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研究

2021-01-07浦家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观核心

■浦家滢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发展也随之呈现着新的态势,新时代的文化自觉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时代的文化境遇之下,只有既能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又能开显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的文化价值观才能与时代产生共鸣,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渐发展出来的彰显时代性的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奠基:文化价值的人文特性

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沉淀和理想追求,以含蓄又强势的力量影响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命运。“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都是要与一定时代的文化旨趣相关联并呈现出来的”[2]。

价值之于文化具有本原性意义,决定着价值必然在一定的文化系统中展开自身,这也就预示着一个国家所呈现的社会价值氛围是依托于本国的主流文化的精神基础之上。据此,我国的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状态。而价值又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作为人之文化的活动产品,是人的自然禀赋,经过心灵的丰富与绵延又影响甚至改变着文化。因此,在我国文化体系中,核心价值的确立便是最关键的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承载着如此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价值体系如要具有能够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其核心特质便必须能够展现先进文化内核。文化究其核心与其他视域不同在于将我们的着力点从“物”转向于“人”,人化成为文化的本原意义,所以文化必须契合人之需求实质,先进文化更是对人之当下生存发展丰富内涵的切实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建立在文化的人文特性的要求之上,以开显人之存在作为自身的理论内核。在此意义上,作为文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就必须是立足于人的,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三个层面划分其实质也是以人之主体为基础的划分,借此通过不同层面的阐述完成对人本身的丰富展现。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为依据可以区分为以主体性为自觉的个人层面,彰显主体间交往的社会层面和体现主体与主体间性共存的国家层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划分还体现着以人的现实状态和精神指向划分为具有现实约束的价值准则、体现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统一现实与理想的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所以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于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建构对人的珍视。首先,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体前提。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主体,在其建构过程中必然按照人的意愿来确立标准,并据此来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因此人才是世界变革的出发点和实际行动者,“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而个人所处于的国家,社会作为人最直观的活动范围,直接体现着人对世界的改造过程和厘革状态。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也必须以人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本性的特质使其整个的构建过程不能脱离人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的确立既然以现实的社会主体——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为根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目的也就形成了理论本身的目的,人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和随之产生的理论自觉自然也就成为当下的社会文化之境遇和发展目的。所以,人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最终归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契合人之需求,展现人的真实存在之状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担当:对人的引导力量

人在社会的实践活动往往伴生着意识形态的形成,任何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又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特质,所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繁荣和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在实践中发展的精神力量支撑。

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对受其熏染的人产生引导力量,对人的行为产生意图性效果,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因为人们对社会生活结构和秩序的选择往往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体验,也就是所处的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伴随着生活其中的人的成长,直接赋予其指向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传统,使社会文化潜在性地进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与行动当中。而且“人们在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来选择不同的行为模式”[4],于是随着观念的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亦会随之作出相应改变。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潮流已经使得现代人不再以古人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甚至一些在古代时期具有绝对道德价值的风俗习惯在现代社会的思维背景之下成为备受鄙夷的陋习。因此,文化也会在人成长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观念,促使其与社会文化发展保持同步,进而间接地影响其行为方式。据此,文化通过对人的心理影响、通过实践方式来达到对世界的实质改造,使得理论自身成为现实有效的改造力。文化对人的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我们必须关注文化的引导能力,使其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使公民切身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积极作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这种改造力使文化本身就成为一种力量,谨慎对待这种力量变得尤为重要,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我们更要注意到,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前进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的独立要求内涵着文化独立的要求,继而防止本国特性在世界文化的大浪潮中无意识的丧失,因此一个国家独立地位的获得同时必须持守自身文化的独立,并保持自身文化的活性,使其跟随时代的进展而不断发展与丰富。这就要求我们面对自身的文化体系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即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力和责任统一”[1]。正如在全国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展现的,在实践中把握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在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魅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要契合人民真实生活,才能切实提升人的精神力量,保持自身发展的活性,赢得民族认同并提升国家软实力。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构必须能够丰富且多层次地展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面的精神面貌。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及其三个层面的划分正是对这一丰富内涵的全面表达,它既激发了主体的奋斗活力,又体现了社会作为主体之整体的进步的和谐要求,还以国家层面保证了主体性的个体性和整体性之间的统一,以符合人的方式和态度来体现人的价值引导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对人之存在的丰富内涵的开显真正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开显人的存在

文化作为人的文化,承载着人的要求,人总是以自身为基点来认识外在对象,因此任何时候都无法回避人自身的认识问题。人不仅具有自然规定的自然属性,还有超越自然限制的超越属性,所以人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既有现实性要求,明晰人的生存状态,也有超越性要求,澄明人的生活境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理论一脉相承,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之下完成对现实人的存在境遇的理论开显。

而马克思哲学本身就立足于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以实践的方式动态地展开人自身之生存发展,以人自身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另一方面,人存在于现实世界,必然受到现实世界的影响,人的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性特征,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如果排除人与自然的理论与现实关系就不能达到对现实的真正认识。且人的生产结果凝聚着文化因素,因此,生产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样态,体现着人的精神状态。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立足于现实世界之状态,真切地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发展面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是凝聚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时代产物,体现现阶段社会现实的文化精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让我们有了期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愿望,与我们社会主义实践的建设事业紧紧相连。

但在另一层面上,人作为文化的存在物,超越性才是人的根本特性,人拥有自我创造性才能,因此“被赋予了对世界采取明确态度并给予其意义的能力和意义”[6]。因此,人有了在世界中满足自身的要求的活动能力,人以自身的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把握对象、改造对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不再在温饱水平挣扎,图书、影视等文化产品对人生活的介入影响逐渐扩大,人自身的精神性追求得以逐渐凸显。究其原因在于人自身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类存在特性,而这种类存在特性“是我们作为人类而得到独特认同的本质属性。这种属性的核心是对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的需要。这就不是决定论的自然语言了”[7]。因此,人不仅拥有自然属性的被动性生存要求,更有超越属性的主动性的生活要求,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创造能力成为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理解与把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精神需求的展现也成为题中应有之意。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现在,对社会的共识尤显其重要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也是人之超越性要求的准则与概括。

而且人不仅是作为双重本质的存在,更是现实的个体化的存在,社会的架构展现来源于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因为人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人,所以人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丰富的表达,人的内容和性质不是依靠本体世界而获得,它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不能仅仅归结为抽象的定义,它的生存性在不同的语境与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充满着异质性的结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仅是开显人的存在,更是以现实的人为基准,以在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作为人之双重本质的双重容纳。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个人层面上的对现实的人的抽象又具体,实际又理想的具有双重内核的要求的丰富性表达。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人本关怀

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至于价值体系的中心,体现其人本关怀。它不仅展现人的时代品性,更承载着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性,而其价值的多维性更是契合人之发展的全面自我要求,因此,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要求。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的价值体系,不仅从个人视域层面关注人的需求,还要从社会层面关注人的品质,更要从国家层面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首先,价值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因此,体现主体之需求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要求。要提升人民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其关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自身内在要求的契合程度,不仅要重视人的现实需求,也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使我们的文明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又使得我们的社会有着特定的时代特征,这些都已经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和行动方式之上,“个人总是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8]。因此,当我们面对特定传统和特定时代背景的时候,对于人之需求的把握就不能脱离传统与时代。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必须一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又必须体现时代的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人作为世界的活动主体,其实践活动是自然界转变为“人化自然”,因此世界被打上了人的烙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人的生产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直接决定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就相应地产生怎样的具体行动,因此提升公民的个人品质,才能承担起时代使命。唯有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化建设之中,使人的理性实践模式得以提升,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赢得良好的未来发展环境,为国家前行提供助力。

最后,实践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活动中实现对象化。人民的意识观念得不到提升,无法意识自身的力量,便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先进性在实践活动中转化成现实力量。当然人也要通过感性活动克服在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异化,因为异化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所以对异化的扬弃也应该在同样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寻找,通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自身批判产生异化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提升人民的主体意识,使人民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9]。因此,调动人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使人能够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实践中发挥其真实作用。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