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1-01-07卓高生

台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陈岛载体价值观

李 云,卓高生

(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地,要加强与地方文化精神的融合发展。大陈岛垦荒精神发源于大陈岛,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融入浙江精神文化血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继续深化精神内涵,丰富时代价值,融入中国精神,顺应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敢于创业,在苦中干;乐于奉献,创造实效;勇于创新,引领发展。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走出地域空间,走向社会大众,持续注入时代发展价值,实现从地方共同体精神塑造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呈现。要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便是题中应有之义和旨向所在。

一、关系与特性: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逻辑

大陈岛垦荒精神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时代进步所需的精神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同时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流价值观。二者在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上有着共通之处,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具有广泛的融合性。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第一,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起源构成部件。大陈岛垦荒精神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垦荒队员以昂扬的革命斗志书写了伟大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陈岛垦荒精神既是一种大传统,也是一种小传统,是上下互动的产物。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大传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引领着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和共同体精神气质的建构,而大传统又是从小传统中反复过滤、提纯而形成的。”[2]大陈岛垦荒精神既是对革命精神的续写,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构成部件,在历史发展逻辑和文化演进逻辑上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发展。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起源构成部件。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延展和价值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集国内外优秀文化于一体的价值最大公约数。地域化、乡土化的文化精神载体依托核心价值观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价值升华。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价值写照,是当代主流价值追求的起点元素和地域元素,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走向大众化。也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引领时代发展,才能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文化基因继续与时俱进。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延展和价值升华。

第三,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大陈岛垦荒精神从发源之时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祖国的经济生产恢复同步。大陈岛垦荒精神在革命历史时期积淀了红色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动员了一大批的垦荒力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大陈岛垦荒精神在几代人身上传承,续写着时代精神谱系。进入新时代,大陈岛垦荒精神焕发新的使命,融入地方发展,助推国家治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注入精神动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时代伟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大陈岛垦荒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之中,统一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和实现。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性

第一,理论知识与通俗话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具有学理性和政治性。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地方性文化精神,内容朴实,形式载体具体多样,通俗性较强,易于理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教育与通俗性话语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结合,内容更加生动丰富,理论知识更具有可接受性。

第二,个体认同与社会效应结合。“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范围内的具体表达,它更贴近地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易于影响地方民众的言行举止和价值养成,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优势。”[3]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地域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域范围内的价值具体体现,更加形象化和可感染化,个体认同度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共精神价值,是一种社会效应理念,受众对象范围广、基数大,接受和认同难度较大。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把具体的个体认同融入社会需要之中,个体认同引发群体效应,个体认同走向社会认同。个体认同与社会效应结合,价值精神认同度更高。

第三,师生互学与师生共育结合。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考验。教师教授的都是政治性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知识,已经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和方法。一种通俗性的地域精神要结合政治性的理论知识开展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知识的学习储备,更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加工,再对学生开展教育。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过程可构建师生互学和师生共育的良好教学氛围和教育环境。

二、价值与联系: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共生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弘扬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互融性。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容和作用的双重价值意蕴,体现在精神与价值观的内容互通和育人目标的一致。价值意蕴最终效果要落脚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弘扬中,实现内化与外化、思想和行为的统一。

(一)弘扬艰苦创业精神,续写新时代大学生幸福价值观。艰苦创业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首要内容,大陈岛开垦初期,首先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与条件的艰苦。唯有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奋战的艰苦创业精神,方能挺过第一关,才能迈出走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在困难时期,艰苦创业精神带领垦荒队员勇往直前,不断开创历史新事业。在和平岁月里,继续保持艰苦创业精神,居安思危,思想不松懈、行动不怠慢,敢于吃苦、勇于创业,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体现着我国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也是衡量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度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幸福度,也是在这三个层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新时代大学生要继续弘扬艰苦创业精神,保持革命斗志,努力干事创业,争先创优,充满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续写新时代大学生幸福价值观。幸福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艰苦创业、拼搏奋斗得来。弘扬艰苦创业精神续写新时代大学生幸福价值观,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投身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列,争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新青年。

(二)弘扬奋发图强精神,激励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价值观。奋发图强不仅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敦促一代又一代垦荒人不甘落后、追求上进的内在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为建设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垦荒队员奋发图强,不甘落后,把国民党留下的残垣断壁改造为美丽的家园。在新时代,奋发图强更是激励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复兴、走向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爱国,爱中国。爱国既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人的一生总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奋发图强不仅个人要强,还要国家强,在奋发图强的这个过程中彰显爱国情怀。

新时代大学生要继续弘扬奋发图强精神,为国为家,有国才有家,国强家才富。激励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价值观就要继续弘扬奋发图强精神,爱国在奋发图强中激励,也在奋发图强中增强,更在奋发图强中实现。

(三)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赋予的新的精神内涵。在革命建设年代,需要的是敢作敢为的大无畏拼搏。在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进程中,市场逐利性不断盛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无私奉献时代价值应运而生。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创造主体就是志愿者,志愿服务于大陈岛的开荒,志愿服务于祖国的恢复性生产建设。无私奉献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发展阶段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修复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友善,友善价值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实践指导的作用。友善价值观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人与物之间的友善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人与人的友善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与物的友善创造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的友善创造美丽的绿色家园。

新时代大学生要继续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传承需要,更是友善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旨要。

(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开拓创新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复杂的环境所决定的。在新的变局中谋求新的发展,务必要开拓创新。开拓创新从社会层面讲,是对职业的新要求,无论所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职业,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到敬职敬业,依靠传统理念做好本职工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传统敬业讲求的是本本分分,恪尽职守。新时代新发展,需要在本职工作中寻求突破,不能墨守成规,要冲破壁垒,大胆创新,开拓新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要求敬业,是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每个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需具备敬业精神,把敬业价值观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正常的工作状态。

新时代大学生要继续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主动适应“两个大局”,既要继承传统敬业精神,又要塑造新时代敬业价值观。正确认识新兴事物,科学接受新兴知识,以开阔的思维和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主动寻求新机,大胆创新,科学开拓,做新时代有为、敢为、能为的新型敬业人才。

三、坚定与践行: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机制

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践需抓好专业化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载体四个关键点;加强主力军管理,发挥主阵地作用,拓宽主渠道途径,实现介体性功能;层层导入,各个突破,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健全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期性稳定性有效教学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和输送。

(一)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机制,做好引路人主力军管理。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教育对象学习的引路人。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机制的关键在于:

1.吸纳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专业人才进校园、进团队、进课堂。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有一批专业化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人才。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的先决条件是知识性传授和问题性解答,力求准确完整,保障知识传授的权威性和认同度。

2.培训思政课专业教师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集中学、实地学。思政课专业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成为大陈岛垦荒精神进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主导力量。通过集中课程式培训,强化思政课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进入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构建理论知识的形象图谱,帮助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讲好大陈岛垦荒精神。

3.打造大陈岛垦荒精神专业理论宣讲团,定期讲、常态讲。保障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形成专业化培育机制。

(二)完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自觉融入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发挥课堂教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建设是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关键与主阵地,融入大陈岛垦荒精神更要用好这关键的一招,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要做到:

1.思政课程要融入大陈岛垦荒精神专题设计。专题设计既有具体生动的案例展示,又有恰当时机的理论升华,还有现实核心价值观的照鉴,更加具有理论说服力和吸引力。

2.人文社科类课程加强大陈岛垦荒精神内容性知识设计。“以课程教学的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之间搭建一条共识通道”[4],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搭建的共识通道就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容知识。这条通道是保障教师知识传授和大学生知识习得的主要链接。

3.自然科学类课程注重大陈岛垦荒精神价值性引领设计。自然科学类课程专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利用实验数据揭示背后的规律性知识,重在最后的效果呈现。自然科学类课程加强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精神的价值引领设计。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认同大陈岛垦荒精神,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三)丰富课堂内容教学机制,拓展练兵场主渠道途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主渠道,也是教育者检验学习效果的练兵场。丰富课堂内容教学机制的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1.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学习要把知识的需求点转移到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或根本的目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对于作为主体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他要’”[5],要使“他要”转化为“我要”,即大学生自主获取理论知识的需求,理论知识的需要决定权应转移给大学生,知识价值的引导权还是在课堂内容之中。

2.大陈岛垦荒精神实践学习。大陈岛垦荒精神实践学习需要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大陈岛垦荒精神的认知,强化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转化作用。同时,完善实践活动教学的团队建设,团队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互感性和体验性。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学习,是大陈岛垦荒精神内化和外化的关键所在,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3.大陈岛垦荒精神榜样人物现身示范。榜样教育具有直观的现场影响作用,大陈岛垦荒精神榜样人物现身示范教学,带给大学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和思想冲击,激励大学生将精神知识学习内化为精神动力,从而为实践外化创造条件。

(四)优化教师教学载体机制。恰当的教学载体能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优化教师教学载体,发挥载体工具性作用,实现介体性的转化功能,即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的介体性功能。优化教师教学载体机制要做到:

1.开发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活动载体。开发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活动载体,把握活动载体的形式和活动载体的实效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展现大陈岛垦荒人物、事迹和精神,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具象化、深刻化,达成精神认同共识,从而潜移默化地为大学生所接受,进一步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有助于扩大教育面。

2.创新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文化载体。创新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文化载体,主要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图书馆等校园文化载体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高阶位存在,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载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增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渗透力,提高大学生的精神认知能力,形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3.利用大陈岛垦荒精神大众传播载体。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的大众传播载体是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受众传达大陈岛垦荒精神内容,“高校媒体作为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传播渠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要加强全媒体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效”[6]。注重校园大众传播载体的覆盖面、时效性以及网络舆论影响力。校园大众传播载体的使用有助于建立多方位大陈岛垦荒精神学习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氛围,强化教育效果。

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既利于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广泛传播和弘扬,又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焕发新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地域文化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国家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发展,充分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精神价值需求,促进综合性精神力量发展,为持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奋进者、奉献者和开拓者。

猜你喜欢

陈岛载体价值观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我与大陈岛垦荒精神
习近平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