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1-01-07萨仁高娃隋哲峰巴图仓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1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我院

萨仁高娃,隋哲峰,巴图仓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展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中有3+2五年一贯制、3+3“对口升学”和普高升学等模式。其中前二者的比例占60%-70%以上,因此有效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院2017级护理专业3+3对口升学的高职学生485人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抽取的学生按我校实际情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课题组按我院护理专业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问卷以无记名形式独立填写的方法进行。发放《护理专业对口升学的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情况的调查问卷》485份,最终收回485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100%。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目标的差异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9%的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比较重要,但只有40%的学生对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55%的学生认为高职阶段的基础医学课程难度大,可以看出呼伦贝尔地区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以往的中职教育侧重对学生技能操作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1]。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中,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理论偏广且深的学习,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由此可以看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的方面存在着问题,就目前的教育状况看,还没有完全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本要求的。

2.2 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高职阶段与中职阶段学习的基础医学课程存在重复,55%的学生认为高职阶段的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难度增大,其中43%的学生认为正常人体结构难度增加最为明显,由于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在办学体制和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双方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缺乏有效衔接,导致部分对口升学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出现学习困惑[2]。

2.3 课程内容的重复

调查结果显示,47%的学生认为高职阶段使用的教材与中职阶段使用的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本课题组发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基础医学课程的相关科目安排、课程内容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浪费了教学资源,这与以往国内的调查结果是相符的[3]。基于对上述因素的分析,就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中会出现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从而影响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3 对策与实施

新时期的护理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4]。因此,本课题组自2018年开始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中高职衔接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优化,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构建了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

3.1 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适应本地区护理专业的需要,在充分对护理专业的调研基础上,要统筹规划专业,精准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效衔接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

中职教育主要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应以考取护士执业资格为基本要求,遵循职业准入的原则制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5]。高职教育以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兼顾专业发展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从事护理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有效衔接课程标准

目前国内虽然尚无统一的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但在具体实施中,本课题组以护理岗位能力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标准,制定了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医学相关课程标准。中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对接临床初级护理需要,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做到理论知识的延伸和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的技术。

3.3 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以往的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院通过整体规划,按照“一体化”理念,构建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素质薄弱是中职护理教育的短板。因此,将中高职教育衔接后高职教育阶段的培养重点放在专业基础课的延伸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上,从而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医学各课程虽然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共同的、本质的联系是为临床医学服务[6]。课题组通过重新整合基础医学课程,适当增加课时,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和护理操作进行联系,从而实现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目的。整合后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护用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等,体现了新时期护理专业的特色。

由于在中职阶段,学生已学习药物学基础,鉴于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我院在高职教育阶段将本课程调整为护用药理学课程,一方面延伸了课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结合专业需求,对接临床护理岗位加强了实用性的原则。

3.4 整合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对我院对口升学的高职学生的调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课题组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重组整合,整合后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教学内容以满足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基准,注重对接临床护理实践,突出各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护理岗位需求为基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并在中职学习的基础上延伸各系统器官的微细结构,同时对接临床护理实践操作项目提高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进行护理实践的应用能力,如在护理操作有关的骨性标志的活体定位、肌性标志的活体定位、肌注部位、常用的压迫止血点及测量血压、计数脉搏的动脉、常用的穿刺浅表静脉、气管与食管的插管、心肺复苏和导尿等技术的准确位置等;正常人体功能课程依据护理岗位要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核标准,将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人体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的发生原理、条件、影响因素及调控,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相关临床表现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指导护理实践;病理与病理生理课程主要提高基础病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能用病理学知识分析解释常见临床疾病,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护理工作岗位是为人的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要有全面的人文素养。本课题组本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基础医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质。

知识综合运用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更希望在课堂讲授中与教师进行互动,83%的学生更愿意接受综合考核的评价方式。因此,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主要采用混合式教学,以项目化教学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学时,将以往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题组通过积极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考核作为最终成绩的方法,采用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验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期末综合性评价等四个方面,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平、合理地有效。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正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护理专业“对口升学”的高职学生的调查研究,初步构建出适合本地区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推动了本地区护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我院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