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探究

2021-01-07

课外语文 2020年36期
关键词:特写新闻标题导语

周 丹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过去,新闻写作教学由于占据课本的篇幅较小,在初中语文六册课本里只占据一个单元,并且在考试中不常出现,所以新闻写作教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长期以来的不受重视导致新闻写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普遍缺乏新闻素养,学生对新闻文体的掌握不够,新闻写作教学存在格式化、套路化倾向等。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从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出发,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以期给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提供帮助。

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本语文教材中,一共有四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必修)新闻题材,分别是两篇消息,一篇新闻特写,一篇新闻通讯。第一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第二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都是短新闻,属于新闻类别中消息一类。相对比本单元的新闻特写和通讯,篇幅较短。第三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记者夏浩然、樊云芳的作品。第四篇《一着惊海天》是新选入的一篇新闻通讯,篇幅较长。

表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必修)新闻题材选文列表

一、初中阶段新闻消息写作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特别常见的新闻体裁,也是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必须掌握的体裁。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活动探究板块,也对怎样写消息进行了单独的介绍。因此本文从最重要的消息部分入手,按照消息基本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划分,从标题开始,再逐步探讨。

(一)摆脱固化思维,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写标题

在目前的中考中,新闻消息写作考查频率较高。而在新闻报道中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标题吸引人,读者才会有兴趣往下看。因此写作消息,首先就是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标题。那么如何写好标题呢?本文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内容上,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明确的是,新闻的标题要直接反映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交代出最新的新闻事实,避免一些新闻性错误和通识性错误,并且做到简明扼要。“简明扼要”通常意味着要控制标题字数,单行标题一般不超过25个字,复合标题一般不超过45个字。这就需要讲究“炼”字,炼字一般是诗歌写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古往今来的名篇名诗不仅谋篇布局讲究艺术,在个别字上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推敲。一个字用得好,整首诗的意境提升好几个高度。如此,新闻标题的写作也可反复“炼字”。不过新闻中的炼字与诗歌中的炼字是有区别的,诗歌炼字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新闻标题“炼字”实为炼题,炼题就是凝练标题。新闻中的标题一般是对整篇文章的精要概括,切忌做“标题党”。当今社会,新媒体成为主流,为抢占流量,各种新闻标题令人瞠目结舌,完全背离了新闻的真实意义。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也要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明白,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真实呈现,而不是夸张或者扭曲。

新闻标题除了在内容上紧扣炼字与真实外,还应该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前文提到要控制标题的字数,单行标题不超过25个字,复合标题不超过45个字。那么,语言的形式美就是将选入标题的文字进行有机排列组合。比如在新闻标题上借鉴语文中使用的对偶。比如《嫦娥登月圆满成功,中国制造不负众望》《中国航天领跑全球,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打造“东方卫城”,诠释“上帝折鞭”》等,这样的标题其实是使用了对偶的手法,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给人一种很强的可视性,引发读者接读下去的欲望。

最后,新闻标题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强调带有情感类的标题的写作。这类标题与基础型的标题对比,更能够汇聚读者的关注。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像《八旬老人请战!“小汤山”经验直达“火神山”》《驰援武汉!除夕夜,他们告别家人出发》《他们的选择,点燃我们的信心!》等这样一系列的报道,展示了抗击疫情以来的感人瞬间、经典画面,通过标题我们也感受到了抗击疫情的艰难与感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新闻标题的写作时,可以从内容的真实、审美形式、情感渲染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标题的作用与价值,用灵活的方式写出最合适的新闻标题。

(二)依据不同功能,分类讲解新闻导语

紧接新闻标题来看新闻的导语,新闻导语是用最精简的文字说明最核心的新闻事实。范长江曾经这样说过:“新闻写作中对导语的要求很高,导语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但是以这样的要求来教导初中生,是有点严苛的。站在初中语文这个阶段,笼统地让学生们学习导语的写作,有一定困难。因此,本文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根据导语的信息功能、引导阅读功能、语篇功能向学生分类讲解导语的写作方法。

导语的信息传递功能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要素归纳法进行指导,联系中心事件的概括,呈现所报道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让读者把对新闻的关注点都集中到一起。引导阅读这个功能比较容易被老师忽视,如果老师不加以指导,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阅读到类似的稿件都不会发现。新闻的导语还有一个特别功能——语篇功能。但是,这个功能学生一般不能理解,并且可能单解释“语篇”教师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因此,这里不提倡让学生从“语篇”二字入手学习导语,而是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逐步感悟。新闻消息的导语就像是一个精彩作品的开头,承接在标题之后,生动、形象的描述自然令人不能释手,不过前提仍然是真实。从导语的不同功能出发,让学生了解导语写作,并能够很快地理解到导语的精髓,是教师进行新闻导语教学的一条途径。

(三)结合文学手法,合理安排正文

前文讲了标题和导语,接下来就对新闻的正文部分进行总体论述。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详尽地叙述新闻事实。但作为新闻的正文部分,必须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板块,其实写作方法并不固定。只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一线教师在教授新闻消息正文的写作时,可以围绕“真实”二字,结合教学重点与文学写作手法。这一点与前文讲标题与导语要借鉴语文写作手法不谋而合。不难发现,语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运用到新闻中是非常合适且值得肯定的。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渲染与烘托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环境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营造属于新闻的立体感,更好地凸显新闻事件的背景。另外,设置悬念也可以合理运用。小说里面,通过矛盾冲突来设置悬念,勾起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设下悬念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特别常见。

因此,在新闻写作中,借鉴运用文学手法,可以对文学与新闻之间的融合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凸显新闻的文学价值。虽然这里笔者把结合文学手法的写作放在了新闻消息正文写作的板块,但要强调的是,结合文学手法写新闻并不只适用于新闻中的消息正文部分,标题、导语都可试用。另外,新闻中特写、通讯等文体也一并适用。

二、初中阶段新闻特写

在部编本教材中,是这样解释新闻特写的:“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教材中,选取了《“飞天”凌空》为新闻特写例文,不过该文只作为自选任务出现。并且在课本上写作任务中有这样一个要求,“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每位同学从中任选一项完成”。因此,在初中阶段,与新闻消息相比,对特写的写作要求相对较低。这也提醒教师在讲解新闻特写类体裁的写作时,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更加贴近初中生实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新闻特写体裁、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不过在这里,简化并不意味着减少或者忽略,新闻特写的教学依然值得重视。

新闻特写的教学老师可以紧扣特写自身的特点入手,“特写”要求抓住细节,因此可以启发学生将目光锁定在某一点、某一面上,并进行适当的放大,逐层剖析。如此,在新闻特写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语文课堂上经常提到的描写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特写中能够很好地运用白描、细描、正面侧面等描写手法来记叙事件或刻画人物,那么给读者带来的现场感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这也提示老师在新闻特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举例讲述描写手法,只有掌握更多更精准的素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三、初中阶段新闻通讯写作

与新闻特写体裁一样,新闻通讯体裁也是作为自选任务出现的。虽然在该阶段学生不用深究,但还是应该掌握通讯体裁的基本写法。与新闻的其他体裁对比,通讯比消息更为详尽,更加深入,更能反映事件的全貌。新闻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由于本文是立足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教材中对工作通讯以及风貌通讯没有提及,因此笔者主要对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进行分析。

(一)人物通讯:剖析人物特质,选取切入角度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要求,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人物通讯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特质。在教学时,基于对学生身份角色的认知,可以先让同学们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选取的人物在身边,可以了解得更加透彻,在写作的时候能够选取切入的角度会更多,语言的运用也会更加流畅。当然,也可以是你生活中不太能经常接触到的人物,但前提是你能采访到,这样才能深入挖掘人物,不至于写作时浮于表面。不管是你了解还是不太了解的人物,切记,人物选择一定是要有特点的。另外,在布置任务时,应当提醒学生要注意这样一些信息的确认,比如,开始写作前要确认人物的身份,核实其基本情况。在确定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之后,再将眼睛聚焦在人物的特质上,接着再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写作。需要强调的是,通讯中不管是人物精神面貌还是性格特征的展现,都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只有传播真实,新闻的价值才会得到体现。

(二)事件通讯:完整记述事件,深挖背后意义

事件通讯,在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是这样要求的:应相对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这句话给了教师两点启示:第一是要完整地记述新闻事件,这意味着时间节点不能丢;第二是要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并能让学生理解。以教材为例,例文《一着惊海天》就是一篇典型的事件通讯。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讲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第二部分详细报道着舰过程;第三部分画面描写,展现着舰成功后人们欢呼雀跃的场景。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到,事件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的是新闻事件来龙去脉,事件一般按照时间线呈现,整个过程比较完整。在学生理解到完整的记录新闻事件后,接下来就是深挖背后的意义。仍然以课文为例,这则通讯被评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不只是因为它完整和生动地记录了整个事件,也因为这篇文章展示了我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进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才是一篇优秀事件通讯该有的模样。另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新闻,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把消息和通讯拿出来做一个对比。从题材、内容、结构形式、表达方式、语言、时效等方面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体而言,虽然初中新闻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新闻消息这个板块,但也不应把新闻特写和通讯搁置一边。只是教师在进行新闻单元教学时要分清主次,平衡好教学要求。

四、结语

当今时代,每日信息纷繁复杂,如何在这样庞大的信息面前辨别真伪、感知社会是当今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学生理解新闻、掌握新闻写作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基于现在的新闻写作教学状况,对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提出一点建议,以期唤起部分一线教师的重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特写新闻标题导语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导语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