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技术的方法研究

2021-01-07廖资大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支座抗震灾害

廖资大

(宁乡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养护中心,湖南 长沙 410600)

1 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技术的具体应用

1.1 隔震装置的具体设计

在对桥梁结构进行设计时,隔震装置的设计是隔震设计技术应用的主要载体。设计人员不仅要在合适的区域,设计专门的隔震装置,还应该做好主体结构构件的设计。隔震设计技术的应用核心是隔震装置的制作。在进行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时,隔震技术的应用目的,就是利用隔振装置,在满足结构正常功能的需求下,延长结构的使用周期。对地震灾害时产生的能量,进行全面的消耗,降低结构的响应。当前我国在进行隔振装置设计时,主要存在弹性反应谱法,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而且应用效果比较好。在进行技术应用时,隔震装置的计算理念和设计方式比较简单。设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制定约束规范,才能提高设计工作的开展精度,确保隔震装置在使用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对设计完成的隔震装置主体进行完善和优化,确保隔震装置在应用时,能够对外界的冲击进行有效的抵抗,避免出现震荡变形等问题。

施工企业要加强隔离装置的管理,从装置的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选派专业的人员,做好装置的管理,要提高隔震设计技术水平。通过这项装置的应用,强化桥梁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设计人员要对现阶段已经存在的隔热装置设计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隔震原理和周期,选择正确的安装位置,从而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强化设计,提高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开展计算工作时,现有的公式在应用时,存在一定的误差。设计人员要对整个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程度进行准确的计算,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针对性的设计方案,确保设计内容更加合理。

在进行桥梁隔震设计时,附属结构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存在限位装置和伸缩缝以及防落梁等结构形式。在对地震灾害进行调查时可以发现,这些细部结构能够增强隔震效果,可以对桥梁结构动力进行响应。在对动力时程进行分析时,要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但是很多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会忽略这个区域的设计。因为附属结构地震响应计算方式比较复杂。设计人员需要对这一区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附属结构的优化设计,为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隔震设计原则的具体应用

在对桥梁工程进行隔震设计时,可以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增强主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开展隔震设计时,要严格遵循行业规范和原则。首先要对桥梁是否适宜采用隔震设计进行全面的考察,要对桥梁的隔震设计方式是否合理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建立健全的设计体系,为后续各项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将地震之后能量的消耗和吸取,作为设计水平的主要判断标准。如果采用了隔震设计措施,应该尽可能选用结构更加简单的建设形式,同时要选择针对性的具备隔震性能的装置。

在进行桥梁结构设计时,要尽可能选择对称型的结构设计形式。防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因为两边结构受力不平衡,导致工程出现坍塌事件。在进行隔震设计之后,要对结构周期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地震灾害时,出现共振等问题。要降低桥梁结构遭受的地震力,增强整体的抗震效果,提高桥梁的应用稳定性。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桥梁结构的整体性进行重点关注。如果桥梁结构的整体性能比较低,就无法充分发挥结构的空间作用。而且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在地震灾害的影响下,容易出现震落的问题。设计人员要尽可能保证上部结构的连续性。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要尽可能采取整体性的连接方式,并且在各个连接区域设置相应的减震装置,制定专门的防护措施,确保桥梁在地震灾害的影响下,依然能够稳定的运行。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还应该做好构造的设计,通过设置冗余装置,增强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尽可能避免后续桥梁出现倒塌等问题。

1.3 隔震设计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要对桥梁延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在结构选定区域,采用塑形变形,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抵抗。选定区域的塑性变形,不仅可以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消耗,而且能够延长结构的应用周期,减少地震反应的影响。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设计不符合实际,而且经济性比较差。在强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塑性变形,发生局部的塑形变形之后,可以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抵抗。如果区域内的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比较小,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可以采用延性结构设计形式。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地震的影响比较复杂,桥梁的抗震能力不明。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如果结构构件无法对地震灾害带来的巨大能量进行有效的抵抗,就会导致结构失效,甚至出现桥梁倒塌等问题。

在进行减抗震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支座和阻尼器可以对能量进行有效的消耗,减弱上部结构的响应。例如可以设计滑动摩擦型的减隔震支座,这项支座是利用不锈钢和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成的。这两种材料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比较低,在水平地震作用影响下,上部结构容易发生滑动的问题。支座间存在滑动摩擦,所以上部结构的能量传递到下部结构,能够转化为支座的最大摩擦力。通过支座位移,降低上部结构的外力。材料之间的摩擦,对能量进行了有效的消耗。但这种支座的自我复位能力比较差,上下结构之间存在位移等现象,支座响应不可预测,难以保证应用的可靠性,所以要与其他类型的支座进行综合使用。在进行减隔震装置设计时,可以采用非弹性变形的设计形式,要增强装置的能量消耗能力。需要保证减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低于下部结构的刚度,避免下部结构率先屈服。在开展设计工作时,要对上下结构形式进行综合考虑。

2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桥梁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应用标准正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因为地势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提高隔震设计水平,才能为工程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施工技术已在不断更新。设计单位在开展隔震设计工作时,要根据桥梁结构的特点,在不同的区域设置相应的隔震装置,才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在进行隔离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还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促进整个设计行业进行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支座抗震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不同摩擦系数下双凹面摩擦摆支座耗能性能的研究
重载铁路桥梁支座病害分析及改造技术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桥梁支座日常养护与维修施工技术探讨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