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1-08李艳红周雪英
李艳红,周雪英
(天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针对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进行了系统设计,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以及配套文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从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等方面廓清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问题。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活动。
为了解“五育并举”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本研究以T市三所小学(S小学、F小学和J小学,三所小学在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及设施条件方面相差不大,均为历史悠久的公办小学,在T市社会评价较高、教育理念先进,具有代表性)118名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每所学校选取3位教师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实践依据。问卷主要从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态度、渗透劳动教育素材的处理情况、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等方面展开调查。本研究共发放11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对认知态度的调查分析
关于是否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8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有一定必要和非常有必要),仅有13%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访谈发现,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
C老师说:“相对于专门的劳动课中技能的学习,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对劳动意识、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我觉得有必要渗透,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可行的,因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使娃娃们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D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我在批作文的时候发现我们班的学生不知道麦子是秋天熟的还是夏天熟的,桃子什么季节成熟也不知道,确实有必要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劳动常识性的知识,这对学生写作文也有帮助。”J老师的看法略有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我而言还比较陌生,我觉得劳动教育是让学生重在参与,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学习劳动技能。”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目的,有近70%的教师都认可“尊重劳动成果”和“知晓劳动的意义”;有47%的老师也认可“了解劳动常识”为渗透劳动教育的目的。
关于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频率,仅有15%的教师表示“经常”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35%的教师选择了“偶尔”这一选项;有50%的教师表示“几乎不”会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访谈中也印证了这一调查结果。Q老师说:“我担任班主任,还兼任学校的其他职务,各种会议、事务忙得团团转。谈不上有意识,但在一些主旨是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课文中,我会展示一些图片、文中的插图,还会播放视频,但是在一些劳动教育要素不明显的课文或者板块,不会融入教学设计。”Z老师表示:“有时有,比如说在准备公开课时,文中有涉及劳动教育的,我在教学设计中会考虑,平时会少一些,没有上公开课时做得好。”
(二)对劳动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备课情况,有91%的教师表示会根据课本及教学参考用书来备课;有62%的教师也会通过网络查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劳动知识;有54%的老师还会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备课;同时有42%的老师也会结合相关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备课。总体来看,课本及教学参考用书是教师获取劳动教育资源的主渠道。
统编教材内容广泛且形式多样,给教师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关于教师在备课中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容的情况,10%的教师表示“经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选择“偶尔”选项的教师占37%;而有超过一半的教师表示“几乎不”进行深入的劳动教育内容挖掘。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哪个板块更容易渗透劳动教育,40%的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是渗透劳动教育最容易的板块;认为“阅读”板块占38%;“写作”板块占9%;“口语交际”板块占7%。这一调查结果在访谈中也得以印证,如L老师表示:“阅读板块容易一些,特别是一些叙事文和说明文最容易,叙事文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充满兴趣;说明文语言简洁通俗、有条理,容易渗透。像古诗、科技小论文、儿歌等渗透劳动教育比较困难,较为抽象,娃娃们不容易理解。”C老师认为:“综合性学习相对于其他板块来说最容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劳动,体验劳动,明白劳动对个人、社会的意义,进而热爱劳动并提升语文素养。”
(三)对渗透劳动教育方法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38%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榜样示范法”;选择“讲授法”的教师占36%;选择“情景教学法”的教师占15%;而选择实践体验法的教师相对较少,占11%。
访谈中也发现,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榜样示范法和讲授法,很少有教师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较为单一。C老师表示:“我用得最多的就是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很少在一堂课中综合使用几种教学方法,会增加备课负担。”W老师表示:“基本上会播放视频和图片,视频和图片比文字更具有直观感受性。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会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但我有时候会顾虑,怕自己运用不好适得其反。”G老师说:“说实话因为学校任务重,教学内容多,有时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会感到力不从心,对这方面的关注不是很多,我常用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因为情感陶冶是直接作用于学生内心的,是对他们思想的教化,具有的影响也是深层次的,我觉得比较有效。采用榜样示范法是因为榜样产生于班级,具有集体促成的效果,而且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说,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都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四)对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有超过60%的一线教师表示效果“一般”;有22%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好”,由此可见渗透劳动教育效果并不十分可观。
Q老师说:“我觉得渗透效果一般,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很好,但回到家就变样了。在语文中渗透劳动教育,我觉得主要是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方面的渗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L老师反映:“我觉得渗透效果不好,就拿打扫校园卫生这件事来说吧,你不去盯着,值日生很少主动去打扫,打扫得也不彻底,所以我每天必须盯着。”由于Y老师平时也注重劳动教育,所以Y老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效果比较满意:“我觉得效果还行,比如说,学习了《胖乎乎的小手》这一课,我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除此之外,要像兰兰一样帮助家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课后布置了洗红领巾、洗袜子的家庭作业,家长把孩子洗的过程录成视频,发到群里,娃娃在家长的指导下,洗得有模有样,家长反映良好,我们班的娃,大部分能主动劳动。”
结合问卷和访谈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有研究认为,劳动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开展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越是注重素质教育的地区,如北京、浙江、上海等,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越好,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4]本次调查中有8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但是“经常”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师只有15%。究其原因是学校对劳动教育宣传不到位,学校对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精神的传达侧重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其知之甚少,加之在融入劳动教育方面教师主动性不强,导致任课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全面、不到位。此外,学校只侧重文件精神的学习,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和保障,导致教师对劳动教育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劳动教育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二)挖掘和应用劳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足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统编教材呈现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等人文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德。[5]但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并不能有效地挖掘和应用劳动教育资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支持不强。有76%的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或多或少会增加教师的备课负担,能不做就不做;二是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不足。这致使一些原本可以被充分利用和挖掘的蕴含劳动要素的课程资源被大量闲置。课本及教学参考用书仍然是教师获取劳动教育资源的主渠道,教师可多途径广泛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教材,活用教材,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育。
此外,调查还发现,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综合性不强,缺少创新性。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而恰当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渗透劳动教育的保障措施不健全
关于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效果的因素,30%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的开始是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受访教师均表示所在学校未开展关于渗透劳动教育方面的教研活动。现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更多是教师的一种自主行为,缺乏必要的强制性要求或相应的评价机制。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这种工具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6]有教师表示:“怎样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怎样评价学生我比较困惑”。有教师表示自己在布置关于家务劳动的作业时,只要求把相关作业完成后发到班级群里,并没有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参考。当前,该如何评价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行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尚未出台较为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对劳动教育较为客观、公正的过程性评价(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等),仅仅表现为教师对劳动教育最终结果(劳动能力)的大体关注。
三、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首先,教师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调查中多数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必要的,却少有教师将劳动教育渗透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具体教学中,表现为落实不力、持续性不强等。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意见》《指导纲要》等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教学内容阐释劳动,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热爱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优秀品质。
其次,要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优势,厘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与专设劳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借助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态度等,帮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构建对劳动的正确认识;而劳动课程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习惯的培养,在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磨练学生意志。
再次,教师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读教材,全面渗透
1.在识字、写字中渗透劳动教育
教师们普遍认为,在识字、写字等教学环节中难以渗透劳动教育,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视频、角色扮演及情景体验等方式传授语文知识,并以此渗透劳动教育,以便学生于此过程中感受劳动的辛劳和喜悦,理解劳动的意义。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如《千人糕》一文的阅读,教师可通过流程图展示米糕的制作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制作流程一目了然。也可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绘制米糕制作流程图。通过两次流程图展示,既可以将制作的工序、流程等还原出来,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食物的不易,培养他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约意识,进而尊重劳动成果。
3.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习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渠道。作文是各学科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感悟劳动、歌颂劳动理应是一种常写常新的表现主题。在习作课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体悟劳动。例如,六年级上册《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教师在上此次作文课之前可以布置一项家庭劳动作业,如学做菜、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写作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生活更美好,然后在写作中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参与劳动时所思所想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4.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劳动教育
如在讲授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时,教师可以出示美好环境和被破坏后环境的对比图片,问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环境里,进而引出“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进一步思考“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人走灯灭、节约用水、节约粮食等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弘扬崇尚节俭、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
5.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7]在综合性学习中融合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劳动、制作的过程,创造劳动果实,体会劳动的价值。如在三年级语文下册“中华传统节日”章节的综合性教学中融入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做月饼、包粽子中亲历实践,学习技能,感受传统文化;在实践作品表达中感悟劳动,提升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与认识,做到“劳动”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达到感悟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认同。此外,教师在挖掘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应关注社会生活,结合相关热点话题,活用教材,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三)加强研究,提升能力
1.扮演好“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有关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与运用。应多关注劳动教育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投身教育科研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研究素养。作为研究者的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研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素养,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
2.“活”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综合化是以某种方式将彼此孤立的教学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可以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劳动价值的辨别能力,达到最佳的劳动教育效果。
(四)多措并举,保障实施
1.开展语文学科内部的集体教研活动
为发挥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首先,教师要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教材可以发现,劳动教育资源不仅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板块,在识字与写字板块也有体现。
其次,教师应制定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案,将单元宏观维度的教学设计和具体篇目与微观维度的教学设计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从整体宏观设计落实到具体的劳动教学篇目中,体现在教学设计和真实的教学过程中。而这些仅靠教师个体难以完成,需要教师集体通力合作,挖掘、整合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分类归纳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劳动教育内容,阶段性、层次性、递进性推进渗透劳动教育,以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并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
2.布置实践作业,家校共育劳动教育成果
构建家校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联合体系。首先,教师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如要给低年级学生示范如何使用扫帚,如何把垃圾收进簸箕里,如何涮拖把,怎么拖地,怎么背书包等。其次,要提高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家长明白劳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教师可以跟班主任密切配合,利用劳动教育评价表,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布置相应的劳动作业,让学生体验劳动、感受劳动,家校联合,推动劳动教育进入每一个家庭。
3.改进评价制度,在评价中提升劳动品质
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的前提是调动教师渗透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同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渗透劳动教育的能力。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最终成果,形成全方位的评价,并将此类评价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在评价主体方面,也要进行多元评价,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引入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