点的课程目标;从不同维度实现课程价值,建构体现学科性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创建多维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各方统筹调整,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差别较大,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在国家大力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的机遇下,相关部门、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分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措施,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外语定位
定位的奥秘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少儿智能定位鞋服成新宠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