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早熟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45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1-01-08刘艳珍单莹沈丹曹桂艳王子胜
刘艳珍,单莹,沈丹,曹桂艳,王子胜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辽宁辽阳111000)
1 选育过程
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2002年在人工枯萎病及黄萎病混生病圃,以早熟、丰产、抗病品种辽棉16号为母本,以优质河北资源SGK32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1-2]。杂种后代(F1~F11)在人工枯萎病及黄萎病混生病圃经过11年定向筛选[1],在选择过程中,注意筛选早熟、抗病、耐低温、高产、稳产、优质、高衣分的单株、株行和株系。2013年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系辽5207。该品系2014—2016年参加所内品比试验,霜前皮棉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辽棉23号增产10.9%。2017—2018年进入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9年参加生产试验,2020年通过辽宁省审定,命名为辽棉45(编号:辽审棉20200003)[1,3]。
2 特征特性
辽棉45株型塔形,株高79.9 cm左右,第1果枝节位5~6节,第1果枝着生高度28.4 cm,适宜机采。在辽宁生育期128 d左右,霜前花率91.9%[1,3]。铃卵圆形,铃壳薄,吐絮畅而集中,易采摘。单铃子棉重6.3 g左右,衣分40.5%。子指10.3 g,平均单株结铃9.7个。早熟不早衰。
3 产量表现
3.1 北疆石河子产量试验表现
2017—2019年在北疆石河子进行了产量试验,3年的皮棉产量表现如表1所示,平均皮棉产量2 616.0 kg/hm2,比对照品种新陆早61增产15.6%。
表1 2017—2019年北疆石河子产量试验结果 kg/hm2
3.2 辽宁省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2017—2018年参加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产量表现如表2~4所示,2年平均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是3 042.8 kg/hm2、1 215.1 kg/hm2和1 122.7 kg/hm2,比对照辽棉23号分别增产2.7%、3.2%和3.1%。
表2 2017—2018年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辽棉45籽棉产量kg/hm2
表3 2017—2018年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辽棉45皮棉产量kg/hm2
表4 2017—2018年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辽棉45霜前皮棉产量kg/hm2
3.3 辽宁省生产试验表现
2019年参加辽宁省生产试验,如表5~7,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是2 409.1 kg/hm2、971.0 kg/hm2和869.7 kg/hm2,比对照辽棉23号分别增产2.3%、3.0%和2.1%[1-2,4]。
表5 2019年辽宁省生产试验辽棉45籽棉产量 kg/hm2
表6 2019年辽宁省生产试验辽棉45皮棉产量 kg/hm2
表7 2019年辽宁省生产试验辽棉45霜前皮棉产量 kg/hm2
4 纤维品质
2017年辽宁省区域试验棉纤维样品,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上半部平均长度34.4 mm,整齐度指数84.6%,断裂比强度32.8 cN/tex,马克隆值3.9,伸长率7.0%;2018年上半部平均长度31.8 mm,整齐度指数85.4%,断裂比强度30.2 cN/tex,马克隆值4.4,伸长率6.8%;2年纤维品质检测结果均值:上半部平均长度33.1 mm,整齐度指数85.0%,断裂比强度31.5 cN/tex,马克隆值4.2,伸长率6.9%。综合指标达到Ⅱ型常规棉品种的标准,并超过机采棉双30标准。
5 抗病性
2017—2018年委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结果,2年抗病性鉴定均值:枯萎病指6.15(R),抗枯萎病;黄萎病指14.65(R),抗黄萎病。
6 栽培技术要点
6.1 适期播种
辽宁、吉林等特早熟棉区春播在4月20—30日,不宜超过5月5日[1-2,4]。北疆、内蒙、甘肃等西北内陆棉区4月10—25日播种[3]。
6.2 合理密植
辽宁棉区种植密度9.75万~12.75万株/hm2;北疆棉区矮化栽培21万~27万株/hm2[2,5]。
6.3 科学施肥
一般施复合肥(N∶P∶K为15∶15∶15)750 kg/hm2作基肥;初花期追施花铃肥,尿素300~450 kg/hm2;铃期根据棉花长势适当喷施叶面肥[1-2,4-5]。
6.4 化控与整枝
特早熟棉区及北疆棉区采用矮密早栽培技术,在7月10日前后打顶,7月15日结束。6月下旬至8月上旬根据棉花长势化控5~7次[1-2,4],一般每7~10 d结合防虫化控1次,蕾期用棉太金45 mL/hm2对水225 kg均匀喷雾于棉花叶片(如果蕾期棉花长势不旺,可以不用);初花期用棉太金90 mL/hm2对水225 kg均匀喷雾于棉花叶片;盛花期用棉太金180 mL/hm2对水450 kg均匀喷雾于棉花叶片。打顶后(3~5 d)用药量适当增加,用棉太金270 mL/hm2对水675 kg均匀喷雾于棉花叶片。化控群尖,并可减少蕾铃脱落。处暑断花,提高霜前花率和铃重[1]。
6.5 适时灌水
该品种生长势较强,辽宁、吉林等特早熟棉区要适时灌水,但最后一次灌水不宜超过于8月10日[1],以免贪青晚熟。北疆、内蒙、甘肃等西北内陆棉区根据当地生产实际,从播种后开始灌水,7~10 d 1次。
6.6 害虫防治
辽棉45蚜虫和红蜘蛛防治应及时,交替用药。在蚜虫发生初盛期,用2 000倍3%天达啶虫脒乳油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防治红蜘蛛可选用中保杀螨1 000~1 500倍液喷雾。棉铃虫发生时,于产卵高峰期施药杀卵,用氰戊·马拉松450~750 mL/hm2亩喷雾防治。
7 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宜在辽宁、吉林等特早熟棉区和北疆、内蒙、甘肃等西北内陆棉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