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探究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07李慧淇
李慧淇
支架式探究活动是支持幼儿发展的系统,也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是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进行逐步建构,内化高层次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建构者。
一、关于支架式教学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探究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支架式探究活动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中从总目标再划分为三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为幼儿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学习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二、关于探究式活动的教学方法
第一,支架式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有具体的操作步骤。(1)明确支架式探究活動的“终点”。(2)评估探究式活动中的“起点”。(3)进行探究活动时“起点”到“终点”的间距分析。(4)设计支架式探究活动时,过程中的“阶梯”。(5)思考每一步“阶梯”可以提供的“支架”有哪些?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很像一个搭梯子的过程,每一步“阶梯”的设计都要确保幼儿能“够得着”。
第二,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支架”类型。一是问题支架,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二是建议支架;三是向导支架,给予幼儿支持和引导;四是图标支架。用可视化的方法描述信息,让幼儿接受知识更直观。
第三,通过支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更注重的培养是幼儿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针对这种模式展开:诊断—设计—教学。
诊断:重点是what,包括新旧知识的间距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的分析。设计:重点是how,怎样针幼儿的已有经验和习得的新经验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最后一步才是do,深思熟虑后再进行教学。
三、关于探究式活动的实施环节
1.关于探究式活动实施的五个环节
一是脚手架的搭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学活动都可以进行脚手架的搭建,紧紧围绕当前的目标,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来搭建整个教学活动的框架。例如,在“中国筷子”这个活动中,首先是让幼儿对筷子的外部结构、特征以及花纹进行了解。教师在引导幼儿的教学环节就是脚手架的初步搭建完成,幼儿可以在这个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剩余的部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由浅到深地搭建脚手架,最后再发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支架式教学中的情境。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模拟声音、设置悬念等搭建脚手架的方法设定一定的情境。例如,当我们在开展“中秋节”教学活动时,可以设置一些中秋的场景,挂灯笼猜灯谜,让幼儿参与到其中。
三是对幼儿独立探索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进行启发引导,明确探索的目标,进行适当地干预,再让幼儿自己进入分析、思考的状态。例如,当幼儿在做一个科学实验时,幼儿会根据步骤的提醒进行操作,当他再进行创新玩法时,幼儿在已有的经验上进行思考。
四是幼儿团队协作的培养。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跳绳、抛接球活动时,教师首先讲解游戏规则,为幼儿制订一个游戏的框架,然后再对幼儿进行分组,进而开始游戏。幼儿与同组的小伙伴共同协作时,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对彼此依赖感,这对幼儿的团队意识培养非常有好处。
五是构建多种评价模式。给幼儿搭建一系列脚手架使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撤掉脚手架,而对幼儿学习进行效果评价就是撤掉这个脚手架的程序。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公平性和策略性。
2.支架式探究活动整合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
结合综合主题活动融合为探究式活动,从“引导—支架—主题—环节—探究—成果—集体—活动”开展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需要做的是“导入—观察—支架—引导—激发”,幼儿作为学习者产生的有“好奇—感知—探索—分享—想象”。
综合主题活动作为一个支架式探究活动的五大环节是:(1)“咦”——产生兴趣环节“有兴趣”时的典型行为表现。通过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产生好奇心。(2)“哇”——主动体验环节“初体验”是的典型行为表现,引导幼儿调动多中感官对材料进行亲身感知。
(3)“嘘”——深度探究环节“真探究”时的典型行为表现。在本环节的总目标拆分为三个小目标,并将小目标进一步操作化为3个难度有浅入深的操作任务,支架幼儿在操作任务中连续三次从原有水平攀登至最近发展水平,从而在关键经验目标达成。(4)“哟”——分享合作环节“学别人”师的典型行为表现。幼儿对自己的成果物探究的证据和结果,和同伴分享交流的依托和媒介,也是对同伴的成果物和同伴分享成果物时的语言、行为、展开观察学习。(5)“呀”——联想创意阶段“有联想”时的典型行为表现。通过对同伴的成果物欣赏,实现幼儿们经验的联系、重组、再造,实现创造学习。
四、关于支架式探究活动的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根据下面的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层层递进:(1)反思具体内容(描述发生了什么)。(2)如何评价和观察(可能的原因是什么)。(3)在活动是否保持,当有不合适的时候重新研讨再调整,再研讨再调整,以此类推。(4)调整后是否有效?生效或不生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无论是支架式教学还是教学反思,都充分利用了教师的元认知,使教师成为自己教学的支持者、引导者以及评价者。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通过师幼互动,确立起与幼儿之间愉快温暖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合作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干预、帮助、指导,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技能,培养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进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