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实证的初中历史文史融合的教学研究

2021-01-08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天津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史史料历史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吴 捷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文史融合的方法掌握历史内容,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的。对于历史课程而言,作为初中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科学化教育方法的完善,可以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但是,在部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这些现象不仅会影响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还会降低学生的历史素养。因此,在文史融合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对材料阅读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师就要将文史融合作为重点,通过多样化教学指导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创新的目的。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史料实证及文史融合

(一)历史学科文史融合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为了响应教育标准,教师要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内容的融入将学作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获取可信史料的基础上,提高历史能力及品质。历史课程教学中,通过文史融合理念的确定,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运用,可以结合史料展现历史事件,促使学生在史料分析中形成历史思维,丰富学生对文史材料的表达能力。历史学科文史融合的价值体现在:第一,了解文学作品,掌握历史背景。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状况,在史料运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史融合的背景下,全面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掌握历史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史料学习,解读历史事件。通过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在史料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全面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内容。而且,文史融合方法的构建,可以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材料分析中通过多角度观察历史事件及社会问题,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及认识能力,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史料实证

对于史料实证而言,主要是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以此为基础重视历史真实的态度及方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将史料作为依据,通过文史融合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引导学生在史料辨析中对历史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史料实证的文史融合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运用能力,并在史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探究能力。

二、初中历史材料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特点,在实际的材料阅读指导中,教师通过文史融合方法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受到以往教育思想的限制,实际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过于关注成绩,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只是让学生进行单一的背诵。长期在这种学习背景下,学生会降低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出现偏差,无法实现历史素养培养的目的。因此,在文史融合下,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文史融合方法的运用,创新材料阅读指导方案,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历史课程教育指导的目的。

(二)史料选择取向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影响文史融合的因素包括:第一,原始文字的史料引用得较少。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心中,文字史料的数量低于图片史料的使用,虽然在图片史料使用中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传达内容,但是,由于资料内容较少,因此影响学生对文字史料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文史融合背景下,在材料选择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入材料内容,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根据材料阅读中的文史融合教育特点。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史料选择缺少典型的问题,这种现象无法更好地反映出历史事实,影响材料阅读教学中文史融合的效果。

(三)材料内容缺少真实性

通过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认识到史料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史料资源选择中,存在着材料内容缺少真实性的问题,这种现象无法提高初中材料阅读指导的效果,也会使学生对相关历史支持产生误解,影响历史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而且,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材料运用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的问题。由于史料材料的运用属于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受到课程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限制,会出现学生攻读材料不到位以及理解不深刻的现象,导致材料阅读中无法掌握重点内容,降低文史资源运用的有效性,为初中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带来限制。

三、史料实证的初中历史文史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文史融合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材料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文史融合的氛围营造中教师需要做到:

第一,通过史料烘托历史情节,激发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兴趣。结合初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特点,教师在史料展示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人物、历史情节以及历史冲突等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历史场景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并将学生作为整个探究环境的主体,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史料资源分析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清明上河图”讲解中,文章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并加深对宋代社会的认知,通过历史绘画作品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史料内容,将“清明上河图”复印或是放大,并制作成相应的图文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北宋河道、街景的分析,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达到史料实证中文史融合的目的,激发探究兴趣。

(二)明确史料选择取向,营造问题情境

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特点,长期学习中,部分学生出现了对文本阅读兴趣下降的问题,课堂上出现了精神涣散的问题。为了及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创新中需要将文史融合材料的选择作为重点,针对课程知识内容明确材料选择取向,并营造良好的问题探究情境。第一,在文史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冲突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的内容特点,确定史料的选择方向,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掌握问题探究的目的,增强学生对材料阅读的能力。第二,通过史料选择促进知识迁移,展现阅读情境创设的目的。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材料阅读以及问题解答中,无法精准地运用知识,因此影响到成绩的提升。所以,在实际的史料分析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如,在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的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史料作为依据,引导学生在文史融合中通过材料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史料研读中,教师通过对《北宋的政治》的内容分析中,通过材料《宋史·职官志》记载内容的分析,要求学生说出通判的职权及作用。在这种材料研读的背景下,学生可以系统地分析历史事件,并按照历史史实,对历史的发展形成论证意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通过史料的运用,加强文史融合的探究意识,以展现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的目的。

(三)拓展史料获取途径,保证材料真实性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指导以及文史融合中,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并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时拓宽史料获取途径,通过材料真实性的强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学生对材料阅读的探究兴趣,展现初中历史课程教育创新的目的。

首先,在史料选择中,一定要保证史料内容的真实性。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材料的真实性作为选择的标准,引导学生在史料分析中激发对史料材料的阅读兴趣,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养。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史料来自历史文件,通过“古文字”记载,学生在史料分析中需要专业的引导才可以发现材料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文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为保证史料选择的真实性,首先需要掌握历史文献背景以及文献内容,以确保文献的真实性。如,在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的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代人们的生活,可以引入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教师在引导及讲解中,可以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史料内容,从而感悟到东汉末年人们的真实生活情况。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获取途径。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认识,在材料选择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改变以往材料获取的局限性。这样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不断开拓思维,通过史料资源的学习激发自身的探究兴趣,并形成健康的网络操作素养,充分展现真实材料在历史材料阅读指导中的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通过材料阅读指导方法的创新,将文史融合作为重点,课堂上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史料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阅读指导方法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及探究环境,以实现初中历史课程的创新目的,为文史融合下初中历史课程的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充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猜你喜欢

文史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