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1-01-08怀化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5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武术

怀化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由诸多民族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集合体[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一定族群的文化心理积累,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2]。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苗族武术,凝结着湘西苗族人民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承载了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在全球化信息时代,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西方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外部挑战和民众信仰缺失等内部困扰,使得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一词,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湘西苗族武术的主要活动形式与特征

(一)湘西苗族武术的起源

湘西苗族武术主要起源于战争,是苗族先祖们根据战斗中的格斗技击和健身需要而总结创造发明的搏击技术[3],属南拳范畴,苗语称之为“舞吉保”或“勾动”。

(二)湘西苗族武术主要活动形式

湘西苗族武术主要活动形式为日常习武锻炼、节日与赛会、对外交流三种[4]。日常习武锻炼主要是拜师学习、堂子学习、学校学习;节日与赛会和对外交流主要是通过政府、协会以及民间组织的各种武术比赛、展演以及节日赛会,如春节、元宵节、四月八、赶秋节等节日赛会,各村寨报村民都乐于参与其中。

(三)湘西苗族武术文化特征

苗族人民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作为湘西苗族武术文化代表的蚩尤拳,就是“附魁”性的一种表现。苗族公认蚩尤为其祖先,是苗族人民心中的战神,“虽死犹生”,其灵魂与他们同在,蚩尤崇拜是苗族附魁文化的主要特征[5]。

二、“互联网+”环境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

苗族有习武的传统,用以强身健体或自卫御敌,从而创造和发展了富于民族特色的苗族武术,湘西苗族武术主要流传于湘西的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等县市,已初步建立起四级保护体系,其传承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地区的花垣、吉首、凤凰、古丈、保靖、泸溪等县市。其中,花垣县的苗族武术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于2010年落户花垣县,受到承与保护;其他县市的苗族武术也分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湘西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要是通过习武团体(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武术协会、学校开展、政府组织几方面来开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发生改变,习练苗族武术的人群在不断减少,各村寨习练群体基本在45 岁以上,16 岁以下,中间出现断层。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到来,一些独特稀如钩钩刀、棒棒烟等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的武术器材已被各种先进的农用工具和生活用具所替代,致使一些稀有武术器械逐渐消失。流传于花垣县麻栗镇一带的苗族武术《蚩尤拳》开展较为广泛,其传承人石兴文老师先后到花垣边城高级中学等校传授拳技,其归纳整理的《苗族蚩尤拳》等资料作为花垣县中小学的校本教材,他所撰写的《苗族蚩尤拳》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对挖掘、弘扬、传承苗族武术留下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花垣县教育局将苗拳运动作为学生课间操在全县进行推广,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苗族武术文化。花垣县苗拳虽在某些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普及情况并不乐观,其传播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和比赛以及宣传,传播途径的单一阻碍其发展与传承。

三、“互联网+”环境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再加上人们在面临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吸引下,缺乏对本土、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导致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不理睬、不认同、不接受。其次,湘西地区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人们有着冲出大山、探望外界的强烈愿望。当全球化所带来的新文化、新经济、新生活方式以及工业现代信息化社会的日渐形成,务必给苗族武术等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冲击,加速了以苗族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与异质体育的交流与碰撞,乃至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认同危机。最后,由于传统文化氛围的缺失,深入人们骨髓中的文化认同感不复存在,影响到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6]。

(二)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

恶劣的生存环境促使湘西苗族人民形成了强悍尚武、好气任侠的社会习俗。首先,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苗族武术逐步由传统社会的生存技能向现代社会的健身功能转变,苗族武术内涵逐渐被现代体育所瓦解,传统武术的习练器材和练功用具变得稀有,进而消失。其次,进入现代社会后原有的村落物资和精神条件已不能满足青年群体的需求,促使他们走出村寨,致使湘西苗族武术受众群体发生变化,其传承也趋向于健身化和表演化。最后,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苗族武术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消失。如近似于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关系趋于淡化,传统武术呈现出商业化和表演化特征,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淡化,导致传统的武术表演活动逐渐消失,带有“乡土气息”的苗族武术不被青少年群体认同。特别是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可以参与和选择的体育项目逐渐增多,传统苗族武术所体现的精神寄托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苗族武术陷入失传困境[7]。

(三)族群承载力下降

族群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保护既要靠民族居民和大众的积极参与,也要依托族群本身相应的活动技能与保护意识[7]。但是,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湘西地区农村长期以来因为交通堵塞、信息不通等诸因素形成的封闭、半封闭村落文化与生活方式在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文明的浸润下,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族群年龄结构发生断层或族群群体解散,导致苗族武术出现传承上的断层,一些苗族武术名称也处于一种模糊的情形,以苗族武术为主题活动开展的频次显著下降,活动的主体青壮年男子人影稀疏。

四、“互联网+”环境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操作性对策

(一)构建以网络平台为主体媒介的传承人体系策略

武术传承人是武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武术文化资源的持有者。在全球化、互联网等强势语言的冲击下,湘西苗族武术的许多套路逐渐被遗忘,传承人逐渐老去,苗族武术文化遗产面临可能消亡的危险。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为网络“微时代”,苗族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互联网平台,完善湘西苗族武术资料,定期举行传承人网络培训学习,打破时空界限,为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广阔平台,实现了苗族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等信息化存储方式,取代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进行交流,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技术手段为我们保存体育传统文化史料,利于新时代传承人的学习和传承。

(二)构建苗族武术跨产业融合策略

湘西苗族武术彰显着苗族的个性和灵性,对旅游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地方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平台。如2019年6月凤凰县吉信镇举行的全国首届苗族武术展演暨文化发展论坛,让更多的人了解湘西苗族武术文化,形成苗族武术传播的可持续力。在满足产业化资源、市场以及价值条件下,增加苗族武术教育投入,将苗族武术与培训、健身产业、旅游业、表演业融合在一起,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健身价值以及娱乐价值;并与零售业融合,创建苗族武术线上线下超市,满足各区域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欲望与收藏爱好,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功能,增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意识。

(三)构建“文化遗产←→网络平台←→学校(社区)”全民健身系统

湘西苗族武术具有自娱性和健身性,具有健身性和参与性优势。如在著名的武术之乡花垣县,苗族同胞男女老少崇尚武术健身。应扩宽苗族武术专业习练人员的区域,通过他们培训学员,并通过学员进行传播推广,让更多的民族居民参与,使苗族武术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强健身体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民众参与、保护和发展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遗产的意识。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日益增多,青少年占了大多数。为了适应现代技术变化导致的新文化形态,增强武术教育力度,武术网络资源建设迫在眉睫,融教科书、参考书、论文、网上书店和光盘于一体的教材,运用图文、影像等多种方式,将虚拟教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使传播主体大众化、内容多元化,让更多的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接受,给湘西苗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五、结语

苗族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活化石”,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承载了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而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形态,与现代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社会各阶层都能通过网络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其他公众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人们了解、关注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武术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