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究

2021-01-07常晓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院校

■常晓雪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这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领着所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正是当下社会迫切需求的“工匠”,其所体现的“工匠精神”被社会所倡导。工匠精神作为“大国工匠”的核心内涵,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在“工匠精神”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净化年轻心灵、扩展知识视野、传承工匠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强化劳动育人、提升职业素养、打造学术精品”为宗旨,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及专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指:“工匠根据顾客或各行各业的需求进行产品创造,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地坚持,既不放弃又不改变自己的初心,充满敬畏感地对自己的手艺有超乎寻常的艺术追求”。“工匠精神”体现了各行各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精神面貌,是当下时代所需要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执着专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然需要在所属行业或技术领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和经验积累,对相关的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有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专业的技术成果或方法总结,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应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专注投入、耐住寂寞、执着追求。其次是精益求精,“大国工匠”必然有炉火纯青的技能,会对所属行业或技术领域的每件小事、具体实事等潜心研究,不断尝试技术创新和方法改良的可能性,将成果效果呈现得越来越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后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无论在产品研究还是日常生产上,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不轻易放过每个技术要领,不主动忽视任何容易出错的细节,倾注匠心、精耕细作。还要追求卓越,当技术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想再进一步提升,可谓是难上加难。“工匠精神”引领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永远不满足于当下的成就,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等,不断尝试与投入,推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

在实际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认识偏差、体系不清晰、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培育体系建设,解决系统性问题;其次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增强吃苦耐劳的职业态度,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

一、“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有所偏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职业教育才慢慢发展起来,虽然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短短20年的时间,高职院校在规模、数量、质量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层面出台了多项政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也加强了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和引导,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对接培养目标,某些高职院校加重专业课的比重,将公共基础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安排成选修课以线上课程的形式呈现,在课程设置上削减了基础课以及文化素养课的比重,从而导致职业素养课程成了“摆设”。从短时间看,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是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要想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还需要掌握诸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所涵盖的内容,这正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偏差。

(二)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不清晰

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注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导致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对接岗位需求,满足行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要求,因此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职业意识养成、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同时,对于课堂评价体系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有些高职院校在最初的教学目标制定上,仅仅满足基本的课程需求,而未结合“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从而无法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的课程设置上,着重理论基础,缺乏具体实践,导致学生在进入职场后,无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延长了“职业适应期”,甚者被企业所淘汰。最后,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形式以卷面考试为主,甚者仅以此方式考核,无法多维度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无法通过日常的高频次表现来综合评价。另外,学生没有输出其他学习成果的途径,来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更难达到“工匠精神”背景下职业素养所要求的内容。

(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形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形式还停留在传统教学层面,往往出现教学目标虽然明确,但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过于传统,形式较单一,大多数采取“满堂灌”“说教式”等方式的问题,一方面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采取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相比,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呈现学分低、课时少、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的局面。学生不仅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从教学效果来看,更是与职业素养课程的培育目标相差甚远,学生根本无法从职业素养课程中提升相应的能力,获得未来职场中所需要的技能。

二、“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策略思考

(一)有针对性地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将职业素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应该针对于不同的专业,明确专业群所对应的行业人才素质要求。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要符合国家制定的文件要求。除了以上几方面,要着重对教学评价进行把控。评价标准不仅要做到量化,还要多角度、全方位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日常教学评价,与期中期末评价相结合。从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出发,分年级实施模块化教学、分专业实施个性化教学,其中包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育、个人发展、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等。其次针对于不同专业特点,结合专业背景、就业岗位的不同建立完善的专业素养课程,从各个专业的角度出发,丰富实践类教学体验,并赋予相匹配的学分权重,从而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还需要结合各专业、各年级的差异性,提供对应的职业辅导,以满足不同教学阶段的需要。再次,以所在行业的职业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的操作要领为标准,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践,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职业素养,以达到能够更好适应岗位的效果。最后,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理论知识与就业能力二者兼顾,采用综合的评价方式,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尤其对于过程性的评价内容加大权重,评价主体采用多元化模式,建立任课教师、企业导师与自主创业的优秀毕业校友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探索实施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第三方评价,以此建立综合有效的评价体系。

(二)丰富并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从当前情况来看,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较为单一,普遍为从事公共课程的教师或者辅导员等。因此,首先应该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比如,学校可以聘请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教育背景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兼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学校的混合所有制办学途径,聘请行业企业有一线实践经验的企业员工担任企业导师。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教师通过“下企业”的方式,真正驻扎企业一线,与企业员工近距离接触,以此来增加其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通过学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与企业建立的产业学院来提升理论水平,可以采用集体备课、说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其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三)依托校企合作,强化职业素养课程的硬件建设

高职院校存在自身教学资源有限的现状,尚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硬件,无法通过院校自身的条件达到需求,只能谋求外部资源整合,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尝试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要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模式,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开展产业学院,一方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增加企业多岗位的学习实践机会,接受不同专家的各类专业指导,丰富学习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有实力、长期合作的校外企业,通过在学校内设置模拟生产实践场景、设置仿真实训室等方式,用新工作场景倒逼教学场景改革,为学校开展职业素养课程增加硬件条件。二是要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业协会的优势,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邀请更多的行业领袖、业内专家等走进学校,通过讲座或论坛的形式,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育工作。

(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中的通用技能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用技能在内的社会能力更需要他们获得,这样在踏出校门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教育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两方面内容,其中显性素养主要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就是所谓的专业能力的培养。隐性素养是指职业意识与道德的培养,也就是社会能力所涵盖的内容,其中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课程就是培养学生提升职业的通用技能的载体,教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内涵,还应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这些属于工匠精神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五)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育人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坚持立德树人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思想信念,也属于职业素养培育的范畴。一方面,立德树人的灵魂所在就是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中最有干劲、最有活力的时期,对于他们职业素养中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肩负起传承工匠精神的使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奋努力、勇于创新的美德。另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进入职场后,不仅需要掌握岗位专业技能以及职场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公司还会从思想道德等方面来考察应聘者。经常听闻一些新闻报道,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虽然能力出众,但却在几轮面试后被公司淘汰,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求职者的思想道德修养较差,在面试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给HR留下较差的印象,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从人的综合素质考量,还是不能够符合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关键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提升自身形象,增强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