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诊断学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2021-01-07汪曼董小艳梁陈思胜梁洁杨述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1期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教学方法

汪曼,董小艳,梁陈思胜,梁洁,杨述之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0 引言

随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技术的融入,已成当前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且信息技术的融入也为当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2]。因此为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情况,本文主要对《诊断学基础》的简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信息技术环境下《诊断学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1 《诊断学基础》的简述

《诊断学基础》是临床医学中较重要的一门学科,此学科涉及到疾病诊断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技能的讲解与教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一般适用于所有临床学科,即医护人员均需对此课程进行有效学习,以便于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诊断,有效保障其临床诊疗的安全性,降低相关医疗事故的发生几率[3-4]。即通过此课程学习,医护人员尤其是临床医师,需学会利用正确的方式、技巧获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如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再根据临床资料,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并按规范格式记录、书写患者的病案,以便于为后续诊疗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综上,《诊断学基础》是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校需重视各临床学科学生在此课程方面的学习情况。

2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随我国科学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熟,且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信息管理与处理工作中,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且由于《诊断学基础》等课程教学也属于信息的传递,即教师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自身经验及教师自身对此课程的理解告知、教授于学生,使学生能掌握相关信息、知识,并学会适当应用相关知识信息[5-6]。而信息技术在信息传递、处理、管理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所以将信息技术适当地应用在《诊断学基础》等课程教学中,能帮助教师、学生更高效地收集相关临床病案,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相关教学信息,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等,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进一步改善、改革《诊断学基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 信息技术环境下《诊断学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当前的《诊断学基础》教学中,必定会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巨大改变,因此下面主要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诊断学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叙述。

3.1 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多媒体顾名思义是指涵盖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体,如文本、声音、图像等,在当前的信息技术中,多媒体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即能通过相关软件系统实现互动功能。

因而随教室内多媒体设备的安装与普及,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有显著改善。首先是颠覆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会将此次课程的重点信息以文字形式书写在黑板上,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能直接明了的勾画出本节课程的重点知识,使学生知晓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而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则能将相关重点信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讲解。即教师在《诊断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如“常见症状”这一章节的讲解,教师可先播放同所讲症状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猜想课程主题,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此课程主题的印象,还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视觉能动性。

其次在相关知识运用方式的课程讲解中,教师也可适当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视频、Flash动画等方式,更直接、主动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理论知识在实操中的运用。同样以“常见症状”的章节讲解为例,在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后,教师即可播放以各常见症状的实际临床检查诊断过程为主的视频,使学生知晓各症状的临床诊断流程。如发热症状的诊断,医师需先询问患者居家时有无测量体温、是持续发热还是间歇发热、是否有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再用温度计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观察、记录其入院后的体温值,再综合其自述情况及临床检测结果,诊断患者的发热病症[7-8]。即通过视频形式,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知晓常见症状的临床诊断流程。同时教师还可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模拟患者、医师这两角色,按视频所述的诊断流程,进行常见病症的模拟诊断,最后对每位学生的情景模拟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其模拟诊断中的不足之处,有效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使学生能有效掌握各项临床诊断技能。

3.2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还需适当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诊断学基础》的课程教学。首先,在课前教师即可通过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云课堂智慧职教、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APP发布教学大纲、课前导学PPT,让学生在课前对下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培养其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课前就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自行归纳总结重要知识点,提出自己有疑问之处,再在课中或课后询问教师,解决学习困难之处。且教师也可在课前向学生发送一些经典病案,如在“影像学检查”这一章节的讲解中,可前发送的病案信息,以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自述为主,则学生需在课前对病案进行分析研究,并设计、论述自己安排的影像学检查诊断方式、检查流程及诊断结果,使学生对各影像学检查诊断方式的实际应用情况有初步了解、认知[9-10]。再在课中以此病案为主,向学生讲解具体的影像学检查诊断方式及流程。课后,教师同样可在云课堂智慧职教、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APP中向学生发送病案资料,此时的病案资料则可包含患者各影像学检查结果,则学生需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诊断,得出具体的诊断结果,教师可在下节课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点评,并详细讲解为何会得出此诊断结果。即通过此教学模式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相关结论,再根据教师点评与反馈进行回顾式思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加其对各临床病症的诊断经验,使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精准评估诊断患者的具体病情,使患者能获得及时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救治。

其次,教师还可适当运用网络课程对学生进行《诊断学基础》的课程教学。如在疫情环境下,学生可居家进行《诊断学基础》课程视频的观看,则能有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地点、教学时间方面的限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自行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使其整体的学习条件更自由化,使学生能有更多地自主选择权,便于其自行安排自身的学习情况。同时《诊断学基础》的网络课程教学方式,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将改善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其自行安排课程学习进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诊断学基础》中重要知识点的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且由于教学也涉及到信息的传递、处理与管理,因此将以管理、处理信息为主要功能作用的信息技术融入至教学中,也是当前的教育发展所需。因而随信息技术的融入,《诊断学基础》这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必定会受到较大影响,则经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诊断学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可知,基于此技术主要涉及到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这两方面的教学创新。其中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基本推翻了传统板书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适当运用图片、视频进行教学课程设计,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专注度的同时,能通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对临床诊断方式及流程有更直接地认知,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模拟视频内容进行情景式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诊断技能。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可帮助教师有效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改善学生的被动学习情况,且《诊断学基础》网络课程等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的限制,使学生能更树立、自主地安排自身学习情况,为培养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诊断学基础教学方法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