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习强国”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路径研究
2021-01-07郭静虹
■郭静虹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1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上线“学习强国”,并对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全面推行,旨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在全社会各阶层中宣传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形成,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建设学习大国,进而推动我国向学习强国迈进。上线以来,学习强国APP下载量稳居排行榜榜首,发展迅猛。实施一年来,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学习强国”使用率高居不下,基本实现了学习强国普及、推广全民学习的初衷,增强了全员遵循“两个维护”,自觉做到“四个自信”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包含但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的努力,但也要依靠构成大部分比例的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提升非科班出身教学老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更为重要和紧迫。因此,为培养具有教育情怀、富有教育温度的接班人,要求广大普通教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无死角”思想政治区。作为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高校不遗余力地在全体教师党员中全面推广“学习强国”的使用,既提升了广大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全面铺开非党员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结合当前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尝试通过“学习强国”这一网络载体提升微文化传播时代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应有之意。
一、运用“学习强国”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应然优势
“学习强国”共分为手机端和电脑端两个平台,其中电脑端支持视频播放、理论学习和学习时长记录,而手机端除支持上述功能外还可进行日答题、周答题、挑战答题和专项答题及收藏、分享和评论等互动性操作,同时能执行学习群组成员增删移、视频会议和智能电话等操作,功能更具全面性,也更富有人性化和便利性。
(一)“高”政治性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本质相契合
首先,“学习强国”旨在宣传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积蓄正能量。平台牵头部门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平台上线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宣布,站位高,释放了党中央着眼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觉悟、文明素质、科学素养,下决心推进全民学习,构建“勤学、乐学、善学、爱学”的学习型社会的信号,体现了“学习强国”平台的高规格和权威性,保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学习强国”平台运用“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式操作模式,其统筹调度是核心,技术平台是支撑,依托“中央厨房”,在新闻内容生产与推送方面,流水线的生产使新闻全天滚动、全球传播[1]。它全面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丰富的信息库;集中整合了全国及各省市的政治资源,网罗了全国各地主要政治事件,发布着时事热点的最新进展,展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动态,传递着权威部门的最新声音,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系统,政治面广,政治度深,让“大上”的政治要闻“飞入寻常百姓家”,以潜移默化之势通过指尖渗入高校教师心理,使政治不再陌生和神秘。同时,平台严把发布内容审核关,牢牢把握着意识形态等内容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做到内容传递的权威、真实、准确,避免了误导,加强对非政治要闻的审核力度,坚决杜绝堕落、腐化、低俗乃至“泛娱乐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内容的存在,肃清了鱼龙混杂、混淆视听的网络环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网络政治生态,构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只有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网络空间才能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信仰,构筑激浊扬清的精神家园。“学习强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好地满足了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要求。
最后,“学习强国”联手阿里巴巴等成熟媒体公司加强平台的安全管理,通过刷脸、身份证和支付宝等验证形式,手机端和电脑端需要操作者本人验证切换,提升了登录安全级别,确保了平台使用的政治安全性,消除了广大高校教师对于个人信息暴露和泄露的顾虑。
(二)“新”时代性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特点相契合
“学习强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时间为点、以事件为序详尽地罗列了党和国家的时政新闻,通过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要讲话、重要文章、重要学习等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实践和新经验,为广大高校教师提升政治素养,及时学习新思想、自觉践行新精神提供了理论遵循。高校教师身为立德树人的榜样,是国家政治声音的“传声筒”,只有强化自我学习,志存高远,与时俱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面对纷繁万变的局势时站好队、传好声、发好音,不至于失语、失声乃至丧失话语权,当前部分高校教师频频在意识形态领域、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暴露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所存在的盲区,而“学习强国”的推出能有效消除此盲区,它克服了传统高校教师党建工作难以全员集中、全程学习和全体研讨的缺点,依托教师所在的教研室和党支部,引入支部视频会议等有效形式创新性地开展党支部“三会一课”,拓宽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提升组织生活会学习质量,为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三)“多”媒体性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形式相契合
“学习强国”充分发挥了大数据的优势,平台融合了多媒体资源、多技术运用、多形式呈现,通过声、形、图、影等能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高校教师理论学习的需求,做到随时随地,随点随播,延伸学习触手,清理“学习死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做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只有充分抓住网络“原住民”的心理,发挥自媒体、融媒体优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才能牢牢占领网络制高地,掌握话语权。“学习强国”所开发的手机APP端,利用了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外的碎片化时间,以可观影、可阅读、可听歌等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内容,使之活起来、动起来,增加了高校教师的接受度直至“圈粉”。
(四)“强”个性化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需求相契合
“学习强国”不仅可以在线学习最新的时政新闻,还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开设评论、点赞和转发链接区,提供思想交流;在订阅栏目下使用者可就自己的兴趣分别订阅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相关内容或各省市平台,也可以制作传播正能量、富有特色的“快闪”等活动并提交平台审核后进行展示,尊重了网络环境下使用者的传播者角色,增强了互动性。高校教师可从该平台中依所属学科选择关注内容,取长补短,为自己所用,同时吸收和学习他山之石,拓展学科视角,开阔研究思路。
(五)“全”学科性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内容相契合
“学习强国”不仅仅是政治展示平台,同时其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体育、教育、经济、地理和传播等在内的相关学科,纷繁多样,包罗万象,是高校教师日常教学科研的得力助手,构建了“指尖上的图书馆”。同时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发挥“学习强国”作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功能,通过“互联网+”所搭建的智慧平台,寓教育于案例之中,寓课堂于指尖之上,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使用心理。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各学科的优势互补。2020年伊始,时值全国上下齐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学习强国联手快手等互联网服务平台相继推出了8个“在家”专区,在医疗、教育、娱乐等方面推出了多种举措,尤其是“在家上课”等平台,通过网络课程、慕课等形式真正实现了“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未来平台将继续拓展学科范围和功能,高校教师无疑将获取优质资源。
二、运用“学习强国”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实然困境
“学习强国”借大数据之东风,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和融媒体等信息技术着力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打造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在推动全民学习、实现学习全程全员全覆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热门下载的背后存在重积分轻实质、受众面不够广和重建设轻评价等局限性。
(一)“学习强国”的学习结果重积分轻实质
“学习强国”实行积分制,完成学时后可获得对应的积分,积分可到点点通商城进行书券、流量包、电影票券的兑换,有利于激发广大使用者的学习兴趣。自推出以来,该平台进行了多次优化调整,始终把提升质量置于首位。具体使用中,该平台可由各省市和各单位分别管理,通过电脑端可查看所属支部成员的周积分、日积分等基础数据,便于统计分析。笔者所在的单位为某高校二级学院,使用对象为本单位的师生党员,自“学习强国”推出以来,笔者发现该平台的使用情况参差不齐,师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为分数而学习,学习陷入了“唯分数论”;为完成任务而学习,陷入“命令式学习”。究其原因,在不实行公开的排名背后各单位仍有实行内部通报,为了不至于被点名和批评,各单位下属部门分别对本部门使用者的日积分或周积分进行统计和告知。部分党员迫于单位学习积分排名而学习,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部分党员认为学习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增加了负担,心理上存在不愿意学、不想学的抗拒和排斥情绪,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惜通过外挂软件等方式进行刷分制造学习假象,扰乱了学习环境,与平台的使用初衷背道而驰。
高校教师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传道乃第一使命,学习为终身任务。《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青年教师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熟发展期,既有可塑性,又容易摇摆,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做他们人生的“摆渡人”、争当“四有老师”。“学习强国”为高校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工作外的碎片化时间开展理论学习提供了“速食”和“快餐”,但教师在使用中必须保证质量、不折不扣地吸收、内化并提升,而非囫囵吞枣、敷衍应付。同时也要防止掉入高分低能的怪圈,看似积分排名遥遥领先,但是却“一问三不知”,重分而不重德的“假学习”。
(二)“学习强国”的使用对象重党员轻非党员
作为一款致力于提升全民政治素养的网络软件,“学习强国”以点带面,为以党员为学习对象进而推广到全体人员最终实现全面推行积累了经验。各省市、各单位所要求的“学习强国”的使用对象虽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将党员列入首批学习者。推行一年以来,随着平台自身的提升优化,已有相当部分非党员对象也自愿加入平台开展学习,但离达到全民全员学习的目标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才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科研的根本遵循,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高校教师理所应当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和践行者,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主要途径还是靠学习,既要学专业知识也要学政治理论,既要学原文读原著更要思悟践,因此,“学习强国”平台要尽快将非党员群体纳入学习对象范围,坚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与院校建设、个人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理想信念相结合的理念及时传递给每一位高校教师,创造性地回答“怎么学”“学什么”“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学习强国”的设计不分对象、不分地域,支持不同学科和背景的发声,它的推广和使用不应也不能仅局限于党员群体,各高校要尽快明确政策要求,在全体教师中全面推行,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学习强国”的运行成效重建设轻评价
“学习强国”平台解决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现阶段要更加注重“学得怎样”的效果评价,只有真正评估运行成效才能提升平台的质量。当前该平台资源更新速度及时,新闻时效性强,充分发挥了大数据的“蓄水池”作用,较好地发挥了政治功能。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习强国”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评价不足的问题,一线管理员在使用中普遍反映后台设计不够人性化,如电脑端周数据和日数据均无法直接从后台导出而需手工复制粘贴操作;使用者由于疏忽,经常导致忘学、漏学,平台未能通过绑定短信等方式及时进行个性化提醒;手机端分类虽细但难免有杂糅之感,缺乏对资源的有效规整;平台未能及时开展用户使用效果调查等都无形中制约了“学习强国”平台的改进和推广。高校教师构成了平台使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直接并集中体现了学习成效。只是一味地建设而忽视质量评价,将不利于平台的改进。因此,“学习强国”可通过设置意见反馈专栏,及时听取基层使用者的意见,分析全国各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变化“窥一斑而知全豹”,做到建设和评价并重。
(四)“学习强国”在师德教育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学习强国”定位于宣传和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爱学习、善学习的良好气氛,建设学习大国并进而向学习强国迈进。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职责,身兼传道授业解惑任务,育人先育己,身正示范至关重要,师德师风是高校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借助该平台高校可充分挖掘师德教育功能,并将其列为新进教师入职教育培训必选项目予以推行,通过讲述师德事迹、宣传师德个人、发布师德文章等形式为广大高校教师践行师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当前“学习强国”在师德教育上的功能还不够突出,仅限于一些文章、视频和影片推送,如要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平台,囊括师德教育、师风宣传等内容则需要假以时日。目前高校普遍构建了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二级学院党委、党委办公室、教研室(党支部)和教师为内容的六级“同重视、同布置、同开展”的协同机制,开展师德教育除在依靠现有“学习强国”资源的基础上还需通过同步开展线下理论教育、选树先进典型等方式予以推进。
三、运用“学习强国”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可行路径
(一)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构建立体式网格化的学习型组织
高校教师要始终把学习置于首位,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学习与业务钻研并重、教书与育人两不误。彼得圣吉曾说“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需要把学习实践制度化,要开发学习型基础设施等措施[2]。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以宣传部、二级学院(系)为成员的联动运行机制,推动思想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切实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纳入工作日程,做到与学校工作同布置、同开展,营造常学常新、崇尚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其次要不断创新学习手段,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资源,发挥融媒体、自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着力打造一批立意高远、方式新颖、贴近人心的思想政治作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正能量优典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潜移默化形式深入人心;最后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扩大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受众面,在全校教师中实现“学习强国”全覆盖,充分发挥党支部宣传和教育群众上的先进作用,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二)双管齐下,多策并用,建立前置多样式的协同化机制
首先高校发挥“学习强国”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作用时,要谨防掉入“一刀切”“一边倒”的误区。作为网络学习的重要抓手,“学习强国”在提供资源素材、丰富学习手段和汇集特色做法等上呈现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恰恰相反,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高校要始终坚持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积极探索结合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实践教学等增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新做法、新经验,构建全校上下全员全程学习的良好协同运行机制,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其次高校要前移“学习强国”关口,充分抓住新教师入职教育、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有利时机融入包含意识形态、师德师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内的思想政治内容,加强广大教师的师德教育、政治教育和业务教育,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减少高校教师心理的排斥感,让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成为一种新手段、新做法,让“学习强国”的使用真正融入每位老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养成新习惯、新适应。
(三)上下联通,立破并举,加快创新性融合式的供给侧改革
“学习强国”旨在推动全国各级党组织学习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推“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发挥“学习强国”在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上的作用,高校需要及时进行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加强学习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提升学习性和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高校教师虽然不需要具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性,但是增强思想政治素养高校需要对“学习强国”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梳理和整理,整理出可行有效的学习素材,并通过与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融合、丰富和补充,提升学习内容有效性和专业化。其次是加强学习方式的供给侧改革,提升创新性和接受度。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高校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加强阵地建设功能,通过邀请讲师团成员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邀请典型人物讲述先进事迹及表彰先进等方式在全校营造尊师重教、教书育人氛围;通过组织教研室集中学习讨论等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要求教研室在研讨前加强对“学习强国”平台上相关内容的学习,增强思想政治素养的生命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无孔不入,思想政治素养常抓不懈。最后是加强学习成效的供给侧改革,提升评价性和反馈性。“学习强国”要不断完善高校教师使用中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坚持做到使用和反馈、建设和评价不脱节。高校可以通过听取意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师在平台使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在融合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共同促进“学习强国”平台的完善。
“学习强国”在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各高校要重点从思想重视、内容建设和机制完善等方面凝练稳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办法,切实以“学习强国”为抓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师入脑、入心、入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抓落实,抓成效,为建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党、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