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2021-01-08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赵宏武
■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赵宏武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虽然属于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科目,其中包含大量理论性、概念性、观念性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与吸收,但这些理论性的内容字面意思容易理解,深层次价值内涵却难以领会。尤其对于道德层面的内容,其主要来自人类长期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规则共识,是人文思想发展的产物,因此其学习和领悟也需要透过社会生活实践方能把握其真谛。同时,道德与法治内容对人的社会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性作用,即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需要在道德与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一言一行都必须符合道德与法治的标准,如此才能使自身与社会整体行为步调保持一致,避免被社会所排斥。由此可见,实践本身就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部分,其与理论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此外,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即现代人才培养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意志品质、人文素养、价值观念等拥有更高要求,这也成为社会对现代人才评价的重要考量指标。因此,针对现代人才培养的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构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将理论更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学生由内而外的自觉意识,从而对其素质的提升起到强化与巩固作用。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践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进行延伸和创造性发展,从而使自身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最终实现对人才的更高水平培养。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种存在的问题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磨砺与发展。随着国家对道德与法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明确提出,各阶段教育工作中也开始陆续开展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活动,但从当前的工作实际看,其中存在许多不足,使实践活动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多由教师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参与。由于教学任务中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开展各类活动型学科课程,所以为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就会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意义,只是单纯地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项目,如义务劳动、参观学习等。这些活动课程的设计基本都是由教师来主导,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也都由教师来定,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其中,其意愿无从表达,主观意识被忽略,从而导致学生并无法领会到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同时也难以对实践活动提起参与的积极性,使实践活动课程往往成为学生游玩的课程,无法达到特定教育目标。
其次,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不注重结合学生的文化基础。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锤炼,因此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架构进行科学设计,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运用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实践与理论上的印证,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延展创新。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在构建实践活动课程时未注重这一点,大多数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素质与法律法规的社会存在,而并未使学生依靠自身所学的道德和法治标准去从事实践,做出评判,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发生脱节,难以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自觉的意识行为。
然后,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参与性不足。实践活动只有使学生全面参与其中才能使其得到锻炼与提升,因此其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实践活动从组织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学生都缺少参与,完全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活动方案来执行,这就使实践活动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最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无法发挥必要的引导作用。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与已有知识经验相冲突的问题或内部矛盾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从中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反观当下的实践活动,教师更多的是一个组织者,而未能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未能给予学生所遇到问题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已有知识经验与实践过程产生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一)明确总体构建与实施原则
要确保其构建与实施的科学有效性,要明确其总体原则,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首先,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利用旧经验同化新经验,从而完成学生知识的重组与改造。因此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必须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出发点,然后再融入实践中的部分未知知识经验,从而使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相互碰撞、转化、同化的过程,如此方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在实践中进行思考与动手的能力,并依靠自我反思与再认识促成新旧经验的矛盾转化。
其次,以合作情境的构建为基本框架。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课程只有真正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特定的主题活动情境方能使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有目的地带入情境中进行检验,并真正结合情境加深认知与理解。例如,对于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如果脱离情境,学生很难形成直观认识,但如果为学生构建出“在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的情境,学生就更容易在实践中对责任产生直观认知。
最后,以制造问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只有不断解决实践中所遇到各种矛盾冲突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与成长,并将知识经验形成与行为意识的内在统一。因此,实践活动构建与实施时,教师应将矛盾冲突的制造纳入考虑范围内,有意设置实践中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冲突的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过程中得到自主发展。
(二)强化学生在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和实施全过程中的参与
基于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总体原则,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意识到学生在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学生在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首先,以文化基础素养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主题制定。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而人文素养是学生从出生之时就开始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并构建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该学科时已经带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文化积淀、生活体验。对此,在进行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时,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为出发点。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调查研究,掌握其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要提供一些主题供学生进行选择,或由学生对主题方向的调整提出建议,从而使活动主题能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和兴趣,进而使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后续活动中。
其次,立足社会参与鼓励学生参与方案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具有社会性的,使大家广泛参与的,因此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会参与性,将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主导权交与学生,由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制订出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自主进行任务分配和人员分工。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需做好从旁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活动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最后,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结构评价。学生的发展需要依靠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方能实现。因此,对于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也应交由学生去完成,从而使其能够通过自主的审视和反思找到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学生参与结果评价也有助于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活动参与过程来实现自身思维观念、实践能力、思维意识层次的全面提升,从而为其今后独立自主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促进其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需要明确其总体原则,然后以此为基础充分发动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全过程中,如此方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转化,从而对其整体人文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